「生恩大於養恩,還是養恩大於生恩」,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人思考的命題。究其原因,還是在於每個人的立場、相關利益不同。
親生父母往往是因為無力撫養所以丟棄孩子,在他們丟棄孩子的那一刻便主動放棄了自己親生父母的這一身份,這個孩子從此的命運與他們沒有任何關係。
但是,若養父養母將這個孩子撫養長大,孩子成為一個有才能的人,親生父母想要不費任何代價認回這個孩子,僅僅只需要一句輕飄飄的「我是這孩子的親生父母」便可將養父母所付出的一切皆付諸東流。
如果是年紀稍大的認肯定聽說過「酒幹倘賣無」這首歌曲,在這首歌曲的背後卻是一個令人自省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老人和一個被遺棄的女嬰,老人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撿到了這個女嬰,他認為這是上天帶給他的好運,從此他和這個女嬰相依為命。
老人的經濟來源全都源自於每天街上撿廢品。老人對自己的吃喝並不在意,他將撿酒瓶子所得的收入都用來給女嬰買奶粉,在這種生活下,女嬰漸漸地長大了。長大後的女嬰帶著老人,沿街叫賣著「酒幹倘賣無」,意思便是「有沒有空瓶子賣?」
老人隨著時間無情流逝變得更加老了,當年的女嬰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她開始談戀愛,並且嫌棄已經垂垂老矣的老人。偶然成名的女孩變得越來越有名氣,她也很久沒有去看望老人,直至老人逝世前的最後一刻,她才後悔自己為什麼沒有早點回來,儘自己一份心意。這便是「酒幹倘賣無」,一個關於養父和養女的悲情故事。
生活中,這種事情並不是個例。一對貧窮夫婦為了生出一個男孩,接連生育了四個女嬰。但是因為家境問題,這對夫婦無力負擔起四個孩子的花費,他們帶著「重男輕女」的思想決定丟掉一個孩子,好讓自己的負擔不是那麼沉重,晶晶便是他們選擇遺棄的孩子。
就這樣,夫婦二人將晶晶丟在了醫院的門口,他們的想法非常簡單:醫院是救死扶傷的地方,晶晶肯定會被人撿回去好好餵養。但是,他們卻忘了,作為親生父母的他們都尚且狠得下心將女兒遺棄在寒冷的街頭,與這個女嬰毫無血緣關係的陌生人又怎麼會將她當成親生女兒撫養?
也不知道晶晶的命是好還是壞,說她的命運坎坷是因為「投錯了胎」,碰上了這樣一對狠心遺棄自己的親生父母;說她的命好則是因為她幸運地碰見了祁春蘭夫婦,老人家將晶晶視若己出,將自己的愛都給予了她。
祁春蘭和她的丈夫結婚多年來沒有孩子,在碰上晶晶的時候他們夫婦二人也像「酒幹倘賣無」裡的老人一樣,認為晶晶的到來是上天給他們的旨意。
在辦理了相關手續後,祁春蘭夫婦帶晶晶回到了家中。夫婦二人的家境也並非錦衣玉食,僅僅是個普通農村家庭。祁春蘭的丈夫肖崇陽在紡織廠裡上班,工作負擔重,薪水卻十分微薄,兩個老人平時的日子過得緊巴巴,如今多了一個晶晶更是需要節衣縮食。屋漏偏逢連夜雨,肖崇陽被迫從紡織廠裡下崗了。
失業後的肖崇陽在看見晶晶跟著他們夫婦二人一起過著苦日子,感到十分痛心,為了給晶晶創造一個舒適的生活條件,肖崇陽靠蹬三輪車、靠扛煤氣罐,用自己並不強壯的肩膀為晶晶扛起來了一片天。
有了晶晶,整個家都充滿著歡聲笑語,一家三口的日子縱使清貧但也過得十分快樂。好景不長,祁春蘭因病逝世了,肖崇陽獨自一人將晶晶撫養長大。又當爹又當娘的肖崇陽被生活的重擔壓彎了腰,但每當他看見晶晶燦爛的笑容,他頓時覺得自己受的苦都是微不足道。
肖崇陽從未告訴晶晶她是被自己撿回家的、是一個被親生父母丟掉的孩子。然而,在祁春蘭的病床前,晶晶早就知曉這一切,養父養女二人互相都在隱瞞這一事實。肖崇陽用自己十六年的扛煤氣罐、蹬三輪車的辛勤勞動將晶晶養育成才,晶晶也沒有令肖崇陽失望,她成功地考上了博士。在得知晶晶成為博士後,她的親生父母前來與她相認,然而晶晶並不買帳,她堅定地選擇了站在養父肖崇陽這邊,並表示肖才是他真正的父親。
感恩永遠是一個人一生中必修的一門課程,生恩不如養恩大,生而不養的父母簡直不配成為一個稱職的家長。家長在選擇遺棄孩子的時候,任何理由都是蒼白無力的,只是自己不願承擔起那份屬於為人父母的責任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