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弱,身邊的「壞人」就越多,甚至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朋友

2021-01-15 騰訊網

人有兩部分,看得見的身體和看不見的靈魂。靈魂的美惡,不體現在肉體上。——楊絳《走在人生邊上》

經不起考驗的人性

弱的時候你會發現身邊沒朋友。這句話來自睿智的楊絳老師,它折射出了現實中絕大多數人際關係的實質。

來區分一下個人可能會弱在哪些方面:

1.身體病痛導致的體虛力弱

2.社會角色、個人地位被削弱

3.內心遭受打擊失去方向萎靡不振

無論是哪一種弱,總歸都是個體自己要去面對和經歷的人生。對待弱者的方式,動物世界與人類社會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動物世界裡,族群內的弱者不會被拋棄,但也享受不到更多保護,通常還會因體力不支搶不到食物而被兄弟姐妹欺負,最後餓得奄奄一息的死去;而在野外面臨天敵的襲擊時,體能弱者也會是率先被吃掉的那一個。

所以在動物世界裡,虛弱的體能=更早的死亡與消失,更客觀地說,這是大自然優勝劣汰、生物進化的必然。關於這一點,達爾文老爺子的「物競天擇」進化論原理當真是從未失過效。

等到了人類社會,對待弱者的方式就明顯不同了。

區別於動物本能的生存方式,在文明的框架和教化下,人的動物屬性被部分的隱藏了,而憐憫、關懷、同情心部分在弱者面前被非常恰當的彰顯和釋放了出來。不過顯而易見的是,在這份對弱者的關注中,缺少了人最重要也最需要的兩樣東西——尊重與理解。

成熟如你我的社會人都知道,多數人往往是表面上遵循著公認的道德標準及規範,實際上卻是從利害關係角度考量,僅對弱者體現出表面「同情」,卻在理智上保持超遠距離,並有可能公開流露出蔑視、忽視、輕視的態度。

「人一走,茶就涼」這都還只是說的表面兒交往功夫,一旦同事或平時所謂的「朋友」落了難,成了眾人眼中的弱勢群體,清醒的勢利者最擅長做到的,就是迅速與之撇清關係,並快速切割各種捆綁與曖昧,如其所謂「擦乾腳上岸」,隨之切換的還有臉譜、表情和語言表達方式。

舉個例子,通常情況下,人自己很難承認自己的「弱者」身份和定位,因為還有著對自己的深入了解與確認,在自我目標尚未實現的時候,還有翻盤的計劃和打算,哪怕一時陰溝裡翻船。

但這些內觀因素外人是看不見也不會去在意的,因為沒人會去關心失敗者怎麼想。

當一個人在職場中被打壓、做錯事、團隊關係不協調被孤立、遭受職場PUA時,她/他的個人身份與能力,社會角色與地位,就已和周圍同事或者所謂的「朋友」脫線錯位了。

微妙的格局變化下,弱者其實已經在暗中被其他人放置在了「被動」位置上。

想想看,平凡如你我,一旦發現自己忽然有了左右他人的能力,內心會不會感到一陣狂喜和自大?眼下,要不要對一個弱者施予尊重和理解,就在自己的「許與不許」之間,還有比這更讓人上頭的快感嗎?

當你面對一個社會關係學中的弱者,一個在利益廝殺中敗北的人,一個性格柔軟無主見人云亦云的員工,一個身無所長混日子的職場老人時,你還能虛掩著道德標準的門,打點起多少涵養去包容她/他?

自己內心的優越感和對其人的挑剔與不屑,都會「微微風簇浪」一般一股股的席捲而來。而人性,其實最經不起考驗的。

所以當事情起了變化,弱者出現時分,以下才是他們最常見的語言、行動、策略。

【弱者塑料友情大型翻車場景一】

「聽說她/他是你朋友?」

「啊?沒有啊!我跟她/他?我們倆根本就不熟的好嗎!」

【弱者塑料友情大型翻車場景二】

你現在混成這樣我就不落井下石,雪上加霜了。但學一下三國時期魏國人管寧還是有必要的,割開蓆子不跟你坐一塊兒。怎麼樣,我還算比較厚道吧?

【弱者塑料友情大型翻車場景三】

「這人我理解一下還行,尊重就算了,她/他配得到我恭敬微笑著打招呼嗎?跟他/她一起工作就已經很為難我了,哪兒還能是我朋友?物以類聚,我就沒這種混沌朋友,拉低我的層次……」

所以,你看,楊絳先生說得很真切。你弱的時候,不僅不會有朋友不被尊重和理解,就連壞人和要提防的地方和人,都變得更多!

這件事情的本質,就跟當年棄醫從文的魯迅先生曾經勘破的國人秉性那樣:勇者憤怒,抽刀向更強者;怯者憤怒,抽刀向更弱者。

人性的多變、脆弱,從對待弱者的態度與方式已然能夠窺見。

弱的時候比沒有朋友更糟糕的是什麼?

當你陷入人生低谷,當你沉浸在一團亂麻的生活中無法振作起來,當樓下賣燒烤的鋪子都不想給你賒帳的時候,連你自己幾乎都要確認自己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弱者,孤零零無人過問,被全世界都拋棄了。

當人處在在弱勢低谷的時候,這麼想和感受當然是能夠被理解的,但你要清楚和看明白的是,勢弱的時候沒有朋友並不是最糟糕的。

糟糕的是,你的坍塌是因為外界的變化導致的,外因仍然在阻撓你看清你自己。

導致這一混沌的主要緣由,很有可能是日常我們所有的行為和情感都建立在一些並不重要的關聯上,久而久之你會以為這些弱關係就是你人生的全部支點,總是為了保全這些外在支點而勉強自己忘記自己的真實需求。

把自己的根基建立在對外物和他人的期望中,飄若風中柳絮,你此時不跌落,彼時也會因為這樣的存在模式而吃盡苦頭。

所以,人最應該思考的就是,如何在各種社會交往和工作關係中,去夯實和發現一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替代的自己。

弱的時候更要保有自己的內心和靈魂

弱的時候沒朋友很正常。花無百日紅,人無再少年。誰也不能保證自己這一生就一定是順風順水沒有坎坷遭遇的。

只有當你跌入低谷成為弱者時,那些平日裡跟你熱絡的「朋友」四散而去的事實,才能讓你看清楚人生無常,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脆弱性,讓你之後對交往什麼樣的人,怎樣為人處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策略。

經歷了風浪後,你會更堅定相信自己,更堅決地切割掉毫無必要的外在聯繫,捨棄掉此前因為虛榮心或別的什麼目的去追逐和圍觀的無用社交,轉而構建起一道防火牆。

牆內是能支撐自己並不斷壯大自身能力的所有必要關聯和因素,牆外是身為社會人必須有所關聯卻能理性判斷並隨時捨棄的人、事、場景、結構。

在內心保有並壯大自己,而非將一切構建在鏡花水月的外部關聯上,應該是弱者處在人生底部時分人最該明晰的事。

擺脫了這個階段,你會成為一個內心清晰圓滿的人,而日常交往會是這樣的。

物以類聚的情況下,如果自己不在某類人群範圍內,又不想被狐朋狗友汙染或耗散,就坦然選擇落單。

通常情況下,這種落單都是你自己做出的決定,而「沒朋友」的社交空白狀態,本質上是對自己精神圈的淨化和生活質量的保護,從內涵到外延都具備個體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在自己這個小世界裡,被允許進來的,都是經過篩選的,是對自己有所啟發和溫暖觸碰的。

在這樣的標準下,交對朋友就是要享受到「靈魂滋養」這種陽春白雪式的體驗,就不再是什麼矯情的小資情調。

成為一個人在靈性層面真實存在的需求,能夠起到「靈魂滋養」效果的朋友,於人心是一種眷顧、篩選、堅守,於人際交往上則是一道高高豎起的標準,一道門檻,道不同者、不同頻者、質地參差混雜者均無法入內。

一如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自我實現的人》一書中提到的「豐滿人性的實現」與「個體潛能的實現」一樣,東方所指的「靈性」與西方講述的自我實現,其實是一個道理,都是指一個人最高的需求。

所以,對於一個內心豐滿而有自我的人來說,如果人生遭遇了「滑鐵盧」,不幸成為人們眼中的弱者,她/他一定不會因為失去朋友而寂寞,因為作為個體,作為人,她/他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還在,眾人匯聚皆寂寞而我獨自狂歡,低谷時期這種狀態沒什麼不好倒是非常難得。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沉浮跌宕抵達到人生某個階段之後,一個人的生命狀態會自發開始自我淨化。

這種狀況類似於電腦運行界面右下角時不時自動跳出的「清理垃圾,一鍵加速」的軟體提示一樣,提醒人去主動刪除和自己完全不搭界不相關的事、境、人。

然後如同電腦瘦身殺毒後,充滿活力一身輕鬆的,徑直去往心安之處,並自得於此暫停於斯,直到出現下一個新的生命狀態與期許,再以「事了拂衣去」的淡然輕快,欣然啟程前往新的目的地。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說的大概就是這種歷經人生磨礪後的心性與修為進階。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在做了多年的心理治療師之後,結合病人案例與自己的執業體會說了一句深有體悟的話:「40歲以後的問題都是靈魂的問題,無一例外。」

當一個有靈魂的人,在時局爭鬥中陰差陽錯成為了「弱者」,想必,她/他也不會糾結於此,而會在反省自我的同時感謝生活的坎坷,給了她/他明辨是非,識人斷物的機會。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1]Vinciarelli A., Salamin H., Polychroniou A., Mohammadi G., Origlia A. (2012) From Nonverbal Cues to Percep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Attractiveness.

[2]Malinowski, B. (1923)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 in: Ogden, C. & Richards, I., The Meaning of Meaning, Routledge, London.

相關焦點

  • 你越弱,壞人就越多
    當他們認為你不行時,便會卯足了勁,將你踩在腳底;當你飛黃騰達時,卻換了另一副嘴臉。正如網上的一句話所說:成年人的世界裡,你越弱,「壞人」就越多。Eric很努力送餐,可剛上5小時,就無緣無故被辭退了,沒有原因。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他心酸地掉下了眼淚。第二天,Eric找到幫人扛報紙的工作,終於賺了十塊錢,他感到非常累,只想好好睡一覺休息。等到路邊,他發現自己的「家」被拆走了,就連睡覺的紙板都被人搶走了。
  • 你越強大,身邊好人越多;你越弱小,身邊壞人越多
    他這樣感慨:以前總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耍小心機的,嘲諷你的,什麼都有,但成名後,突然發現身邊都是好人,每一張臉都洋溢著笑臉。的確,這就是世界的邏輯:你越強大,身邊好人就越多;你越弱小,身邊壞人越多!外界總是說黃渤高情商,會說話,其實他的高情商,都是在底層社會裡磨礪過來的,是那些流氓、混混變相教會他的。
  • 你弱的時候,身邊都是壞人,你強的時候,身邊都是好人
    人之初,性本善你還在相信這些話嗎?浙江的4名學生,合力將6歲的小男孩關在一個小黑屋內。輪流暴打他,用腳踩小男孩的頭。其中一名初中生,用滾燙的菸頭將小男孩逼到角落。甚至直接拿菸頭往小男孩身上戳。「」後來我們就找單身的女的打,主要是她們身邊沒有男的。」有時候,這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是真的很可怕。被虐待的人越痛苦,他們就越覺得快樂。而這種快樂,很容易滋生助長一個人心中的惡。同時,我們也該反思自己。當代教育,除了德智體美勞,還缺了價值觀這一環。而一個人的價值觀,會決定了他將來是什麼樣的人。
  • 當你弱的時候身邊全是壞人;你強大以後世界都是好人
    「當你弱的時候身邊全是壞人;你強大以後世界都是好人!」這句話是我看到某個新聞上說黃渤的一段採訪視頻,他說:「以前總能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小心機啊,各種什麼的。去了以後也結不出帳來,誰搭理你啊,但現在,身邊全是好人,每一張都是洋溢的笑臉。
  • 你身邊壞人多還是好人多取決於什麼
    前世五百年的修煉,可能換來的是別人對你的深愛,也有可能換來別人對你的傷害,面對不同的結果,怎麼取捨就成了關鍵。如果是深愛,就要學會去珍惜;如果是傷害,就認為對方是來度化你的那個因子。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甚至是多面性的。
  • 當你弱的時候,別示弱
    弱通常是伴隨著慘一起出現的。你越弱,別人就越是肆無忌憚地欺負你。為什麼當你變得強大的時候,身邊的好人會越來越多,壞人會越來越少呢?很簡單,一方面因為你有了「可利用價值」,身邊的人對你有所圖有所求,自然擺出笑臉。另一方面,別人會衡量「得罪」你的風險。而當你弱的時候,看到的都是赤裸裸的人性陰暗面。
  • 黃渤講述真實經歷: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車窗上的破洞,就能引來壞人。 人與人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 當你很弱時,像一扇破窗,壞人聞風而至,隨意地朝你扔石頭,且毫無歉意。 他從千裡之外就聞到了你的弱小,你沒有反抗的能力,傷害你的成本最低,所以他們蜂擁而至。
  • 壞人會認為自己是壞人麼?怎麼發現身邊的壞人
    中國歷史上的壞人都挺有名,隨便說幾個,汪精衛、和珅、嚴嵩、魏忠賢、秦檜、李林甫、高俅、趙高等等吧,這些人都是當時叱吒風雲的人物,可是卻被後人所不齒,這些人能力肯定是很強的,所以做的壞事也屬於禍國殃民級別。
  • 年紀越大,經歷越多,你就越應該明白的8條社會潛規則
    社會是一個大泥坑,要在其中生存,也要在其中掙扎,有人拉你一把,也有人踩你一腳。  我們想要在社會上混的開,就一定要明白8條社會上的潛規則。  偶遇的飯局,無論別人怎麼邀請你,都不要去。  第二條。  你越弱,你身邊的壞人就越多,因為人們喜歡犧牲弱者來討好強者。  第三條。  除了你父母外,越是和你親近的人,越受不了你突然變好。  第四條。  當眾可憐別人,比當眾嘲笑他,更讓他難堪。
  • 你身邊的壞人越來越多,一定有這個原因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這是小說《擺渡人》裡的一句話,也是一個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靈魂叩問。我相信,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生命中能多遇幾個貴人,多幾個擺渡人。有個高贊回答直擊人心:你越弱,身邊的壞人越多。周國平在其著作《安靜》裡,曾寫過一件自己的親身經歷。讀初中的時候,課外小組活動對他來說,永遠都是一連串不折不扣的噩夢。因為自己身體瘦弱,性格內向,加上學習成績也不是很好,班裡的男生總是愛欺負他。尤其活動日,等待著他的,永遠都是各種各樣的惡作劇。
  • 慢慢的你會發現,全職媽媽根本沒有朋友,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
    此外,還有28.9%的人目前沒有工作,其中更有98%是為了照顧孩子。有些人不願放棄自己打拼了半輩子的事業回到家當起全職寶媽,漸漸的與以前的人和事脫軌的感覺;有些人甚至放不下當年苦心經營的那些所謂的「人脈」,那些與自己共同進退的同事們。但是,時間久了,慢慢也許你會發現,離職之後成為了全職寶媽,職場生涯就根本與你毫無瓜葛了。
  • 在你最弱的時候,壞人最多——衛天知
    1.好人不一定會有好報。世界上好人多,但壞人也不少。我們都曉得愛人,對人好,結果反過來人家對我們不好,為什麼?因為你沒有帶眼識人。惡業易就,善果難成,真正的行善,並不是呆板的,有人想做好事,卻因缺乏智慧,弄巧成拙,無形中反而造了惡業。故在惡劣的大環境下,人先要做到自求多福,以自己站起來為第一,先保護好自己,再去幫助別人。因為好人不一定有好報,但壞人必定會有報應。
  • 如何分辨出身邊的「壞人」
    如何分辨出身邊的「壞人」一個好漢三個幫,在職場在生活中,遇到的許多問題都是需要用到朋友的幫助,當朋友有困難時你自然也會盡力幫助。禮尚往來似乎是非常積極的,然而現實生活中也一樣嗎,當然不是。現實生活中的人不是固定的,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性格。
  • 心理學:有一天你落魄了,你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朋友
    如果有一天,你落魄了,你會發現你根本沒有朋友。當你落魄之後,你和朋友的相似性就會減少,這意味著你們將失去很多共同話題,自然而然就會相互疏遠。相似性是人際吸引的重要原則,無論是朋友還是戀人,相似都吸引著人們在一起。
  • 年齡越大,朋友越少;通訊工具越多,能傾訴的地方越少
    昨天晚上朋友打電話讓我出去陪他喝會兒酒聊聊天,雖然免不了吹吹牛、侃侃大山,可到最後仍然逃脫不了對生活的吐槽。一個中年人的世界,尤其是臨近中年的男人,突然而來的各種壓力,有時候壓的人喘不過氣來,想找朋友聊聊天,卻發現能出現在身邊的已經沒有幾個人了,想在手機上發發牢騷,又怕父母親朋看到……年齡越大,朋友越少;通訊工具越多,能傾訴的地方越少。
  • 你為何總是被欺負?原因只有一個|你不喜歡自己的時候,壞人最多
    像他這樣被欺負的現象,在社會上比比皆是,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會存在人欺負人,不管是在城市裡,還是在農村裡,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會有人被欺負。 而且,被欺負和欺負,往往發生在熟人之間,比如朋友之間,同事之間,鄰居之間,還有親人之間,伴侶之間等等。 其實人欺負人的本質,不過就是強者欺負弱者。
  • 壞人與好人
    又是什麼原因會使得「邪不勝正」,同樣一個原因也是時間,好人追求的是傳承、永恆,而壞人關注的只是一時之快,好人為了傳承、永恆可以犧牲掉性命,就像為母則剛的女性,為了保護孩子可以獻出生命,警察為了救人會以身相抵,傳承的就是精神,為的就是永恆的信念。 以前寫過,壞人之所以壞,根本原因是因為「無知無能」。
  • 你早晚會發現,沒有幾個人會真心渴望你過得好
    往往在你生病需要錢,或者是事業遭遇危機,人生一敗塗地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人都會離你而去。人現實生活中,往往也藏著一個殘酷的真相:沒有幾個人會真心喜歡你過得好。現實生活,早晚會告訴我們一個真相:過得不好時,身邊沒有幾個人會真心瞧得起你,會真心幫你。人生遇低谷期時,現實會讓我們看懂身邊的人。成功時,身邊常有很多「朋友」,然而,走入低谷時,才發覺,他們如同林中之鳥,驚恐而逃。
  • 用大數據加算法發現和分析你身邊的「壞人」
    同時這也讓我想到一個問題,既然人的觀點思路會導致人的行為發生變化,那麼我們從人的外部變化是否可以推斷出人的本性,比如說,如何界定你眼中的壞人,他們是否可以通過大數據和算法的方式加以界定?我記得很多年前我去面試工作的時候,一些面試官會給我一張寫滿了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心理測試問卷,有些時候我很無奈,這些傢伙是不是吃飽了沒事幹,盡幹一些不著調的事情,但是現在想像這個面試的過程其實是在做基礎的數據採集,我不認識你,我想要了解你,有兩種途徑要麼直接溝通,要麼我設定一種模式看你做出的反應,這個思維方式像極了現在的大數據算法分析。
  • 心理學家:如果有一天你落魄了,你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朋友
    除了財產的損失和事業的不順,各種挫折導致的落魄生活都會產生一種連鎖反應——似乎伴隨著自己的落魄,所有的事情都變得很不順利。有時甚至連患病,都會讓自己看清這些事情。所以對原來身邊的朋友的行為更加在意。而且此時的脆弱心態會讓你渴望有熟人和朋友的幫助,尤其是向他們傾訴自己的悲慘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