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母親的熬時光

2020-11-10 巴蜀文學

徐成文



現在的母親,被病魔折磨得苦不堪言。吃飯、睡覺、上廁所都顯得力不從。一場大病出院後,我們把母親從敬老院裡領出來,住在我們家。從此,母親幾乎與外面斷絕往來,每天圈在幾十平方米的房屋裡,老眼的餘光,期盼著我們每天中午和傍晚回家。我和妻子,是她接觸最多的活物。

無法找出原因,一向身體硬朗的母親,怎麼說垮就垮了。一年多前,還在敬老院的母親,每天和她要好的姐妹在敬老院周圍的街上花園裡行走。那時的母親,一臉的精神,每個周末去看望,她總是拿出上街買回的糖果糕點,讓我們品嘗。

時光這把利劍,刺得母親抵擋不住病魔的糾纏。醫院的檢查結果顯示——肺氣腫、心律失常。夜闌人靜,母親的咳嗽聲響徹房間,攪得我們不得安寧。咳嗽不斷,我立馬起床,扶她起來,遞上紙巾送上熱水——或許能減輕她的咳嗽。

母親的身體甚是虛弱,每晚上廁所的次數很多。在助行器的引領下,她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返回床上。她習慣性地撩開窗簾——外面燈火通明,料想是有人起床煮飯了,便摸摸索索地穿衣套襪,移到客廳的沙發裡,靜待我們起床。我一瞟掛鍾——3點不到。連扶帶哄,把她安頓到床上。

母親的神智時清醒時模糊。家距離單位很近,中午我們會帶點飯菜回家。母親緩慢地吃完飯菜,在餐桌邊坐了一會。「馬上給我燒水洗腳,我想睡覺了。」不辨晝夜的母親,她哪裡想到,這時外面陽光燦爛,正是中午時分。有時回家,見她早上的藥擺在茶几上,我躬身下去——您怎麼沒有吃藥?她如犯錯誤的小孩,目光怯怯,深凹的眼眶裡渾濁一片,有氣無力地回應——我忘記了。那次我提及她四個孩子的乳名,問她知不知道誰是誰,她一臉茫然,一臉悲苦,一語不發。這或許是阿爾茨海默症的早期吧。

時光裡,母親在有限的生命裡,熬著熬著,但願一生要強的母親——能挺過這個陰沉的冬天。

如果時光可以逆流而上,我願看見母親的過去。

1978年臘月,日子夾著風雪肆虐著我的家鄉。春節的腳步越發的清脆,大年三十的火紅在觸手可及的不遠處向我招手。胡蘿蔔,蜜蜜甜。年於我這個平時肚裡油水欠缺的小孩,充滿了想像。臘月二十三一早,豬圈裡的過年豬被宰殺般嚎叫不止——要殺過年豬囉,我躍身起來——只見父親和二伯將肥豬捆綁在木架上,他們要抬豬去賣給供銷社。我擰著母親的衣角,自然很不情願。

那年生產隊一結算,我家欠口糧錢。父親一狠心,只得將原本過年的肥豬賣給供銷社來抵還。無肉可吃,過年就顯得寡味而蒼白。大年三十,母親厚著臉皮,帶著我們一家六口,灰溜溜趕往她的娘家。好在么舅一家熱情好客,讓我們的饞嘴在餐桌上隨意張狂。

一頓豐盛的過年飯無法熬過整個漫長的春節。那個春節,母親最怕有親戚來拜年——在鄉村,無肉不成席,她拿什麼來招待客人?為躲避親戚的到來,從初二開始,母親就把我們四個孩子一分為二——我和哥哥去她的大妹家,姐姐和妹妹去她的小妹家。母親和父親,就早出晚歸,到離家最遠的包產地勞作。出門之前,母親向院子裡的鄰居撒謊——我們走親戚去啦,要是我家來了親戚就讓他們回去。母親父親踏著暮色而歸,鄰居告知的確有親戚來過。母親的話語躲躲閃閃,她覺得愧對親戚,但貧寒讓母親高貴的自尊心,也不能不放下。

正月十五未到,我們得到學校去讀書念字。家裡的學費只夠哥哥和姐姐,我的15元學費尚無著落。母親板著黝黑的臉孔,奚落著我,說我成績差,就乾脆不再讀書,回家去學門手藝還能找碗飯吃。開學報名那天,哥哥姐姐背著發白的書包朝學校奔去,我卻只能呆在家中想像。我真的就告別學校,回家學手藝?我氣憤至極,將自己學過的書本撕得粉粹。第二天下午,老師登門家訪動員我早日返校。母親以拿不出學費拒之。最後,老師與母親達成一致——學費緩交。母親答應我上課了!多年後,我方知母親的良苦用心,她其實裝著不讓我上學,想得到老師認可我的學費緩交。手裡手背都是肉,她怎麼可能忍心棄我不顧?

深夜的月光鋪灑在鄉村的小路上,有一個瘦弱的農家婦女步履匆忙,那是母親從鄰村親戚家為我借書歸來。我的舊書不是自己撕了麼?

這個春節,這個年,母親以一種獨有的方式,熬著,熬著,終於讓晦氣逃之夭夭。

十五年前父親揮手而別。在城裡混得人模狗樣的我們,怕母親見屋思人,一番動員之後,我們把母親安排在我家附近的敬老院。其時母親的身體很是硬朗,每天閒著無事,跑到敬老院廚房免費做事。她與泥土打交道一輩子,一下叫她空閒下來,她的手癢得起泡。敬老院的工作人員每次見到我,總是過意不去,我卻無所謂,母親願意勞作,證明身體很好啊。最初的時間,母親很不適應,總是向我打聽老家的一切——房子漏雨沒有?父親的墳上泥土被水衝走沒有?自己的包產地被人佔了沒有?自己的棺木潮溼沒有?

正讀高三的女兒,大膽地拋出問題:奶奶既然有「力」無處使,就叫她周末來我們家走走,也可以幫助我們乾乾家務,何樂不為?細想也行,周末母親來我家,我們一邊幹家務一邊共享天倫之樂。母親很是高興,臉上的紅暈在無比的燦爛。那段時間,我和妻子忙得手腳不佔地——妻子堅守著小店,生意雖不興隆,但卻極少關門,她說誠信無價,不想讓顧客走躺空路;我呢,供職一所城區的中學,每天工作緊張而繁瑣;女兒正以百米衝刺的架勢,向高考的終極發起進攻。每周六的上午,我便去把母親接來家中。她是個閒不住的人,一踏進屋,見屋裡凌亂不堪,就挽起衣袖做起清潔來。在無數次的催促後,母親才不舍地放下勞動工具。餐桌上,哪怕美味佳餚,母親也興致不高——她本想回敬老院吃飯了再來做事,說反正敬老院收了夥食錢,不吃就便宜了敬老院。原來,不是母親胃口不好,她是想把好飯好菜留給我們。午後的時光,我和母親全副武裝,儼然兩個專業的保潔員,把房屋的各個角落進行一番「掃蕩」,那些塵封許久的垃圾,被我們清理出來棄置於外。坐下來,我和母親聊老家的人、故土的情以及那些翻閱數遍的陳穀子爛芝麻。時鐘靠近五點,她要起身離開,說敬老院五點開飯,她得按時回去。

敬老院的婆婆們都知道母親每周末要上我家,她們很是羨慕母親,兒子離得近,周末可以享受天倫之樂,哪怕短暫。母親鬥大的字不識一籮筐,但她用力在一張廣告紙上畫圓圈,一天一個圓圈,畫滿六個,她就知曉第二天是星期六,她要上兒子做清潔,看孫女。那段美好的時光,母親每天在熬著,熬著,像將軍在等待一場偉大的勝利,熬到每一個星期六。

據說,今年的冬天特別冷,只願母親發揚昔日「熬」的精神,拿出「熬」的姿態,越過嚴寒,喜迎春天。




作者簡介:

徐成文,男,中學高級教師,重慶市萬州區作協會員。現供職於重慶市萬州江南中學。已在《讀者》《散文》《中國老年》《工人日報》《解放軍報》《中國審計報》《中國信息報》等全國報刊發表各類文章3000餘篇。


《巴蜀文學》出品

主編:筆墨舒捲

達州廣播電視報(達州新報)《鳳凰樓》副刊選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學」平臺上同期閱讀量較高優質稿件,將被達州廣播電視報刊用。

投稿郵箱:gdb010@163.com

特別說明:作者投稿時,必須標明「原創文章,文責自負」字樣,如沒標明或不是原創稿件的一律拒用。

相關焦點

  • 熬出來的幸福(散文)
    熬出來的幸福(散文) 作者 陳慶華主人公在公園留影> 在微信裡看到一篇發在朋友圈中的文章《熬出來的幸福,逼出來的堅強》,很有同感。我尤其欣賞前半句「熬出來的幸福」。的確,對很多人來說,幸福就是「熬」出來的。 我有一個親戚,丈夫是鐵路工人,一年只回來一次,在家最多能呆一個月。她常年一個人帶著三個孩子,因為家住農村,還要參加生產隊的勞動。土地承包到戶後更是艱難,田地裡所有的活都得她自己幹。
  • 散文原創:我的母親
    70年代的一個農民家庭裡,沒有任何文化,卻記得讀書的好處,小時候上學,母親總是叮囑自己要好好上學,將來找得一份好工作,自己好不會像母親一樣做一些勞苦的工作,她總是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孩子就是母親的命啊,是母親的全部。
  • 「散文」母親的陪讀時光
    我剛上小學那會兒,成績總在班級二十名左右徘徊,一向自尊心強的母親很是擔心,她對我說,以後我陪你寫作業吧。  一聽說母親陪我寫作業,我有些蒙了。母親識字不多,我課本上的字她都認不完,怎麼陪呢?我提出疑問,母親卻笑著回我:「你寫作業,我在旁邊織毛衣。織毛衣我可不會,我做夢都想織一手好毛衣,咱倆比比看誰進步大吧。」我一聽,來了興致,母親可是笨手笨腳,經常挨奶奶訓斥,怎麼會織出精美的毛衣呢。
  • 散文:母親的站臺
    我所在的第八中學位於鎮子中心地帶,母親也是只送我至村口,河上已經架了一座水泥橋,不必擔心水流湍急將我們衝跑。少不更事,每次母親送我,轉身就走,覺得母親做的一切理所當然,不懂感恩。母親年輕嘛,挑一擔水走二裡地不落一滴,虎虎生風。一頭青絲,眉眼含笑,用不著憐惜。上普高也在鎮上,為了安心學習功課,我選擇在學校住宿。
  • 父親不會寫散文詩
    聽到李健的一首《父親的散文詩》,忍不住,我流了淚。我的父親,他是不會寫散文詩的。除了寫得一手漂亮的鋼筆字和毛筆字,經常幫一些鄉裡鄉親免費寫一些門聯或喜帖,平常,父親沒怎麼看書的,更別說寫散文詩了。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父親沒教我念過一首古詩詞,也沒買過散文一類的課外書給我。
  • 「遇見海口·最美時光」散文徵文評選出爐!《旅記·海口》《騎樓...
    1月15日下午,由海口市委宣傳部主辦,海口日報社聯合《椰城》雜誌社承辦的「遇見海口·最美時光」 散文徵文終評活動在海口舉行。強調以「遇見海口」為主線,展現海口的「最美時光」。呼喚抒情散文、浪漫遊記本質的回歸,寫出既能讓人賞心閱讀、又能觸及靈魂、感人至深的華美篇章。強調「感人」的同時,更強調生活化、接「地氣」,特別希望作者通過真實的感受、獨特的視角、細膩的觀察、生動的筆觸,寫出對海口的熱愛和感情,應避免浮泛空洞的讚美。
  • 【散文】母親
    回家之後,時間再緊,每次都要與母親拉拉家常聊聊天,談談工作和思想,聆聽母親的教誨,受益匪淺。母親沒有讀過一天書,不識一個字。但她從來沒有因家事耽擱我兄妹四人一天上學。在她的想法裡,她不識字,但我們必須讀書,即使在家庭最艱苦的時候,她省吃儉用,也執意供我們讀書。
  • 散文:寫給父親的散文
    那年我十歲,夏天的午後,母親囑咐我去放四隻小鵝,幾個夥伴在大街上玩,我經不住誘惑也加入其中,等日頭偏西,誰家女人呼喚孩子,我才如夢方醒,我的鵝呢?四周找遍了,只剩下兩隻,丟了兩隻。壞了,我清楚這一頓打肯定逃不過去。果然,我將兩隻小鵝趕回院子,在給蘋果樹修剪多餘枝條的父親,一看少了兩隻,就問哪裡去了?我支支吾吾答不上來,父親五指山搧過來,左右開弓,我眼冒金星。
  • 劉亮程:我們把時間都熬老了
    時光在等一頭老牛。它讓一匹朝東跑的馬先奔走了,進入一匹馬的遙遙路途,在那裡,塵土不會揚起,馬的嘶叫不會傳過來。而在這裡,時光耐心地把最緩慢的東西都等齊了,連跑得最慢的蝸牛,都沒有落在時光後面。劉二爺說,有些東西跑得快,我們放狗出去把它追回來。有些東西走得比我們慢,我們叫牆立著等它們,叫樹長著等它們。我們最大的本事,就是能讓跑得快的走得慢的都和我們待在一起。
  • 人生,熬一熬,就過去了
    沒有一個黑夜不會過去,也沒有一條鴻溝無法跨越,熬一熬,總會過去的。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到美麗的彩虹?沒有遇到過苦難,怎麼知道平凡的生活也是一大幸事?苦難長存,沒有人的生活總是一帆風順的,總是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不如意之時,告訴自己,等一等,時間總會解決所有的問題,熬過這些時光,總能迎來光明。
  • 走進散文詩《荷葉·母親》,體會母愛的崇高與無私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愛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散文詩《荷葉.母親》,來感受那濃濃的母愛吧。圖片展示:課題內容說明一、<題目解說>「荷葉」在這裡象徵母親,意在借雨中荷葉為紅蓮遮風擋雨的情景象徵母親為我們遮擋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這一題目,極富韻味。
  • 你要相信總有一段時光,只要熬過去,就會看見陽光
    文:魚兒我們每個人這一生中,都會經歷最困苦的日子,而那段時光,只能靠我們自己堅強的走下去。熬過了最艱難的時刻,一切都會慢慢變好。張女士:孩子8個月的時候,前夫跟別人私奔了,帶著家裡所有的積蓄,跟一個女人海角天涯。那時候,我的兜裡只剩下50塊錢。
  • 初中生作文:《藏在時光裡的母愛》,願時光慢一點,讓母愛深藏
    自從上了初中後,和母親的交流交流似乎越來越少,更談不上關心母親。整天都忙於學習之中,但我我漸漸發現,時光雖然已經洗去了母親年輕時的美麗,但並沒有洗去深深的母愛。記得當時正是上學期期末考試的緊要關頭,我每天都是迎著朝霞走,踏著月光回。但有個人黎明起得比我還早,那就是我的母親。
  • 熬是幸福的
    母親因為著急上火,一病不起。家裡一下陷入窘迫困頓之境, 我每天邁進家門就感覺愁雲慘澹。 母親躺在床上, 有氣無力地說:「哎, 這日子怎麼過下去? 」 父親小心翼翼地把爐火上熬好的藥端給母親說:「熬過去! 就像這藥一樣, 熬著熬著就熬出藥香了,你喝下去病就好了。 」母親依舊嘆氣:「哎,藥是苦的。 熬的滋味, 不好受啊! 」父親說:「熬,咱也要熬出滋味來!
  • 原創|紀念我的母親(散文)|作者:陽龍生
    網絡文學 | 文學交流 | 專注原創原創作品授權天美五星全網首發文章閱讀也可在微信讀書上檢索此文紀念我的母親作者/陽龍生編審/天美五星紀念我的母親作者:陽龍生(2020.05.18湖南邵陽每當特殊的日子來臨,我就會想起我母親。痛苦與歡樂交織著,「哇」的一聲,我從您體內降臨人間,往後的日子裡,在您懷胞裡繾綣不離散,吮吸您甘甜的乳汁,凝視您幸福的笑容。在您撒手人寰時,教我獨自漫步人生,嘗盡人間酸甜苦辣。
  • 我的母親沒有散文詩,只有寫滿故事的老繭
    今天無意間聽到了許飛的《父親寫的散文詩》,心裡感慨萬千。像許飛一樣,我也是出生在80年代的農村孩子,在那個年代的農村父母們真的是辛苦。命運厚愛我們,給了我和姐姐們一個偉大的母親,命運又太不公平,給母親降臨了太多的苦難。
  • 散文:母親愛吃糖
    我心咯噔了下,飯點母親會去哪?電話也無人接。正在納悶,母親慌慌張張開了門。「剛在衛生間,聽見手機鈴響沒來得及接。你吃了沒?」 「吃了!媽,你怎麼又吃糖了,不是讓您不吃嗎?」我一邊埋怨,一邊拉開床頭櫃的抽屜,一股腦把糖全都抓進手提包。糖是父親從南京帶回母親的,母親不舍送人,全留著。 「這糖不吃就會融化,丟了多可惜,再說嘴裡總覺苦,心裡躁得慌,吃顆糖人就感覺好些。」
  • 鄉情散文:寫給母親的祭文
    遠處熟悉的炊煙,捎來有母親做好的油糕味道。一幕幕熟悉的場面和音容,總是不由自主地閃現。你們對兒子的疼愛,深深地埋葬在我心靈,就是爺爺的九頭耕牛也拽不出來。然這一切,除了在此敬香敬煙,而今已再無以回報了。眼前閃現著一幕幕孩提時過年的情景,今年的年,更加眷戀熟悉的故土和熟悉的背影,愈加凝固為對父母親的思念。
  • 拿自己「開涮」、追憶故鄉……莫言的散文寫了啥?
    最近,《莫言散文全編》亦結集出版。在收錄的散文中,莫言談到了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也談到了對故鄉的回憶,既有旅途見聞,也有對社會問題的思考。近200篇散文,寫了什麼?《莫言散文全編》共含三冊,包括《會唱歌的牆》《月光如水,馬身如漆》《感謝那條秋田狗》,全面收入莫言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新世紀以來的散文創作近200篇。資料圖:莫言。
  • 好事多磨-讀賈平凹的散文《我的母親》有感而發
    一篇《推磨》的文章引發起了我的興趣,特別是文章引用賈平凹的散文《我的母親》中關於推磨的那一段。這一段是這麼寫的:常常天一黑,母親就收拾磨子,在麥子裡摻上白苞谷或豆子磨一種雜麵,諾大的石磨她一個人推不動,就要我和弟弟合推一個磨棍,月明星稀之下,走了一圈又一圈,昏頭暈腦的發速怔。磨過一遍了,母親在那裡篩籮,我和弟弟就趴在磨盤上瞌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