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告誡:「一家不容三姓人」是指哪三姓,說得很有道理

2021-03-04 深夜慢讀








文 | 佚名

來源 | 綜合網絡

我國文化上下五千年,關於生活其實本質都是一樣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生活的智慧,都藏在一些俗語或者諺語當中。

關於家庭生活,有這麼一句俗語:「一家不容三姓人。」這是來自老祖宗的告誡,說得也是非常有道理。

老祖宗的告誡:「一家不容三姓人」是指哪三姓,這是什麼道理?

一個家庭裡面一般是兩姓,丈夫跟孩子一個姓,妻子一個姓。

三姓的情況有以下兩種:

一:重組家庭,丈夫、妻子、孩子都不同姓。

二:婆媳住一起的家庭。

第一種情況是離婚後的重組家庭。

古人的意思說得很明白了,家庭最好不要離婚重組,帶著孩子再結婚可能會有很多矛盾。從古代的書籍中就能夠看出後爸後媽是不好當的。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夫妻一旦結緣就要相扶相持到老一輩子,不要朝三暮四,不破壞別人的家庭,也不放棄自己的婚姻。

古人說「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就是古代人對婚姻是很重視的,從一而終在人們眼中是很重要的。在有些人眼裡,沒有離婚的概念,只有喪偶才會單身。

重組的家庭,也不是就一定不幸福,但是需要夫妻雙方要有較高的修養才行,相互包容,把對方的孩子視如己出。

第二種情況是婆媳住一起的家庭。

婆媳住一起,一家就有三姓了。

如果你是已婚人士,相信你知道為什麼婆媳不能住一起了吧,一家不容三姓人,用在婆媳和男人身上再貼切不過了。

80%婆媳關係不好的都是住一起造成了,人到了就要分家另立門戶,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道理。

人類文明發展了這麼多年,還是離不開血緣關係。

母子關係是血緣關係,所以就算有了矛盾,也很快就能和好如初;婆媳關係那就完全不一樣了,一旦發生的矛盾和爭吵需要長時間的磨合才能變好。

有的婆媳鬧矛盾,一鬧就是一輩子,老死不相往來,讓男人成了夾心餅乾,兩邊受氣。

結語:老祖宗給我們經營家庭留了這麼有用的話語,「一家不容三姓人」我們應該牢記在心。

兩個方面,一方面就是珍惜自己的婚姻,重組的家庭日子並不是那麼好過的;另一方面就是婆媳相處之道,想要婆媳關係好,就儘量分開住。

您覺得有道理嗎,您怎麼看?

您的轉發分享是小編堅持下去的動力!

免責聲明:本微信公眾號對所有原創、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發布的文章、圖片等版權歸作者享有。部分轉載作品、圖片如有作者來源標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作者友情提醒並聯繫小編刪除。

相關焦點

  • 老祖宗告誡:「一家不容三姓人」是指哪三姓?說得很有道理
    關於家庭生活,有這麼一句俗語:「一家不容三姓人。」這是來自老祖宗的告誡,說得也是非常有道理。一個家庭裡面一般是兩姓,丈夫跟孩子一個姓,妻子一個姓。三姓的情況有以下兩種:一:重組家庭,丈夫、妻子、孩子都不同姓。
  • 為什麼說「一家不容三姓人」?三姓指的是哪三姓?老人言有些道理
    古人關於「家」的俗語有很多,比如:家和萬事興;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然而,「一家不容三姓人」這樣的告誡卻不多。為什麼一家不能容下三種姓氏的人呢?分別指的是哪三姓呢?一般來說,一家三口只會出現兩種姓氏,孩子要麼跟爸爸姓,要麼跟媽媽姓。出現三種姓氏就是指「重組家庭」。
  • 俗語「一家不容三姓人」,究竟是指哪三姓,古人的經驗之談!
    我們是一個很看重家庭的國家,因為有家,我們才能感覺到幸福和快樂,家是避風的港灣,也是我們心靈依靠的場所。有句話說家和萬事興,也有人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一家不容三姓人」,就是和家庭有關,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其中提到的三姓,到底指哪三姓呢?不論是我們居住在農村還是城裡,每個人的背後都是一張巨大的關係網,親戚之間也有著不同的姓氏。論資排輩,總會讓我們感覺迷迷糊糊,經常有一種不知道如何稱呼對方的感覺,很是尷尬,而「一家不容三姓人」其實就是從姓氏上來說的。
  • 為什麼老話說「一家不能容三姓人」?這「三姓」究竟有何可怕之處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一家三口或者四口中通常只有兩個姓,一個姓是媽媽的姓氏,另一個是爸爸的姓氏,而孩子或隨父,或隨母,總歸是一樣的。可古時候有句話這樣說,「一家不能容三姓人」。這第三姓,又是從何而來呢,為什麼又容不下呢?第一種可能,便是夫妻二人結婚後,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公公和丈夫是一個姓,那這第三個姓,便是婆婆了。
  • 老祖宗告誡「錢有三不借,路有三不踏,禮有三不隨」,有道理嗎?
    農村有很多俗語,對於人為人處世,講解得很透徹,比如這一句「錢有三不借,路有三不 踏,禮有三不隨」。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下面,小編為您逐一解讀。從心裡講,基本上所有人都不願意找人借錢,更不願意把錢借給別人。但是礙於面子和交情,很多人都陷入了為難。借錢這件事要是處理不好,可能就毀了交情,鬧出矛盾。老祖宗告誡我們,有三類人不能把錢借給他們。
  • 母親要求女兒的孩子隨她姓,男方一家氣憤不已:哪有這樣做事的
    轉眼兩個年輕人就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按照兩個城市共同的習俗,新人結婚之前,男方家庭要派人到女方家提親。可就在媒人登門之際,劉女士突然提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難以接受的條件:第一個孩子歸男方姓,而第二個跟劉女士姓。劉女士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自己能有一種後繼有人的感覺。而這件事在媒人眼裡就是胡鬧,女兒的男友也態度堅定,不能接受。
  • 是什麼讓三個不同姓的女人變的相依為命
    離婚之後背了十幾萬的債,在外面打工賺錢還債,還要承擔孩子的生活費,學費,但是孩子才7歲上一年級,我媽媽年齡七十多歲了又不識字,上學沒辦法教導,現在人都把孩子教育和陪伴看的比較重,寧願窮一點,只能逼我辭掉外面的工作回老家上班。孩子是祖國的花朵呀。還好農村的鄉下還有媽媽的一棟老房子,一家三口,父親前幾年過世了,我是離婚沒房沒存款,沒地方住。
  • 「人貪三樣,一生白忙」指哪三樣?不得不說老祖宗的經驗太精闢了
    常聽老人言:「人貪三樣,一生白忙」指哪三樣?不得不說老祖宗的經驗太精闢了!我們是不是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很多人以為這個老人言,指的是我們老一輩祖先的教導,其實大家都理解錯誤了,這裡所說的老人言是指一本書名字叫《老人言》,因為這本書裡面收錄了很多古人總結下來的經驗教訓,那是留給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對後人起到警示作用。
  • 給別人姓了個姓
    父親是個拙於言辭的人,記憶中很少與他有過暢快地交流,但有一次他酒後的感嘆,卻讓我時常憶起,且對我影響深遠。說著說著,便見他有些黯然神傷、動起感情來,於是便聽到一句我幾十年都難以忘懷地感嘆: 「我這輩子真沒意思,連個姓,都是給別人姓的!」父親是過繼的孩子,按家鄉話,是接來的伢兒。我祖母叫吳珍英,嫁入駱家後,一直沒有生育,後來就過繼了一個張家的孩子,就是我父親,取名駱開長,似乎有從此開花散枝的意思。意頭雖好,卻未應驗,最終駱家也就我父親一個獨子。
  • 老祖宗告誡,人生有「三惡」,要避免,別踩雷
    老祖宗有一句話,告誡世人,人生有「三惡」。大家一定要避免哦,別踩雷,別犯錯。言語之惡,莫大於造誣。行事之惡,莫大於苛刻。「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個人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多積口德。要多說別人的長處,不揭別人的短處。一是不能當面指責別人。別人即使犯錯了,你就是再有資格也不能不顧及情面而當面糾正,這樣,會讓對方下不了臺的。要留有餘地,與人方便。
  • 老祖宗講:「人貪三樣,一生白忙」是哪三樣?經典名言,句句在理
    老祖宗講:「人貪三樣,一生白忙」是哪三樣?經典名言,句句在理貪慾是人很難克制的欲望,尤其是我們現在,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誘惑,生活條件較之於先前也有了質的飛躍。於是乎越來越多的人追求燈紅酒綠的生活,堅持金錢至上的理念,可是這是一種十分病態的思想。
  • 「孩子哪能不隨父親姓」「吃住是我家的,你別挑三揀四了」
    等她長大之後,才明白在這世上的某些地方,如果一個女人沒有給丈夫家裡留有後代,就會被光明正大的瞧不起。母親或許曾躲起來流過眼淚,但每次看到父親摟著她的肩膀上說不介意,媞墨心裡高興卻又悲哀。被父母的愛包圍著長大,媞墨的少年時代是幸福的,但她和父親沒有發覺,生個男孩竟然成了母親的執念。於是,談及媞墨婚事,母親不等父親開口,就只提了一個條件,媞墨生的孩子有一個得冠母姓。
  • 老祖宗識人術:一個人有沒有出息,看身邊的這三個人就夠了,很準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同類的東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開。是啊,在我們身邊,我們常常看到,一些有本事的人,他們的身邊,也總是聚集著一些成功人士,而一些雞鳴狗盜之徒,他們的身邊,圍著的也往往是一些獐頭鼠目的人。所以,老人家常常說:一個人有沒有出息,看身邊的人就夠了,很準。那麼,老人家所說的這些人,究竟是指誰呢?
  • 「男怕妻妹,女怕夫弟」,老祖宗的告誡,到底是什麼意思?
    老祖宗要告誡我什麼道理?「男怕妻妹」是什麼意思?這裡的妻妹指的就是妻子的妹妹,也就現在大家口中的小姨子。家庭中如果弟兄年齡相差很大,長嫂是有義務照顧丈夫的弟弟;如果弟兄年齡相差不多,那麼長嫂就要和夫弟保持距離。在古代,女人平時不能單獨和夫弟相處,也不能有太多的交流。如果有什麼事應該通過丈夫去通知夫弟,如果丈夫不在就要通過公婆去通知夫弟。一是保證長嫂與夫弟不要接觸太頻繁,二是長嫂通過中間人通知夫弟保持一種尊重,三是避免長嫂和夫弟單獨相處傳出流言蜚語。
  • 上門女婿家庭,頭胎跟母親姓後,妻子讓二胎跟老公姓,老公很感動
    可跟秦英同歲的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人家有兒子的家庭,誰家願意讓獨子去做上門女婿呢?後來,秦英在朋友家認識了吳天亮,吳天亮比秦英大三歲,他家裡還有個哥哥。秦英和吳天亮一見鍾情,當秦英聽說吳天亮還有一個哥哥後,就主動追求吳天亮了。兩個人相處了一些日子後,秦英就跟吳天亮說,自己家是想招上門女婿的,她問吳天亮願不願意。
  • 免貴姓姓。啥?沒想到吧!姓和氏都是姓氏!
    姓氏的起源我們其實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從我們古代很多姓都是女字旁的我們可以窺見一二。在先秦時期姓和氏是分開的,姓是指有共同血緣關係的種族稱號;氏是指由姓衍生出來的分支。後來隨著歷史的不斷變化,姓和氏就分不清了,但是你知道麼?
  • 三代歸宗:孫子和爺爺姓,是回歸傳統還是男性「吃相」太難看
    我們這有一種說法,叫做三代還宗,意思就是男性家裡窮娶不起老婆,就讓兒子和嶽父姓,但是等到孫子出生,孩子依然要和他姓。等孫子出生,女方父母年紀大了,有些已經去世了,老人經不起折騰,本著家和萬事興的想法,有些事也看開了,女兒孫子都有了,難道還讓女兒離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沒必要為了一個姓,毀了女兒後半生的幸福。女婿敢提三代還宗,也是想好了後路,老人不願意折騰,就隨他了。
  • 跟爹姓還是跟媽姓?爹媽打架也是白打
    有時候覺得某些女權營銷號算盤珠撥得啪啪的,能不能用錢衡量的都先提錢:生個孩子給多少錢?做家務給多少錢?跟男方姓給多少錢?不當會計、育兒嫂、鐘點工也是可惜了,想不通自然界有什麼動物配得上這麼 精的頭腦,看這個女權博主又發了很多條,其中一條號召女人要有狼性,聽起來跟996老闆似的,另一種巫蠱之術。這樣自然聚攏了一堆眼放金光的粉絲,再對這些粉絲賣貨,買的終歸沒有賣的精。
  • 老祖宗說:四十比三,妻離子散,比三是哪三樣,為啥不能隨便比?
    老祖宗說:四十比三,妻離子散,比三是哪三樣,為啥不能隨便比?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比如老祖宗創造的文字和圖像,比如口口相傳的俗語。俗語看似簡單,實則包羅萬象,老祖宗的生活經驗和願望都在其中。在每一個年齡段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都說得很清楚。比如這一句俗語:「四十比三,妻離子散」,短短八個字,道盡了人生百態。人到四十歲,被稱之為不惑之年,出自《論語·為政》。簡而言之,就是不再為人生而感到迷惑,如果到了40歲還成天拿這三件事情比來比去,其結局會被悲慘,嚴重的會妻離子散。40歲的人應該擁有穩定的家庭生活,工作環境,還有自己良好的交際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