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個拙於言辭的人,記憶中很少與他有過暢快地交流,但有一次他酒後的感嘆,卻讓我時常憶起,且對我影響深遠。
(父親 駱開長)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應該是我剛進初中時的某個周末,母親出門訪親,姐姐也不在家,父親罕見地為我做了頓中午飯。他洗菜、切菜、炒菜的動作,細緻而講究,頗有樂在其中的情趣。很快,有葷有素有湯的午餐就端上桌了,還有一壺白酒。父親每天都愛小酌兩杯,如果讓他喝到第三杯,必然談性大發,一反常態同你說個不停。今天母親不在,無人管束,自然會喝到第四第五杯。可能是第一次單獨和小兒子吃飯,他開始還有點拘謹,但兩杯酒下肚後,話匣子便打開了。他不停地說話,我吃人嘴軟,不便表現出不耐煩,就耐著性子假裝愉快地聽。說著說著,便見他有些黯然神傷、動起感情來,於是便聽到一句我幾十年都難以忘懷地感嘆: 「我這輩子真沒意思,連個姓,都是給別人姓的!」
父親是過繼的孩子,按家鄉話,是接來的伢兒。我祖母叫吳珍英,嫁入駱家後,一直沒有生育,後來就過繼了一個張家的孩子,就是我父親,取名駱開長,似乎有從此開花散枝的意思。意頭雖好,卻未應驗,最終駱家也就我父親一個獨子。而且我的駱姓祖父英年早逝,在一次爆炸事故中意外喪生(他是鞭炮作坊的老闆)。
(祖母 吳珍英)
我祖母后來又改嫁到劉家,把父親養大並惠及我們兄弟姐妹五人的,正是這個叫劉洪亮的祖父。但父親沒有再改姓,依然姓駱,因為劉祖父只是個廚師,地位低下,而且估計駱氏家族即使可以勉強同意祖母改嫁,卻不可能同意駱氏長子改姓。劉祖父很謙和知足,應該也不會勉強提出改姓的事。我不只一次聽到他陶醉地表露過:「我是真沒想過啊,這輩子還能旺出這麼一大家子人!」頗為志得意滿。我只認識這個祖父,和他很親很親;我的哥哥姐姐們,也和他很親。
(祖父 劉洪亮)
但哥哥姐姐們比我幸運,見過我們血緣上的張姓祖父,也就是父親的生父。據說張家很窮,有三個兒子,難以負擔。駱家通過中人表達了過繼一子的意思,張家欣然應允,將老三給了駱家。過後兩家還保持著聯繫,祖母仁慈,會時不時接濟一下張家。所以,父親是認識自己生父的,我的哥哥姐姐也見過親爺爺。因他是賣豆腐的,老家稱豆腐為咴嘛,稱爺爺為嗲嗲,所以叫他咴嘛嗲嗲。我從小就知道有這個咴嘛嗲嗲,可惜沒有親見。也知道還有兩個親伯父,聽說都給抓了壯丁,而且死於戰場,因為聽祖母說過,咴嘛嗲嗲往年領過烈士撫恤金的。
(咴嘛嗲嗲 )
我雖然從小就知道一些家裡的比較複雜的家史,但真正讓我走心、讓我開始在意自己姓氏問題的,是父親的這次感嘆。我感受到了他的不甘與無奈;感受到了他那揮之不去、說有還無的屈辱感;感受到了他那潛意識的血緣追索;更感受到了他那鬱積於心的人生虛無的縹緲憂傷。
父親的情緒無疑對我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連個姓,都是給別人姓的。」那麼,家族的榮耀感,對我來說,是不復存在的了;甚至,家鄉觀念,對我來說,都是十分的淡薄。我不會有尋根的願望,也無根可尋,父親就是家族的太祖,我們只是第二代,根淺枝疏。光宗耀祖的觀念,我是沒有的,因為無宗可光無祖可耀。傳統宗法觀念,我也絲毫沒有,絲毫不懂。很早就讀過巴金的《家》,對書裡面宗法制度對年輕人的束縛,我是不太能理解的。我從小就不是聽話的孩子,在家不受父母的管束,上學不受老師的管束,工作後不受領導的管束。在社會上不屑於別人的看法,也不太守規矩,習慣於獨來獨往我行我素。不知有人探討過宗法觀念與個人的道德觀念的關係沒有,我覺得自己的道德觀念也是很薄弱的,不是一個屈從於傳統道德說教的人。很慶幸撒旦沒有在我身上下過太大的功夫,不然像我這種人,要墮入大奸大惡也不是不可能的。
「給別人姓了個駱」,該是我比較愛好思考人生問題的誘因之一吧。「我是誰」這類問題,該是那餐午飯後就萌生於心了:我是誰?到底該姓駱、該姓劉、還是該姓張?這個問題,成了我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有一段時間,我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有時我會想:我乾脆姓回張算了,正好我媽媽姓張,叫張宜香,跟媽媽姓也是很正常很自然的。諸如此類的瞎想不少,但也僅限於瞎想而已。但想的太多,情緒就容易反覆無常,本來我的青春叛逆期來的就早,這下就更猛烈了。記得從初一到考進大學,四五年時間,我就沒對父母有過好臉色,有時本來同朋友有說有笑的,一見到父母,即刻就把臉板起來了。
(母親 張宜香)
「給別人姓了個駱」,對我來說確實是件令人沮喪的事情,但現在回過頭來看,它對我的人生也有不少正面的影響。比如,由於沒有光宗耀祖的壓力,我對成功、對權力金錢就沒有太大的野心,雖然有時也會有點名利地羈絆,但畢竟入世不深,解脫也就相對容易,如今年近花甲,多少還能保有一份本真,這應該是值得慶幸的。由於沒有宗法觀念之類的束縛,我一直都能保有一個比較開放的思想、比較自由的精神、比較獨立的人格,這也是值得慶幸的吧!
寫這篇短文的時候,我回憶起了爺爺的那句自得的話:「我是真沒想過啊,這輩子還能旺出這麼一大家子人!」爺爺的心態很好,很好!他並沒有糾結於,他旺出的這一大家子人——不姓劉,而姓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