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別人姓了個姓

2020-09-18 八三四一R

父親是個拙於言辭的人,記憶中很少與他有過暢快地交流,但有一次他酒後的感嘆,卻讓我時常憶起,且對我影響深遠。

(父親 駱開長)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應該是我剛進初中時的某個周末,母親出門訪親,姐姐也不在家,父親罕見地為我做了頓中午飯。他洗菜、切菜、炒菜的動作,細緻而講究,頗有樂在其中的情趣。很快,有葷有素有湯的午餐就端上桌了,還有一壺白酒。父親每天都愛小酌兩杯,如果讓他喝到第三杯,必然談性大發,一反常態同你說個不停。今天母親不在,無人管束,自然會喝到第四第五杯。可能是第一次單獨和小兒子吃飯,他開始還有點拘謹,但兩杯酒下肚後,話匣子便打開了。他不停地說話,我吃人嘴軟,不便表現出不耐煩,就耐著性子假裝愉快地聽。說著說著,便見他有些黯然神傷、動起感情來,於是便聽到一句我幾十年都難以忘懷地感嘆: 「我這輩子真沒意思,連個姓,都是給別人姓的!」

父親是過繼的孩子,按家鄉話,是接來的伢兒。我祖母叫吳珍英,嫁入駱家後,一直沒有生育,後來就過繼了一個張家的孩子,就是我父親,取名駱開長,似乎有從此開花散枝的意思。意頭雖好,卻未應驗,最終駱家也就我父親一個獨子。而且我的駱姓祖父英年早逝,在一次爆炸事故中意外喪生(他是鞭炮作坊的老闆)。

(祖母 吳珍英)

我祖母后來又改嫁到劉家,把父親養大並惠及我們兄弟姐妹五人的,正是這個叫劉洪亮的祖父。但父親沒有再改姓,依然姓駱,因為劉祖父只是個廚師,地位低下,而且估計駱氏家族即使可以勉強同意祖母改嫁,卻不可能同意駱氏長子改姓。劉祖父很謙和知足,應該也不會勉強提出改姓的事。我不只一次聽到他陶醉地表露過:「我是真沒想過啊,這輩子還能旺出這麼一大家子人!」頗為志得意滿。我只認識這個祖父,和他很親很親;我的哥哥姐姐們,也和他很親。

(祖父 劉洪亮)

但哥哥姐姐們比我幸運,見過我們血緣上的張姓祖父,也就是父親的生父。據說張家很窮,有三個兒子,難以負擔。駱家通過中人表達了過繼一子的意思,張家欣然應允,將老三給了駱家。過後兩家還保持著聯繫,祖母仁慈,會時不時接濟一下張家。所以,父親是認識自己生父的,我的哥哥姐姐也見過親爺爺。因他是賣豆腐的,老家稱豆腐為咴嘛,稱爺爺為嗲嗲,所以叫他咴嘛嗲嗲。我從小就知道有這個咴嘛嗲嗲,可惜沒有親見。也知道還有兩個親伯父,聽說都給抓了壯丁,而且死於戰場,因為聽祖母說過,咴嘛嗲嗲往年領過烈士撫恤金的。

(咴嘛嗲嗲 )

我雖然從小就知道一些家裡的比較複雜的家史,但真正讓我走心、讓我開始在意自己姓氏問題的,是父親的這次感嘆。我感受到了他的不甘與無奈;感受到了他那揮之不去、說有還無的屈辱感;感受到了他那潛意識的血緣追索;更感受到了他那鬱積於心的人生虛無的縹緲憂傷。

父親的情緒無疑對我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連個姓,都是給別人姓的。」那麼,家族的榮耀感,對我來說,是不復存在的了;甚至,家鄉觀念,對我來說,都是十分的淡薄。我不會有尋根的願望,也無根可尋,父親就是家族的太祖,我們只是第二代,根淺枝疏。光宗耀祖的觀念,我是沒有的,因為無宗可光無祖可耀。傳統宗法觀念,我也絲毫沒有,絲毫不懂。很早就讀過巴金的《家》,對書裡面宗法制度對年輕人的束縛,我是不太能理解的。我從小就不是聽話的孩子,在家不受父母的管束,上學不受老師的管束,工作後不受領導的管束。在社會上不屑於別人的看法,也不太守規矩,習慣於獨來獨往我行我素。不知有人探討過宗法觀念與個人的道德觀念的關係沒有,我覺得自己的道德觀念也是很薄弱的,不是一個屈從於傳統道德說教的人。很慶幸撒旦沒有在我身上下過太大的功夫,不然像我這種人,要墮入大奸大惡也不是不可能的。

「給別人姓了個駱」,該是我比較愛好思考人生問題的誘因之一吧。「我是誰」這類問題,該是那餐午飯後就萌生於心了:我是誰?到底該姓駱、該姓劉、還是該姓張?這個問題,成了我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有一段時間,我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有時我會想:我乾脆姓回張算了,正好我媽媽姓張,叫張宜香,跟媽媽姓也是很正常很自然的。諸如此類的瞎想不少,但也僅限於瞎想而已。但想的太多,情緒就容易反覆無常,本來我的青春叛逆期來的就早,這下就更猛烈了。記得從初一到考進大學,四五年時間,我就沒對父母有過好臉色,有時本來同朋友有說有笑的,一見到父母,即刻就把臉板起來了。

(母親 張宜香)

「給別人姓了個駱」,對我來說確實是件令人沮喪的事情,但現在回過頭來看,它對我的人生也有不少正面的影響。比如,由於沒有光宗耀祖的壓力,我對成功、對權力金錢就沒有太大的野心,雖然有時也會有點名利地羈絆,但畢竟入世不深,解脫也就相對容易,如今年近花甲,多少還能保有一份本真,這應該是值得慶幸的。由於沒有宗法觀念之類的束縛,我一直都能保有一個比較開放的思想、比較自由的精神、比較獨立的人格,這也是值得慶幸的吧!

寫這篇短文的時候,我回憶起了爺爺的那句自得的話:「我是真沒想過啊,這輩子還能旺出這麼一大家子人!」爺爺的心態很好,很好!他並沒有糾結於,他旺出的這一大家子人——不姓劉,而姓駱。

相關焦點

  • 跟爹姓還是跟媽姓?爹媽打架也是白打
    PAPI醬發了個母親節微博,表示生孩子比考試、工作更辛苦。有女權博主出來點她:生完孩子好疲憊哦,但是孩子還是隨父姓!有時候覺得某些女權營銷號算盤珠撥得啪啪的,能不能用錢衡量的都先提錢:生個孩子給多少錢?做家務給多少錢?跟男方姓給多少錢?不當會計、育兒嫂、鐘點工也是可惜了,想不通自然界有什麼動物配得上這麼 精的頭腦,看這個女權博主又發了很多條,其中一條號召女人要有狼性,聽起來跟996老闆似的,另一種巫蠱之術。這樣自然聚攏了一堆眼放金光的粉絲,再對這些粉絲賣貨,買的終歸沒有賣的精。
  • 「生兩個,一胎隨你姓,二胎隨我姓。」生了寶寶到底該隨誰姓?
    「生兩個,一胎隨你姓,二胎隨我姓。」小敏和老公二人都是獨生子女。經同學介紹認識,兩人一見鍾情。經過相處,二人決定結婚,而女方父母希望男方「入贅」。男方父母一聽讓自己家唯一的兒子「入贅」,不幹了,死活不同意這門婚事。小敏和老公愛的死去活來,二人是「非你不娶,非你不嫁。」
  • 上門女婿家庭,頭胎跟母親姓後,妻子讓二胎跟老公姓,老公很感動
    也可以跟母親姓,只要夫妻雙方協商好就行了。但現實生活中,受傳統習慣的影響,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還是跟父親姓的。除非招上門女婿的家庭,孩子會跟母親姓,繼承母親那邊的香火。很多男人對孩子的姓是很計較的,為了這個姓,他們不惜出高額彩禮等。在以前的話,孩子跟哪邊姓確實是有區別的,這也是個歸屬問題。但現在父母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話,孩子跟哪邊姓,真沒多大區別了。
  • 免貴姓姓。啥?沒想到吧!姓和氏都是姓氏!
    姓氏的起源我們其實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從我們古代很多姓都是女字旁的我們可以窺見一二。在先秦時期姓和氏是分開的,姓是指有共同血緣關係的種族稱號;氏是指由姓衍生出來的分支。後來隨著歷史的不斷變化,姓和氏就分不清了,但是你知道麼?
  • 孩子為什麼要隨父姓?父姓制度的起源,是孩子歸屬權的平衡
    男人無法確定孩子是不是自己的,但他們希望別人知道孩子是自己的,那怎麼辦?給孩子打上一個專屬標誌就是了。從這個角度來看,隨父姓是男女對孩子歸屬不平等的補償大家好,今天是育兒內容的第26期(主頁視頻版更精彩哦!),我是善於剖析孩子問題,還能給問題父母答疑解惑的淅淅爸。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孩子跟誰姓」的問題。
  • 中國最尷尬4個姓,其中一姓僅17人,另外2姓女性用了會羞於說出口
    這裡就說明了,姓是代表有共同學院關係種族的稱號,在最開始的時候姓和氏是不一樣的,最典型的就是秦始皇的名字,他是嬴姓趙氏人。不過從秦朝開始,姓氏合二為一。發展到了現在,在文獻上有記載的姓氏就有5662個,這些還是不包括元清居住中原的人改的漢姓。人們常說的百家姓,實際上百家只是用來表示數量多的意思。中國這麼多姓氏中也不乏有好聽的姓氏,比如說著名大才子納蘭性德的姓,納蘭。
  • 老祖宗的告誡:「一家不容三姓人」是指哪三姓,說得很有道理
    關於家庭生活,有這麼一句俗語:「一家不容三姓人。」這是來自老祖宗的告誡,說得也是非常有道理。老祖宗的告誡:「一家不容三姓人」是指哪三姓,這是什麼道理?一個家庭裡面一般是兩姓,丈夫跟孩子一個姓,妻子一個姓。三姓的情況有以下兩種:一:重組家庭,丈夫、妻子、孩子都不同姓。二:婆媳住一起的家庭。
  • 老婆給我生了個大胖小子,我提出孩子跟我姓,「你可是上門女婿,憑什麼跟你姓」
    我和老婆是自由戀愛的,我是北方人而老婆是南方人,但是為了老婆我千裡迢迢來到她家做了上門女婿,因為老婆是獨生女而我還有個弟弟,所以為了讓老婆沒有後顧之憂所以我心甘情願的做了上門女婿,我覺得只要能跟老婆在一起這些對我來說都不重要。
  • 俗語「一家不容三姓人」,究竟是指哪三姓,古人的經驗之談!
    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一家不容三姓人」,就是和家庭有關,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其中提到的三姓,到底指哪三姓呢?不論是我們居住在農村還是城裡,每個人的背後都是一張巨大的關係網,親戚之間也有著不同的姓氏。論資排輩,總會讓我們感覺迷迷糊糊,經常有一種不知道如何稱呼對方的感覺,很是尷尬,而「一家不容三姓人」其實就是從姓氏上來說的。
  • 德國老公讓我跟他姓
    在西方國家,女孩結婚後要隨夫姓這事我是早有耳聞的。有的人也會保留自己的姓,以自己的姓作為中間名。比如一個結婚前叫Betty Smith的女孩,她嫁給了一個叫Maakko Rostia的男人。結婚後,她可以直接改成Betty Rostia,如果保留自己以前的姓的話,就是Betty Smith Rostia。我和老公是在香港登記結婚的。
  • 子女能不能跟媽媽姓
    "姓"字為何為女旁?因遠古母系氏族時,姓均隨母姓,父為"氏"。後發展為父系氏族時,才"姓""氏"不分。全世界只有中國女人在爭子女的冠姓權,中國女人比全世界女人都聰明嗎?我嫁老公就等於娶老公,因為婆婆家沒房沒車,也沒經濟上的支持,老公下崗後就是我一個人養家。儘管如此養他們姓氏的兒子孫子,還得不到婆家的認可。有時真好恨。但是孩子隨夫姓我是堅決擁護的。
  • 女人為何會認為在「給別人生孩子」?讓孩子都跟母親姓能破解嗎?
    這無可厚非,我國法律也規定夫妻雙方有同等的「冠姓權」,孩子跟父親姓和跟母親姓都是被認可的。 但大眾觀念所致,女性真正獲得了孩子「冠姓權」的寥寥無幾。 一定程度上,這難免不讓女性朋友們認為自己是在「給別人生孩子」。
  • 孩子隨父姓,還是隨母姓
    親家母說起了孩子要隨媽媽的姓,李大叔聽完差點跳起來,這怎麼能行?結果鬧得很不愉快。農村講究傳宗接代,香火延續。李大叔只有李學良一個男孩,李大叔當然希望有個男孩繼承香火。不能不說我國男性的這個「香火觀念」還是根深蒂固的。按照風俗,李學良的小孩應該姓李,畢竟李學良是娶媳婦。
  • 張惠妹 丨連名帶姓
    再被你提起  已是連名帶姓「 2020.10.29」
  • 這5個姓氏讓人難以啟齒,問你姓什麼,你都不好意思回答!
    姓氏隨著後來的發展多種多樣,可以說是姓什麼的都有,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歷史,尤其是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姓氏更加豐富。可是下面五種姓氏確實讓人難以啟齒,當別人問你姓什麼的時候,你都不好意思回答人家。1、睪睪這個姓氏起源於某種祭祀活動,後來演化成一個姓氏,單獨來看沒什麼,可是一旦被人們聯想到別的字詞就很有意義了!
  • 是什麼讓三個不同姓的女人變的相依為命
    這樣就讓三個不同姓的女人住在一起了,外婆.女兒.外孫女,三個不同姓的女人卻流血同樣的血。媽媽家的老房子感覺三個女人相互取暖的味道
  • 為什麼老話說「一家不能容三姓人」?這「三姓」究竟有何可怕之處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一家三口或者四口中通常只有兩個姓,一個姓是媽媽的姓氏,另一個是爸爸的姓氏,而孩子或隨父,或隨母,總歸是一樣的。可古時候有句話這樣說,「一家不能容三姓人」。這第三姓,又是從何而來呢,為什麼又容不下呢?第一種可能,便是夫妻二人結婚後,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公公和丈夫是一個姓,那這第三個姓,便是婆婆了。
  • 媽媽姓胡,爸爸姓古,寶爸給女兒起的名字,連工作人員都拍手誇讚
    導讀:媽媽姓胡,爸爸姓古,寶爸給女兒起得名字,連工作人員都拍手誇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情感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姓胡,爸爸姓古,寶爸給女兒起得名字,連工作人員都拍手誇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獨立女性Papi醬孩子跟老公姓,被罵上熱搜,冠夫姓到底激怒了誰?
    Papi醬近日因為孩子跟老公姓被網友罵上熱搜。孩子跟誰姓,那不是人家兩口子的私事麼,無論跟誰姓,都很正常啊,一個是父親,一個是母親,有什麼可罵的呢?看了網友的評論,我才發現什麼叫做「不寒而慄」。「你就是個騙子,還獨立女性呢,冠夫姓完全就是給男權主義添磚加瓦!」「孩子跟老公姓,你還有臉立獨立女性的人設?」
  • 愛情啊,你姓什麼?
    小的時候,一部很爛的國產電影《愛情啊,你姓什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儘管故事虛假、人物蒼白、演技拙劣,但它提出了一個經典的論題:到底什麼是愛情的核心內容。時至今日,這個問題依然是很多人要探究的。但無論是什麼時代愛情都得姓「情」,而不是別的,儘管她曾經姓「錢」、「權」、「禮」、「教」。此前熱播的電視劇《京華煙雲》中描寫的幾段婚戀,其實就反映了幾種所謂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