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天生是黑暗的自私的?社會主義是與人性相反?論人性與社會

2020-08-09 移動波

馬克思主義的批評家認為馬克思對人性的看法過於完美。人與人之間不會再有不平等。馬克思忽略了人性中的缺陷去設想一個烏託邦社會。

達到共識

說到人性,先達成一個生物學的共識,免得看完全篇文章後指望用腦部差異來反駁。在近700萬年中,人腦尺寸增長了兩倍(黑猩猩400ml 人的祖先也差不多),其中大部分增長發生在過去200萬年中。到50萬年前達到1,000毫升以上。早期的智人的大腦在當今的人們範圍內,平均為1200毫升或更多。大量的奴隸需要經濟盈餘和足夠大的人口來繁衍。出於這些因素,只有到了1萬1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農業文明才能得以施行。這一萬多年中人類走過原始社會、奴隸、封建、資本。每個社會的人性都是有差異的,而用數萬年才有變化的腦部去解釋不同社會的道德觀念是無力的。

百萬年為橫坐標

倫理學家觀察到馬克思並沒有拒絕道德。他認為道德不是固定不變的,永恆的,高於人類社會的精神存在,而是跟著社會發展的觀念。但是,與黑格爾不同的是,馬克思並不把歷史視為純精神的發展。相反,用恩格斯的名言來說,馬克思「讓黑格爾站起來了」,將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轉變為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歷史的驅動力是人類的努力,尤其是階級鬥爭。

曾經的人性

亞里斯多德認為奴隸制是很自然的事情,人類分為兩種類型:奴隸和非奴隸。奴隸天生是奴隸,因為他們的靈魂不完整,他們缺乏某些特質,例如正確思考的能力,因此他們需要有主人來告訴他們該怎麼做。實際上,亞裡斯多德似乎認為奴隸像牲畜一樣是「生活工具」,只適合體力勞動。荷馬似乎認為,即使一個人在成為奴隸之前並不遜色,變成奴隸之後他們的道德智力將有所惡化。柏拉圖也同樣認為,「更好的人」統治「下等的人」是正確的。基督教學者聖奧古斯丁認為奴隸制是不可避免的。他不認為這是宇宙自然定律的結果。他認為在純淨的世界中奴隸制是相當不自然的,但是在我們這個世界上,這是罪惡和人類墮落的後果。

右邊的戲劇家與奴隸

蘇格拉底認為生活的理想目標在於尋找「美德」,而美德被視為對物質財富,特別是對企業家利潤的鄙視。蘇格拉底抓住了一切機會誇耀自己有多貧窮。柏拉圖在人們可以擁有財產的地方,存在著佔有欲和所有權的欲望。 當人們獲得並擁有私有財產時,不會出於城市的「共同利益」去做事,而是出於個人的私慾。簡而言之,讚揚斯巴達國家的理想。亞里斯多德不信任財富,他明確批評企業家的利潤,並低估了交易者的身價。他還譴責了利息,他認為利息是無緣無故的賺錢方式。他也看不出為什麼對貨幣的需求永遠不會停下

希臘的德卡德拉姆 43克銀幣

在中世紀,教會長期以來一直禁止高利貸和以錢為生的做法,儘管它的立場最終改變為只禁止過多的利息,而不是全部利息。基督教向來對生意和財富持矛盾態度。基督對有錢人的回答是:「駱駝穿過針眼比有錢人進入上帝的領土更容易」。對於大多數宗教人士來說,那些在市場上出售其商品的人通常至少是天生具有可疑性,並且經常受到明確譴責。人們認為商人比其他任何人都更關心利潤,並通過這種貪婪來危害自己的靈魂。許多人因其欺騙客戶的方式以及他們普遍缺乏誠信而受到譴責。

涵蓋多個主權國家的自由貿易(市場競爭)體系的概念起源於16世紀西班牙帝國的基本形式。後來由兩位早期的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裡卡多將自由貿易的思想發展為現代的形式。約翰·洛克在1690年主張支持個人財產權利為自然權利,也就是生產資料私有化做辯解。按照這一論點,一個人的勞動成果是一個人的,因為一個人為之努力。此外,勞動者還必須在資源本身中擁有自然財產權,因為生產必須立即擁有專有權。這些概念都是近代才出現的,並非是什麼萬年不變的真理。

大衛·裡卡多

就算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裡道德觀念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女人可能會為自己的頭和腳完好無損地穿著狐狸裝扮而感到自豪。如今,許多人認為這是一種道德操守去反對皮毛,哪怕是製造業普遍使用毛皮。同時,化妝品製造商越來越多地承諾不用動物進行產品測試,這反映了人們對動物權利意識的變化。從1940年代到1970年代,香菸和如今的水瓶一樣普遍。從法庭法官到工廠工人和孕婦,幾乎每個人都抽菸。然而,到了1960年代後期,並且在1964年1月11日發表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外科醫生關於「吸菸與健康」的報告之後,很明顯,吸菸與肺癌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繫。吸菸人數有所減少。

動物的頭部四肢還在上面

保持樂觀

馬克思對人類即悲觀又樂觀。感到悲觀失望是因為大部分過去的日子充滿著悲慘的壓迫與剝削。整天勞動卻一無所有。他對人類的未來保持樂觀,這是因為認識到這些糟糕的歷史並不是由於人類的天性。歷史充滿血腥是因為人類承受了可怕的物質壓力。在稀缺的條件下,人類不可能表現出最好的天性。物質的稀缺性會導致貪婪、暴力、焦慮、冷血。即便是在物質豐富的社會,人也不會蛻變成天使。但一些道德上的問題是可以消除的。那些認為社會主義與人性相反的人,是因為他們把人性與資本主義捆綁在一起。因此,馬克思可以正視人類的歷史,沒有認同人性天生是黑暗的鬼話。如果戰爭、剝削、歧視都是因為人性所然。那我們的確不該相信未來是樂觀的。可這些事是由不公正的社會制度的結果,個人只不過是可更換的零件罷了。改變這個制度就能走向一個美麗的未來世界。

相關焦點

  • 論人性的弱點和超越
    說到人性,就不得不考慮很多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從客觀因素上來說,人性就是作為一個個普通人的普遍心理,但是從主觀因素上來說,人性又是每個人自己的心理。人性的基本就是動物性,基本上違反了動物性,也就違反了人性。有人說:獸性和神性之間便是人性。關於人性的定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這就符合人性的主觀因素。
  • 《科學的人性論》——十一、如何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人性理論詳細分析了人性的行為表達特質,「人性的本質是自然存在性,包括個體獲取性和社會依賴性兩個方面特點。個體獲取性的表達特質包括生存需要、自持、索取、鬥爭、否定、迴避、詆毀、攻擊、嫉妒、疑惑、冷漠、暴力、利己、自私、貪婪等;社會依賴性的表達特質包括:生存需要、依靠、給予、互助、信賴、愛護、肯定、關心、交流、溝通、回饋、善意、熱情、親和、利他、無私等。
  • 人性,本善亦自私
    舉個例子,怕疼並不是基因天生就該有的,它只是被篩選出來的一種特性,就是說也會有不怕疼的特性。對於人本質上是不是自私的討論,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寫到過三句話第一句:人性都是自私的。一個人如果不自私連自己都不愛,自暴自棄的話,那麼我們社會上其他人是不會看得起他的緊接著他寫了第二句話:人也是有同情心的。
  • 您經歷過最黑暗的人性,是什麼?
    3,人性,是複雜的。不如,我們今天來探討人性吧!今天在微博看見這個文章。讓我心情,五味雜陳。可能是年齡的關係也可能是我自己的人生經歷太過坎坷讓我對人性的殘酷深有體會。因為我的公眾號太多熟悉的同學,朋友,親人都在看。我不太好把我經歷的黑暗人性痛痛快快說出來。但不說出來不證明它們不存在。
  • 人性趨向實用分析
    人性趨向的本質就是在辨清善惡的基礎上,推斷天道人倫的演化結果,而得出最終結論。拿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做比。先看下面推導邏輯:資本主義>私有制>私心>私利>惡我們知道資本主義是私有制國家,是少數有錢人揮金如土的天堂。
  • 人性是怎樣的(人生系列6)
    因為我們對人性認識太淺顯。從古至今,對人性的關注就很少,對人性的研究幾乎空白。如我國古代的小說,對人性和心理的描寫很粗糙,甚至沒有,而不像國外的小說,描寫非常細膩。而建國以來的主流小說,好人則是高大全型,壞人則是無惡不作,人性描寫非常簡單。這是我國的封建禮教束縛了人性,存天理,滅人慾,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 科學的人性論——給人性一個科學的定義(一)
    文/朱秋霞二、給人性一個科學的定義(一)說起人性,每個人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呢?幾千年來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古人習慣用寓言故事告誡人們,人有善惡之分,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惡。惡人本性難改,行善要分善惡。
  • 人性趨向之於你我
    前文用人性趨向論從大處著眼籠統地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發展趨向做了簡要分析,本文欲從小處著手講一下人性趨向之於你我。我們常言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接近硃砂的變紅,接近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就是在指環境改變因素所造成的可能趨勢,可理解為人性趨向的一種類似解讀。是故,先人非常看重這點,對環境和朋友的選擇都是非常謹慎的。
  • 人性的弱點——自私
    自私,只是一種分類方式,人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比如以佛教的分類法,用六塵來滿足六根的需求。用馬斯洛的劃分法,滿足人性的五大需求。這些原始或者叫本能的需求,是驅使人行為的基本源動力。馬斯洛需求理論表 自私,其實是一個貶義詞,世上本無善惡
  • 一個人如果把人性,社會看的太透,是一個怎樣的人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為青年,ID:Jayden701V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我認為一個真正看透人性,看清社會的人少之又少。它需要你有豐富的閱歷,清楚的認知,縝密的思維以及對價值觀的充分理解,否則你根本看不透人性和社會。
  • 人性改變了社會
    很多人說:社會變了,變得怎麼樣怎麼樣了……我覺得是人性變了,因為社會是人組成的。從來都說:人可以改變環境,當然也環境改變人一說,原因是:先有一些人把社會改變,變得自私、冷漠、無情。你們說:是社會改變了人,還是人改變了社會?歡迎留言、評論或轉發!圖文均屬於本人原創!謝謝!
  • 人性思維:謀局不過人心,處世無非人性!財富揭秘
    人性是先天的,只有人類天生的並且不可改變的特點才可以稱作人性。謀局不過人心,處世無非人性。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思考成事,都是在和複雜的人性打交道。到底什麼是人性?從歷史悠久的佛教到基督教,再到近代各路心理學大咖們,都對人性有過深入的探索。時代在變,但人性不變。人性是我們彼此間最相似的地方,它不僅跨越國界、民族和語言,而且穿越歷史,亙古不變。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真實的人性沒那麼簡單
    在我們國家,最典型的言論是,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所謂善惡的界定,是看行為是否符合倫理道德規範,符合即為善,不符合即為惡。類似的觀點在國外也爭論不休,法國哲學家盧梭認為人性根本上是仁慈,知足而高貴的,社會的罪惡歸咎於社會而非人性。
  • 人性與真相
    突然,躍進我腦海裡有兩個詞:人性與真相。人性是善還是惡,是哲學上一個大問題。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墨子則認為人性無所謂善惡之分,是可塑的;西方哲學家則認為人性是自私的。大抵各家之言都有些道理。
  • 人性展示:是天使還是野獸?
    弘揚友善的人性。 「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經過全國範圍內大張旗鼓地進行培育和踐行活動,使更多人鞏固和發揚了友善的人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許多道德模範得到表彰、見義勇為者得到褒獎、慈善事業得到發展、弱勢群體得到救助、志願者獻愛心活動蓬勃開展,使友善的人性得到廣泛弘揚。
  • 為什麼性惡論是錯的,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深入探討人性之一
    關於人性的善惡,人們都非常關心,為什麼性惡論是錯的,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下面我通過幾篇文章深入探討一下。首先對認為人性本惡的觀點提出幾個疑問:1人類社會的現實是人人都要表現自己是好人,人人好像怕被貼上壞人的標籤,太多的罪惡都假善之名。人在善的表面之下做了不少壞事,這的確是一個事實,但這是人性惡的證明嗎?
  • 為什麼會有善惡論,孟子與荀子持相反觀點,你認為人性是善是惡?
    如果沒有天或者地的任一個,空間都會不復存在,所以當哲學理論中給善命名的時候就發現了惡,這樣才會存在完整的人性。孟子與荀子的觀點不同時代對於善惡理解基於自我經歷。對人性善惡的研究來自我經歷對照當前社會管理制度、文化。孟子、荀子,甚至唐代的劉禹錫都是大徹大悟後而撰寫的觀點。
  • 真正的高手都懂得洞察人性(深度)
    你的格局之內,不能少了對人性的洞察。每個想有所成就的人都應該學會洞察人性、理解人的弱點和缺陷。真正牛逼的思維,叫做吸收萬物,洞察人性。人生有兩大要領:一是洞察人性,二是看穿規律。規律是天道,人性是人道,它們的合力就是天機。一個人的欲望越淺,對天機洞察的就越深。認識人性,說透了就是認識自己。
  • 關於人性的解釋
    自私過度就象賭徒把責任道德良知象錢一手一手往外扔,最後保留的是自己私慾,不可否認自私的人頭腦最好用,自私反而顯得靈活聰慧,也最容易達到目的,但輸的最慘,無度就易失算。度看似簡單,掌握不好就是天與地的差別,善於控制自己的自私,也是不容易。列:我的觀點,人的素質品行取決與自身生存壞鏡裡的是非價值觀。氣節是人味的崇高體現。
  • 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
    快速發展的社會和快節奏的生活,也促使了人們思想上的大量反思。面對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我們不禁會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人生來就是善良的麼?還是生來就是罪惡的?首先,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長久以來都是存在爭議的。比如,孔子認為「人性本善,而」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但無論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我都不是十分的認同。因為人性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概念,一個好人有他自私和陰暗的一面,一個惡人也有他溫暖和慈祥的一面。好人可能某一天會成為罪犯,罪犯也可能某一天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