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善惡論,孟子與荀子持相反觀點,你認為人性是善是惡?

2020-09-18 值得易讀

我認為從人性、制度、文化綜合角度考慮,人性善惡是並非一成不變,某種制度與環境,人性的惡是不斷膨脹,某些制度下人性的「善」被發揮的比較好,即人性雙重論。

為什麼會有善惡論

《論語·陽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明確地到了人在滿足基本物質生活外的精神生活中存在善惡。人性的頓悟,智慧的產生,使得精神生活被創造出來。

在資源充足的優質生活環境中,智者開發愚者,愚者有接受善意的,有不接受的,不接受的就會對物質過度需求,而不知足,從生活中誕生惡意。

在資源稀缺的惡劣環境中,勤勞勇敢的人不斷克服困難,甚至尋找更適合居住的地方,形成新的文明。這些聰明的人在移動中遇到同樣聰明的部落,形成共同的族群。而其它異族則養成其它習性,構成一種惡劣的競爭威脅,靠著掠奪過日子。從環境中誕生了惡。

人性恆久不變,但其中善惡交互又相互影響制約,福禍相依,善惡亦如此。

老子提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中解釋自然之道的循環變化。「有名萬物之母」,一旦命名為「善」,就存在「惡」的循環。善惡並存。

正如「否極泰來」中講述的天地屬性,天是要上升的,地要下降,只有這樣才會有生存的空間出來,萬物就生於此運動之中。

如果沒有天或者地的任一個,空間都會不復存在,所以當哲學理論中給善命名的時候就發現了惡,這樣才會存在完整的人性。

孟子與荀子的觀點

不同時代對於善惡理解基於自我經歷。對人性善惡的研究來自我經歷對照當前社會管理制度、文化。孟子、荀子,甚至唐代的劉禹錫都是大徹大悟後而撰寫的觀點。

那麼為什麼孟子與荀子的思想會截然相反呢?這與他們所處的時代特點有關係,孟子是戰國中期,儒家《五經》本質上就是治理亂世的思想。

《詩》溫柔寬厚,《書》疏通知遠,《樂》廣博易良,《易》潔靜精微,《禮》恭儉莊敬;

1.孟子

諸侯割據、天下紛爭,老百姓的生活肯定也得不到保障。很多君王採取的「弔民伐罪」的政策,所以會從道德文化角度管理新佔領的城池。

這裡首提孟子,因為他是戰國時期以「仁義」為外交思想的儒家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亞聖」,與孔子合稱「孔孟」。以「民本」、「仁政」為主要內容。所以孟子很容易被大家推舉成為「宣講者」。很適合鞏固當時的亂世管理。

提出「性善輪」可以引導民眾向善,控制惡的增長,從而控制好人性的躁動。所以在亂世之中需要引導眾人向善比起走向嚴酷的法制更好。認為人有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這些就成了孟子亂世治理的大計。

孟子批判「利」引起的鬥爭,不強調因為要去佔據更多利潤而影響到天下受苦。這些思想又比較符合商朝與周朝最初提出的「重農抑商」的思想,重視自給自足的思考,抑制因為爭搶利潤而隨意放棄家園的交易行為。

2.荀子

荀子所處的時期天下趨向統一。孔子曾經嘗試在文化、管理、人性較為穩定的小國講授《五經》和「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所以,荀子人性本惡是研究孔子的實踐理論後,發現把儒家思想用在和平的地方作用是相反的。給一個和平的國家講《禮》《樂》,人們就會貪圖享受,而墜入了愚智。

荀子通過思考,並沒有馬上定義人性本惡,而是研究人性中的「利與義」。他認為「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他的思想可以預見後來幾千年和平時代的人性觀念。存在於「利與義」的善惡之間。

所以嚴格的將,荀子也是人性雙重論者。

從荀子的利與義講到現代社會的「利己」與「損人」

「利與義」在現代來講是有界限。全球化的過程,我們能看到一些國家通過交易發展自身經濟的成功。所以人性的善惡有了更多因素的制約,包括科技、全球大環境、市場經濟,甚至太空探索。


從人性內在來看,「佔有」與「利己」,這些都是中性的,因為我們總是要利己的。什麼時候會變惡呢?就是佔有欲佔了上風,去「損人」了。這就是道德標準的起源。

從人性外在環境來看,今天我們講全球經濟化,中西文化正在走向趨同,全球人類走向一個共同的標準上,從野蠻到文明的發展基本都是一致的。文化需要有大方向,當我們需要杜絕那些敗壞的事情,如食物安全,就需要建立新的制度。這樣就從文化、制度去了解並制約當前社會的人性了。

市場本身就有很多無形的關鍵詞因素,包括價格、信用等。交易的本質是流通,流通就需要創造與使用。所以很多時候看似交易被堵塞了,其實是在為下一個自給自足的創造帶來機會。比如半導體的競爭。

科技與太空將是未來把人的概念繼續擴展的重要一步,比如外星文明,甚至近在眼前的火星探索。每一步走將是人性外在環境的擴展。


總結:道德問題掩蓋不了制度

只有足夠的環境,人性才能承載更多的空間,無論善惡,都可以循環可變。反之,如果沒有好的內在與外在環境,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人性將會固定在一個方面很久,造成毀滅。

善惡並不是一成不變,在我們內心是善惡相依的,所以要學習更清晰看待問題,當「佔有欲」處於上風的時候就要識別出來並及時的管理好它。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會有善惡論,孟子持性善論,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你覺得呢?
    我認為從人性、制度、文化綜合角度考慮,人性善惡是並非一成不變,某種制度與環境,人性的惡是不斷膨脹,某些制度下人性的「善」被發揮的比較好,即人性雙重論。如果沒有天或者地的任一個,空間都會不復存在,所以當哲學理論中給善命名的時候就發現了惡,這樣才會存在完整的人性。孟子與荀子的觀點不同時代對於善惡理解基於自我經歷。對人性善惡的研究來自我經歷對照當前社會管理制度、文化。孟子、荀子,甚至唐代的劉禹錫都是大徹大悟後而撰寫的觀點。那麼為什麼孟子與荀子的思想會截然相反呢?
  • 為什麼性惡論是錯的,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深入探討人性之一
    歡迎你的關注,歡迎您加入討論。關於人性的善惡,人們都非常關心,為什麼性惡論是錯的,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下面我通過幾篇文章深入探討一下。首先對認為人性本惡的觀點提出幾個疑問:1人類社會的現實是人人都要表現自己是好人,人人好像怕被貼上壞人的標籤,太多的罪惡都假善之名。人在善的表面之下做了不少壞事,這的確是一個事實,但這是人性惡的證明嗎?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真實的人性沒那麼簡單
    在我們國家,最典型的言論是,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所謂善惡的界定,是看行為是否符合倫理道德規範,符合即為善,不符合即為惡。類似的觀點在國外也爭論不休,法國哲學家盧梭認為人性根本上是仁慈,知足而高貴的,社會的罪惡歸咎於社會而非人性。
  • 人性是怎樣的(人生系列6)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缺乏透明而公正的規則,所以人們不按規則而行。明規則不彰,潛規則流行。各行各業,很多時候都是遵循著潛規則行事。我們為什麼制定不出人人遵循的好規則呢?因為我們對人性認識太淺顯。從古至今,對人性的關注就很少,對人性的研究幾乎空白。
  • 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
    首先,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長久以來都是存在爭議的。比如,孔子認為「人性本善,而」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但無論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我都不是十分的認同。因為人性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概念,一個好人有他自私和陰暗的一面,一個惡人也有他溫暖和慈祥的一面。好人可能某一天會成為罪犯,罪犯也可能某一天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 關於人性的思考
    對於人性的思考,自古以來幾乎人人都在進行。孟子說人性本善,因為社會環境太亂,所以學壞了。荀子說人性本惡,是通過後天學習才學到精髓的。而和孟子同時期的告子卻說,人性不善也不惡,只是容易受到環境作用而變化。不管怎麼說,各位聖賢的話都值得我們去思考。當然,自古而今,這個問題都沒有定論,所以我也不想在這個問題上糾結。 上等人,尊重人性,寬恕人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性,善的一面和惡的一面都在內心裡存在。
  • 深刻地認知人性之惡,才能更好地認知人性之善
    事實上,人性的本質是善惡同體的。一個人如果不能夠客觀地認識善與惡的同體性,只知道一味地強調行善,那麼,人性之惡就不可能被有效地遏制,人性之善也就無從有效地落實。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自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善的,而他人對自己利益的任何不利行為皆為惡,而這種看法是客觀的嗎?這可能是人性的真相嗎?顯然不是。人們不禁要問:人性之善惡有標準嗎?
  • 人性最大的善莫過於不欠良心債,人性最大的惡莫過於見不得別人好
    人性這個東西,本是善還是惡,我們真的無法定義,我認為:人之初,性本是一張白紙,是因為後來我們看到的或者聽到的現象或者事情把我們染上了顏色。於是才有了人性的善與惡的區分。如果說人性本善或者是本惡,都是一種帶有偏見的定義。對於人性之善而言,或許有很多的解釋和定義,比如說有些人喜歡養流浪的小動物,其實這就是我們骨子裡的一種善念和善根。再比如有些人看到乞丐後會施捨一些錢財。
  • 人性本惡,不可不防
    社會上的魚龍混雜,到處都是圈套、陷阱,必須要小心堤防,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絕不是三言兩語能說的清楚,中國古代大哲學家荀子在論人性時候說過:「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的本性是惡的,而有善心的人是假裝出來的。
  • 科學的人性論——給人性一個科學的定義(一)
    文/朱秋霞二、給人性一個科學的定義(一)說起人性,每個人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呢?幾千年來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古人習慣用寓言故事告誡人們,人有善惡之分,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惡。惡人本性難改,行善要分善惡。
  • 人性的4大惡:假,諷,陰,狡,一口氣說乾淨
    人性,顧名思義也就是人的天性,荀子曾說人性本惡,孟子又說人性本善,多年爭執不休。但就現實來說,人性的惡,主要有假,嫉,諷,順這幾個,今天我們就好好的來說一說人性的四大惡。一,慷別人的慨,大別人的方這就是人性的假面,總是喜歡把自己搞得很高尚,但實際上做得卻不是人的事,總是用道德來當工具,來顯出自己的純潔。
  • 柴靜:永遠不要高估人性的善和低估人性的惡,世間最毒莫過於人心
    文 | 讀書君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長期以來,這一直是個備受爭議的話題。年輕的時候,可能很多人持性本善的觀點,而一旦「活久見」了,相信很多人會動搖自己曾經所持的天真爛漫的觀點。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所認為,人有兩種基本本能,「一種是自我保存的本能或自我本能,另一種是性本能」。人和動物,其實都是非理性的,有著潛在的意識內驅力,這使得人表現出攻擊、殘酷、性慾以及毀滅他人與自身等「惡」。
  • 人性惡到底有多惡?
    或許這些話有點迷糊讓人不知道我嘮叨些什麼,那我們就以一些真實案例來具體探討人本性惡還是本性善。這次在全國網絡平臺上鬧得沸沸揚揚的杭州殺妻分屍案中的當事者許國利,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說他人性本來就惡嗎?從他先前的為人處世來看,好像也不是。說他原來也就是一個善良的人,但從他冷酷殘忍地殺妻分屍的惡劣行為來看,怎麼也不能把他定性為是一個善良的人。那你說他是變態、人格分離?
  • 人為什麼會感到「不忍心」,到底什麼是「不忍心」
    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對別人不忍心這種心理人人都有。我們注意孟子在「不忍心」中加了「人」,即「不忍人之心」,為什麼要這麼說?因為孟子認為人與生俱來的只有對人的「不忍」之心,對物其實沒有。就如孟子之後舉得例子,我們看到了一個孩子掉進了井裡,我們第一反應就是得救他。
  • 柴靜:永遠不要高估人性的善和低估人性的惡
    小時候經常說這個是好人、這個是壞人之類,因為在稚嫩而未成型的世界觀裡往往是非黑即白、非善既惡,等自己有了閱歷、看多了形形色色的人、吃過虧上過當,才知道人性之複雜。街邊受凍受餓的乞丐,有個人走過去扔下保暖的舊衣物和剛買的熱騰騰的吃食,卻惡聲惡氣說道:「都是不要的便宜你了。」這是刁鑽毒舌,還是保全了乞丐最後的尊嚴?
  • 善和惡的根本區別在於發心不同,心存善念就是善,存心不良就是惡
    01孟子說:「無羞恥之心,非人也。」意思是說人如果沒有羞恥憎惡的心,不能算是人。 朱熹認為「人如果有了羞恥之心,有些不該做的事情就能夠不去做了」,羞恥之心也是一種敬畏,是對自己良知的敬畏,只要一個人一息敬畏尚存,那麼就有他認為不應該做的事,做了即是對自己最大的的不恭敬,而這一絲念想就是純粹的善良,至少這那一刻,他是善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