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惡,不可不防

2020-08-05 雨家鬧鬧

從某種角度來看, 人生是一場戰爭。


社會上的魚龍混雜,到處都是圈套、陷阱,必須要小心堤防,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絕不是三言兩語能說的清楚,中國古代大哲學家荀子在論人性時候說過:「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的本性是惡的,而有善心的人是假裝出來的。


無論是善還是惡,在這個社會中,欺騙、狡詐的人大有人在。大到國與國的矛盾,小到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這種情況無處不在。而我們在與人打交道時最好還是謹慎小心,對他人不妨考慮一些防患對策,預防萬一,否則事情發展到糟糕的程度為時晚矣。


在人生這場戰爭中,為了生存,必須要掌握生活的方式和態,才不至於在這場戰爭中活的不盡人意。

人性本惡,不可不防


心中時常放面鏡子,凡事多小心應付某些人,實在令人頭疼,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你如果不去小心應付吃虧還是自己,並不是所有人都如你想的那樣是個好人。


如果生活中,或者職場中遇到一些,嘴巴特別甜,經常拍你馬屁對你經常阿諛奉承,這個時候你要小心,不是有求於你便是圖謀不軌,所以該拒絕的時候就拒絕,不要覺得不好意思。


再者若碰到那種牆頭草兩邊倒和笑面虎的人也要小心。這樣的人在你面前沒有任何脾氣,接受你的暴躁脾氣、不公平待遇,而他每天還是笑眯眯的似乎一點也不記仇,這種人也並非都是壞人,可你就是搞不懂他的心裡在想什麼,分不清他的情緒波動和好壞。和這種人交往是最恐怖的,如果你沒有把握很了解這個人,建議還是和他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可和他談論一些私人的事情,免得他「見風使舵,哪邊好靠哪邊」,他可以今天和你好,明天也可以把你給賣,說不定哪天你的流言蜚語就傳了個遍,小心使得萬年船。


平時多長几個心眼,主動和你打招呼的可能是發傳單,在你面前炫耀的人多半是嫉妒,一見面就給你好處的人說不定是你有利可圖。


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你的一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知己、過客,而你必須學會「以不變應萬變」

相關焦點

  • 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
    首先,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長久以來都是存在爭議的。比如,孔子認為「人性本善,而」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但無論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我都不是十分的認同。因為人性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概念,一個好人有他自私和陰暗的一面,一個惡人也有他溫暖和慈祥的一面。好人可能某一天會成為罪犯,罪犯也可能某一天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真實的人性沒那麼簡單
    所謂善惡的界定,是看行為是否符合倫理道德規範,符合即為善,不符合即為惡。類似的觀點在國外也爭論不休,法國哲學家盧梭認為人性根本上是仁慈,知足而高貴的,社會的罪惡歸咎於社會而非人性。而英國哲學家霍布斯則認為,人性的本質是殘忍的,所以必須用社會法律視為控制殘忍人性的必要手段。
  • 到底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人性本惡是錯的,可以看這張圖,人的惡是來自於第一層的東西,這是人身上與生俱來的動物性,你可以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是你把前面的人換成動物同樣適用,你既可以說羊不為己天誅地滅,同樣也可以說蛇不為己天誅地滅。但是動物性不是人性。
  • 「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這個問題沒有意義
    順帶的,許多人又在爭論「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問題。對此,我想多說幾句。倒回去二十年,我還參加過幾次辯論賽,「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惡」是經常選擇的辯題。那時候,我還真的希望去搞清楚「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但是現在我已經知道,這完全是個偽問題。而偽問題,是不可能有答案的。
  • 人性本善or人性本惡?看看心理學家是怎麼解釋的
    人性是善良的呢,還是邪惡的?這個問題,從人類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之後,就成為了爭論的焦點。然而到現在,這個問題還是困惑著很多哲學家。如果人性本善,那麼何來罪惡?反之人性本惡,又該如何解釋那些閃爍在人性中的自我犧牲精神和助人為樂的品質?
  • 人性惡到底有多惡?
    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低估了人性,也不能高估了人性。也可以這樣說,我們有時還真不能用超出底線的事或物去試探一個人的人性,那是要出大事情的,那就是悲劇的必然產物和結局,有時是法律與道德根本就阻止不了這樣的悲劇發生。當我們在探討人本性善還是人本性惡的時候,那我們只是從哲學層面上的泛泛而談,而沒有設置相應的許多客觀條件去思辨它。
  • 為什麼會有善惡論,孟子持性善論,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你覺得呢?
    我認為從人性、制度、文化綜合角度考慮,人性善惡是並非一成不變,某種制度與環境,人性的惡是不斷膨脹,某些制度下人性的「善」被發揮的比較好,即人性雙重論。從環境中誕生了惡。人性恆久不變,但其中善惡交互又相互影響制約,福禍相依,善惡亦如此。老子提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中解釋自然之道的循環變化。「有名萬物之母」,一旦命名為「善」,就存在「惡」的循環。善惡並存。正如「否極泰來」中講述的天地屬性,天是要上升的,地要下降,只有這樣才會有生存的空間出來,萬物就生於此運動之中。
  • 為什麼性惡論是錯的,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深入探討人性之一
    關於人性的善惡,人們都非常關心,為什麼性惡論是錯的,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下面我通過幾篇文章深入探討一下。首先對認為人性本惡的觀點提出幾個疑問:1人類社會的現實是人人都要表現自己是好人,人人好像怕被貼上壞人的標籤,太多的罪惡都假善之名。人在善的表面之下做了不少壞事,這的確是一個事實,但這是人性惡的證明嗎?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不建議觀看第二遍,怕你控制不住情緒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 人性的惡根是哪裡來的?
    人類的惡根在哪裡?那是來自於性,性是時間一切罪惡的根源。沒有性就沒有人類,沒有人類何 來的罪惡?說俗一點:爽的次數越多,生得概率就越多,子女眾多進而對資源的爭奪就越狠,人性最醜陋最惡劣的一面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說性創造了罪惡,是一切人類罪惡的根源。人性向惡的根源什麼,它對社會進步有和作用?人性中惡的本源是自私,而自私的延伸是索取和創造。正由此,人類社會有了交易和科學發明。而這兩點對社會進步的正促進的。
  • 人性最大的善莫過於不欠良心債,人性最大的惡莫過於見不得別人好
    作者:胡楊映月有人說「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說「人之初,性本惡」。人性這個東西,本是善還是惡,我們真的無法定義,我認為:人之初,性本是一張白紙,是因為後來我們看到的或者聽到的現象或者事情把我們染上了顏色。於是才有了人性的善與惡的區分。如果說人性本善或者是本惡,都是一種帶有偏見的定義。對於人性之善而言,或許有很多的解釋和定義,比如說有些人喜歡養流浪的小動物,其實這就是我們骨子裡的一種善念和善根。再比如有些人看到乞丐後會施捨一些錢財。
  • 婚姻中可怕的「人性之惡」
    有網友感嘆說,本以為白頭偕老,最後卻粉身碎骨,本想找個避風港,卻進了化糞池。這個女人,真是悲哀。這讓很多人聯想起前不久播放的電視劇《隱秘的角落》,張東升害怕妻子離婚離開他,先是將嶽父嶽母推下山崖,後又將妻子的藥偷換掉令她在大海中溺亡。
  • 人性一朵惡之花 歷過風雨的人才能賞
    然後開始關注犯罪心理學,以為到這裡我已經沒辦法向前了,對於人性的探索該到頭了,對於人性的惡該看透了。 沒有,無意間對歷史產生興趣,現在在系統的學習宋史。看見更多赤裸裸的現實、血淋淋的人性。本該純真熱烈的年紀,過早的看透了人性和歷史的本質,難免覺得生無可戀。
  • 人性最大的惡 莫過於忘恩負義
    剛讀過他人文章,說人性最大的惡,莫過於忘恩。我深以為然,卻感到少了負義一項。身邊就有活生生的事例。一對青年夫妻,剛生孩子,男子身為公務員,獨子,父母為職工,家庭算作小康。結婚後,房子和車都在父母幫助下,置辦齊全。小日子過的很幸福。男子爭氣,在機關工作,幹的很出色,組織安排到鄉鎮當幹部。女子教學,照顧孩子。
  • 深刻地認知人性之惡,才能更好地認知人性之善
    事實上,人性的本質是善惡同體的。一個人如果不能夠客觀地認識善與惡的同體性,只知道一味地強調行善,那麼,人性之惡就不可能被有效地遏制,人性之善也就無從有效地落實。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自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善的,而他人對自己利益的任何不利行為皆為惡,而這種看法是客觀的嗎?這可能是人性的真相嗎?顯然不是。人們不禁要問:人性之善惡有標準嗎?
  • 我弟媳婦離婚始末:到底是「產後抑鬱」,還是「人性本惡」
    沒有什麼具體的理由,人性裡的惡,本就如此。所以,你的善良裡要有點鋒芒,不要成為那種老好人,因為別人不會感謝你,只會覺得你好欺負。以德報德,以怨報怨,從不是不善良,而是真的正義,能回報善,也不縱容惡。」我有時候會想我弟婚姻的失敗,其實是跟我弟和我媽有很大關係的。
  • 人性的惡:隱藏在每一個看不見的角落
    在這之前一直以為人性是好的,直到自己經歷過一些事情才徹底改變了對人性的看法。管理倉庫的上司是一個戴著眼鏡,又高又胖的中年男人,看上去老實憨厚,但是卻經常找我的茬,不是說我這個報表做錯了,就是說我那個貨對不上,讓公司記我大過,罰我幾百塊,那時候我工資一個月才八佰元,扣過兩次基本一個月工資剩不了多少,我知道他欺負我心善,開始忍氣吞聲,最後氣不過憤而辭職了,想不到在這種老實的外表下,也隱藏著那種人性的惡。
  • 為什麼會有善惡論,孟子與荀子持相反觀點,你認為人性是善是惡?
    我認為從人性、制度、文化綜合角度考慮,人性善惡是並非一成不變,某種制度與環境,人性的惡是不斷膨脹,某些制度下人性的「善」被發揮的比較好,即人性雙重論。從環境中誕生了惡。人性恆久不變,但其中善惡交互又相互影響制約,福禍相依,善惡亦如此。老子提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中解釋自然之道的循環變化。「有名萬物之母」,一旦命名為「善」,就存在「惡」的循環。善惡並存。正如「否極泰來」中講述的天地屬性,天是要上升的,地要下降,只有這樣才會有生存的空間出來,萬物就生於此運動之中。
  • 柴靜:永遠不要高估人性的善和低估人性的惡,世間最毒莫過於人心
    文 | 讀書君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長期以來,這一直是個備受爭議的話題。年輕的時候,可能很多人持性本善的觀點,而一旦「活久見」了,相信很多人會動搖自己曾經所持的天真爛漫的觀點。人和動物,其實都是非理性的,有著潛在的意識內驅力,這使得人表現出攻擊、殘酷、性慾以及毀滅他人與自身等「惡」。
  • 簡直了,人性本惡還是善?
    簡直了,人性本惡還是善? 中國式家庭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14億人口又有多少人是真正在幸福的家庭中長大呢?而對於這一現象,大眾似乎並沒有太多的重視,社會的關注度低,就因為這樣我們就要一直沉默不語,令其發展到不可扭轉的局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