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這個問題沒有意義

2021-02-23 餘晟以為

2020年,德國,浮士德雕像

最近看了不少關於武漢人、湖北人在各地遭遇的報導,有的讓人倍感無奈,有的讓人潸然淚下。順帶的,許多人又在爭論「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問題。對此,我想多說幾句。

倒回去二十年,我還參加過幾次辯論賽,「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惡」是經常選擇的辯題。那時候,我還真的希望去搞清楚「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但是現在我已經知道,這完全是個偽問題。而偽問題,是不可能有答案的。

要想搞清楚「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首先必須有個假設:所有人都有個共同的東西叫「人性」。否則,你可以拿一個善人舉例說「人性本善」,他可以拿個惡人舉例說「人性本惡」,誰也說服不了誰。

繼而,我們還必須假設,不但所有人有共同的「人性」,而且一個人在不同階段、不同場合,都有恆常不變的「人性」。否則,你也可以拿一個惡棍良心發現的例子說「人性本善」,一個好人惡意迸發的例子說「人性本惡」,誰也說服不了誰。

如果上面的假設不成立,則「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問題就無法討論。如果你認同這個結論,那麼問題就成了:如果沒有統一的人性,如何看待一樁樁的惡行,如何看待一筆筆的善舉?

我的答案是:我們只能具體來看待。我們必須要明確是非,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對惡行,應當斥責討伐,哪怕因為暫時的壓力不能批評,起碼也要保持心中的正義感,無論如何不要同流合汙;對善行,應當支持呵護,哪怕暫時有困難,也應當堅信善良的價值,保持希望。

順帶的,我想說,許多時候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去討論大詞,討論過於空洞的概念,因為這種討論沒有意義,不可能有結果。

如果一定要說「大象像個什麼東西」,因為這個問題本身沒有意義,所以是討論不出結果的,「大象像柱子」、「大象像扇子」這些判斷都沒有意義。把範圍縮小之後,「大象的腿像柱子」、「大象的耳朵像扇子」,這些結論就有價值了。

糊塗的人可能搞不清楚,但還有些揣著明白裝糊塗的人,這就值得鄙夷了。

比如前段時間關於996的討論,某些網紅要故弄玄虛說「在勞動力市場上,資本一直處於弱勢地位」,原因是「「工人不上班,資本沒辦法強制工人上班」。

這論點有道理嗎?有道理,它就像說「大象耳朵像扇子」一樣準確。但這個結論成立嗎?不成立,因為「大象不像扇子」。

我們能看到的是,勞資矛盾是很複雜的一回事,形勢不同、時代不同,雙方的力量對比也不同,所以沒辦法拿出統一的結論。在勞動者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資本當然是強勢;但是在另一些情況下,資本又確實是弱勢——比如最近國家下發了關於延長假期的通知,確實有不少企業主遇到了困難,工資必須照發,而收入卻幾乎為零。

所以,簡單聲稱「資本一直是弱勢」,就是盲人摸象。但是,拿資本在裁員時候的強勢來論證目前資本「沒有遇到困難」所以「不值得同情」,這也是刻舟求劍。

再比如最近關於「發國難財」的爭論。「發國難財」當然引起很多人的反感,但站出來說「發國難財完全符合經濟學原理」,這當然也是很無知的。

沒錯,在市場機制正常運行的前提下,價格信號可以引導資源進行有效分配。但具體到國難財,是不是還需要徹底依賴市場?主管部門是應該一刀切完全摘乾淨,甩手在旁邊等著市場自己去配置,然後聲稱「這就是最佳結果」?還是可以有一些辦法進行幹預和引導,提升資源分配的效率?如果是,到底應該在哪些情況下,用什麼方式幹預和引導?我想,這些問題才是有良知、有學識的學者應當去研究和回答的。

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態度,擺出驚世駭俗的觀點,其實不值得讚賞。認識到問題的複雜性,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得出不同的結論,言之成理,這才是真功夫。

最後,關於「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雖然這個問題爭不出結論,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意義。起碼,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態度應當是穩定的:你相信人性本善,就努力做個好人。既然是信念,就應當牢牢堅持,就應當持續去發善言、做善事,而不要被各種反例所動搖。

昨天我媽給我發了好幾條微信:「你的上一篇文章,有人給你留言說自己家在武漢,家裡人感染了,你怎麼不回呢?這種時候,起碼給別人一點安慰也好啊。」

我連忙說「是是是,我趕緊去回復」,一邊心想:看,這就是「人性本善」啊。

如果您認為本文有意思,歡迎長按識別二維碼訂閱。

「餘晟以為」雖是個人號,但只用心做原創,不虛張聲勢,不故弄玄虛,不帶節奏,力求定期更新,只為和你一同探索世界,分享致中平和的觀點。

相關焦點

  • 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
    面對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我們不禁會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人生來就是善良的麼?還是生來就是罪惡的?我們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首先,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長久以來都是存在爭議的。比如,孔子認為「人性本善,而」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但無論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我都不是十分的認同。因為人性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概念,一個好人有他自私和陰暗的一面,一個惡人也有他溫暖和慈祥的一面。好人可能某一天會成為罪犯,罪犯也可能某一天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 到底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人性本惡是錯的,可以看這張圖,人的惡是來自於第一層的東西,這是人身上與生俱來的動物性,你可以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是你把前面的人換成動物同樣適用,你既可以說羊不為己天誅地滅,同樣也可以說蛇不為己天誅地滅。但是動物性不是人性。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真實的人性沒那麼簡單
    所謂善惡的界定,是看行為是否符合倫理道德規範,符合即為善,不符合即為惡。類似的觀點在國外也爭論不休,法國哲學家盧梭認為人性根本上是仁慈,知足而高貴的,社會的罪惡歸咎於社會而非人性。而英國哲學家霍布斯則認為,人性的本質是殘忍的,所以必須用社會法律視為控制殘忍人性的必要手段。
  • 人性本善or人性本惡?看看心理學家是怎麼解釋的
    人性是善良的呢,還是邪惡的?這個問題,從人類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之後,就成為了爭論的焦點。然而到現在,這個問題還是困惑著很多哲學家。如果人性本善,那麼何來罪惡?反之人性本惡,又該如何解釋那些閃爍在人性中的自我犧牲精神和助人為樂的品質?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不建議觀看第二遍,怕你控制不住情緒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鎮中的作家湯姆力勸村民留下這個女子,讓她暫時在鎮裡避過難關。然而條件就是格蕾絲要幹各種農活來償還。人們同意了,不久後卻發現格蕾絲是一個通緝中的逃犯。  格蕾絲日以繼夜的勞作,終難逃過不幸的事情發生。一個鎮民在警察搜捕後,強暴了格蕾絲。
  • 人性最大的善莫過於不欠良心債,人性最大的惡莫過於見不得別人好
    作者:胡楊映月有人說「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說「人之初,性本惡」。人性這個東西,本是善還是惡,我們真的無法定義,我認為:人之初,性本是一張白紙,是因為後來我們看到的或者聽到的現象或者事情把我們染上了顏色。於是才有了人性的善與惡的區分。如果說人性本善或者是本惡,都是一種帶有偏見的定義。對於人性之善而言,或許有很多的解釋和定義,比如說有些人喜歡養流浪的小動物,其實這就是我們骨子裡的一種善念和善根。再比如有些人看到乞丐後會施捨一些錢財。
  • 對人性的懷疑
    小時候,幾乎是背著「人之初,性本善」上學的,老師也循循善誘地教導我們相信人性本善良,這樣的思想根深蒂固的在腦海中瘋長了。長大後,觀看第一屆大學生辯論會,決賽時的辯題是「人性本善」「人性本惡」,當持有「人性本惡」的觀點一方勝利時
  • 人性本惡,不可不防
    社會上的魚龍混雜,到處都是圈套、陷阱,必須要小心堤防,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絕不是三言兩語能說的清楚,中國古代大哲學家荀子在論人性時候說過:「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的本性是惡的,而有善心的人是假裝出來的。
  • 人性本善
    一直想寫寫關於人性的主題,卻實難著手,畢竟這個話題太沉重,不是簡單的一言兩語就能說清道明的。古往今來,關於人性的論述有無數個版本。
  • 關於人性的思考
    對於人性的思考,自古以來幾乎人人都在進行。孟子說人性本善,因為社會環境太亂,所以學壞了。荀子說人性本惡,是通過後天學習才學到精髓的。而和孟子同時期的告子卻說,人性不善也不惡,只是容易受到環境作用而變化。不管怎麼說,各位聖賢的話都值得我們去思考。當然,自古而今,這個問題都沒有定論,所以我也不想在這個問題上糾結。 上等人,尊重人性,寬恕人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性,善的一面和惡的一面都在內心裡存在。
  • 人性惡到底有多惡?
    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低估了人性,也不能高估了人性。也可以這樣說,我們有時還真不能用超出底線的事或物去試探一個人的人性,那是要出大事情的,那就是悲劇的必然產物和結局,有時是法律與道德根本就阻止不了這樣的悲劇發生。當我們在探討人本性善還是人本性惡的時候,那我們只是從哲學層面上的泛泛而談,而沒有設置相應的許多客觀條件去思辨它。
  • 為什麼性惡論是錯的,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深入探討人性之一
    關於人性的善惡,人們都非常關心,為什麼性惡論是錯的,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下面我通過幾篇文章深入探討一下。首先對認為人性本惡的觀點提出幾個疑問:1人類社會的現實是人人都要表現自己是好人,人人好像怕被貼上壞人的標籤,太多的罪惡都假善之名。人在善的表面之下做了不少壞事,這的確是一個事實,但這是人性惡的證明嗎?
  • 日常看人性
    可在生活工作中,卻屢屢被人性叩問。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佛家言人性本惡。人性之本源究竟是善還是惡,成年之後的善惡究竟是不是後天的變異?起初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什麼,難道是自已為人有問題?可捫心自問,為人還是有自信的。有人說我太善良,難道善良有錯嗎?人不應該善良嗎?
  • 柴靜:永遠不要高估人性的善和低估人性的惡,世間最毒莫過於人心
    文 | 讀書君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長期以來,這一直是個備受爭議的話題。年輕的時候,可能很多人持性本善的觀點,而一旦「活久見」了,相信很多人會動搖自己曾經所持的天真爛漫的觀點。而要知道,這個男人,曾經三番五次欲要挽回與妻子的感情,曾試圖拿孩子和自己的生命健康做要挾。
  • 人性的本質只有通過社會生活才能看清楚
    近年來,人們對人性的問題越來越感興趣。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會否認有人性的問題,但是人們對何謂人性卻有著非常大的差異。比如,關於人性的善惡問題,自古以來就有三種不同典型的看法:1、人性本善;2、人性本惡;3、人性既善又惡。何謂「人性」,即人的本性。從理論上講,只要是人就一定有人性,一定不存在沒有人性和不受人性影響的人。人們是如何認知人性的呢?
  • 科學的人性論——給人性一個科學的定義(一)
    文/朱秋霞二、給人性一個科學的定義(一)說起人性,每個人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呢?幾千年來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古人習慣用寓言故事告誡人們,人有善惡之分,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惡。惡人本性難改,行善要分善惡。
  • 人性最大的惡,就是「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
    ,孔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人天生是善良的;荀子則認為」人之初性本惡「,人天生就有欲望,是惡的,需要教化。在人本性善還是性惡的問題上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嫉妒纏心,無法接受自己就是不如人的事實。很多時候,善待身邊人,其實是在給自己鋪大道。嫉妒身邊人,會讓自己陷入萬劫不復。見不得身邊人好,其實就是在斷自己的後路,最終受害的還是自己。能成就別人,才是成就自己的最好辦法。
  • 人之初性本善,你善良了,壞人就多了
    我們經常辯論一個命題;人性本善還是本惡?這種辯論其實都少了些場景,沒有場景的辯論,什麼都不是。在很多的時候,善也是惡,惡也是善。唯一保護自己的就是對善不傷害,對惡不姑息。只是我們所有的成長經驗都是在被教導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但是因為對善的缺乏明晰的定義和必要的原則,造成的結果就是很有可能我們終其一生不知道善良到底是什麼樣的。
  • 人性的惡根是哪裡來的?
    人類的惡根在哪裡?那是來自於性,性是時間一切罪惡的根源。沒有性就沒有人類,沒有人類何 來的罪惡?說俗一點:爽的次數越多,生得概率就越多,子女眾多進而對資源的爭奪就越狠,人性最醜陋最惡劣的一面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說性創造了罪惡,是一切人類罪惡的根源。人性向惡的根源什麼,它對社會進步有和作用?人性中惡的本源是自私,而自私的延伸是索取和創造。正由此,人類社會有了交易和科學發明。而這兩點對社會進步的正促進的。
  • 人性的善惡,五五分帳。
    人性的善惡,五五分帳。一半天使,一半魔鬼。本性上,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徹底的惡。數量上,一善終究會對應一惡。對個人而言,我們的身體裡住著一個天使,同時也藏著一個魔鬼。天使主導著我們的思想和感情,然而魔鬼總是會出來搗亂。有些人總是面帶微笑,樂善好施。有些人總是憤世嫉俗,爾虞我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