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記》:&34;
一個人做了壞事而怕人知道,說明這個人還有羞恥之心,也就是在心性中還保留一些向善之心;相反,一個人做了善事而急於讓人知道,足以說明他的善只是為了貪圖虛名和讚譽的偽善,那麼在他做善事時,已種下了可怕的禍根。
孟子說:「無羞恥之心,非人也。」意思是說人如果沒有羞恥憎惡的心,不能算是人。
羞恥心是善良的底線,一旦突破,這個人就失去了天生本然的良知,而失去良知的人對是非是沒有概念的,也就是說,他只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而不會去分辨是非,這樣的人將必然成為一個無惡不做,也不惡不敢做的「魔鬼」。
朱熹認為「人如果有了羞恥之心,有些不該做的事情就能夠不去做了」,羞恥之心也是一種敬畏,是對自己良知的敬畏,只要一個人一息敬畏尚存,那麼就有他認為不應該做的事,做了即是對自己最大的的不恭敬,而這一絲念想就是純粹的善良,至少這那一刻,他是善良的。
善惡的區別只在於發心不同,不求任何回報而行善就是真善,為了某種目的而行善的是偽善,純粹為了救濟他人而行善就是真善,為了譁眾取寵而行善就是偽善。
《小窗幽記》中有這樣一句話,「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兩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意思是說,一切怨恨都會由於行善而更加明顯,所以行善與其要人讚美,還不如把讚美和埋怨兩件事都忘掉;仇恨會因恩惠產生,因而與其施恩而希望人家感恩圖報,還不如把恩惠與仇恨兩者都徹底消除。
偽善畢竟不是真善,既然不是真善,那麼得到的報應就不一定是善報,更有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報應,我知道很多人心裡不信服善惡有報的說法,更是把因果當成虛無的玄談,善惡有報就是因果關係,原因和結果的關係是再嚴謹不過的,原因就等於結果。
因此,目的不純的善行,就是種下的禍根。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裡,很多人都不願意去做表面上沒有直接利益的善事,行善在他們眼裡只是手段、只是某種交易,有的是為了名譽、有的是為了地位、還有的則是為了得到更多的財富。
既然是手段、是交易,那麼行善是必然帶有強烈的心理預期,也可以說是強烈的覬覦之心,且不說這種強烈的心理預期會行善的過程中、言談舉止以及情緒表情中表現出來,就算受善人未發現,那麼,當心理預期沒有達到,或者暫時的反差預期也定然會使這一樁善行轉換成埋怨和仇恨。
而真正行善的人,因為行善是天生本然的良知使然,所以沒有強烈的心理預期,只是本著一心純粹的救濟他人的目的,根本沒有想過這件事是不是善,更不會去想要回報,對他來說沒有刻意的去善,自然就無所謂榮辱得失。
恩怨是同一事物的兩面,它們相互對立,卻又相互依存,這就是老子「知道有善的存在,是因為有惡的存在,知道有美的存在,是因為有醜的存在」的智慧,如果沒有恩德的存在,也必然不會有仇怨的存在。
因此,如果存心是為善,沒有任何目的,只是純粹的救濟他人的念頭,就不會有意把善的行為分成善還是不善,心中沒有對善念的執著,又怎麼會在意他人是否知道自己在行善呢?
最後,把《道德經》中的一句話分享給大家,也用以自勉,「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萬物按照自然發展而生長,他滋養了萬物並且不橫加幹涉,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成就萬物生長但它並不據為己有。它為世間萬物立下顯著功勳卻不自居其功。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就不會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