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和結果之間,簡直可用等號連接,原因和結果吻合的程度之高甚至可以用『可怕』兩個字來形容。」——稻盛和夫
有很多人始終沒有明白什麼叫因果必報,仍然糾結於「好人沒好報,壞人樂逍遙」,總是對身邊的某人不做壞事、心地善良,卻含恨離世不能釋懷,應該也常常質疑某個有錢人為富不仁卻能安享富貴,或者某個「權貴」為人不正卻青雲直上吧?
其實,能這樣追問的人本身就是善良的人,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因為太在乎某件事,所以才會害怕事情向著不好的方向發展,而越是害怕從哪個方向發展,越是會產生事情向著害怕的哪個方向發展的強烈心理暗示。
天下只有善良的人才最希望善惡有報,然而,善良的人們在堅守善良的同時,卻又害怕出現善惡無報,甚至善惡錯報的現象,於是便睜大眼睛警惕著周圍,殊不知,就真的找到了「印證」,而這些似是而非的「印證」進一步佐證自己的心理預期,最終形成一種『真是如此』心理定勢。
也就是說:「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們選擇看到的樣子。你相信什麼,你就能看到什麼。」你堅信善惡錯報了,就會發現身邊儘是善惡錯報。你相信不公平,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不公平。相反,如果你相信美好,就會發現生活處處有美好,如你堅信善惡必報,那也一定會讚嘆「舉頭三尺,決有神明」。
有人說:「懷疑一切往往就會失去一切。」懷疑,可以說是一種破壞性因素,我相信,如果什麼都懷疑,那麼世界一定不會是現在這麼美好,同樣的,我們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往往也是因為我們不再相信,因為不再相信,而避免了一切美好的開始。
懲惡的同時也要揚善,所以,我們必須相信,善惡必報才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在生活中,因為我們一味的選擇了看到「好人沒好報,壞人樂逍遙」,所以忽略了善惡必報的事實,我們必須放下心中的執念,重新認識並回到善惡必報的如是真相上來。
中峰和尚說:「對別人有益,那就是善;對自己有益,那就是惡。如果能有益於別人,那麼罵人、打人也是善;如果對自己有益,那麼尊敬、禮遇別人也是惡。另外,發自內心的便是真,模仿他人就是假。不求任何回報而行善是真善,為了某種目的而行善的是偽善。」
「預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當下承受的,正是因為前面做過的,而未來的命運,必定和正在做的和想的有必然的內在關聯,所以,並不是上天錯報了,只是有時候我們錯把善當成了惡,又把惡錯以為是善。
《了凡四訓》中說:「行善事卻不追究事物的情理,那麼自以為自己在修行,有可能是在作孽,這樣就是枉費苦心,徒勞無益」 因此,不能偏執到只相信自己看到的和聽到的,而應該仔細分辨行善的難易、大小、是非、曲直、真假等等。
稻盛和夫說:「因果之報,短期來說或許不盡然,從長期看,善因結善果,惡因招惡果,因果報應準確無誤」,報應既然是「上天」的事,那麼,什麼時候報、在哪裡報、報在誰身上,自然是人所不可能知道的事情。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萬事因緣和合而生滅,都有其緣法,因緣聚合了,果報自然就現前。無論誰造的惡業,當下沒有顯現,不是因果繞過了他,只是在等那個相關聯的事件來觸發果報的顯現。
古人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善未報,或許是善未足夠積累,而惡之所以未報,一是因為積惡尚少,二是因為正在積累足以「身敗名裂、家破人亡」的惡,而善良之人卻並非只為目睹惡得天懲的結果而後快。
世界還未極盡美好,善良就沒有止境,而懷疑絕對不會讓善行善心得以發揚,我們應該做的是相信善惡必報,想著如何積累並宣揚善心善行、期待人類社會能最終成為一個充滿善良和愛心的天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心存良善,善良是唯一通往天堂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