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本惡

2020-10-04 九慧重生

人之初性本善本惡

這個破事千古辯論,至今也無結果。真正的人,不生不滅,何來人之初一說?所以說人之初指的是凡夫俗子的之初,站在道中,人之初都為惡,不惡還用輪迴嗎?神說人都是擁有原罪的,佛說人有貪嗔痴慢才墜落。

站在紅塵來說人之初的孩子都抓屎吃,去摸電門玩,你說是善是惡?是無知無明,在他心中何來對錯善惡。

唯心唯物也辯論千年,聖人唯心,凡夫唯物,這又有什麼爭論的。聖人之心即宇宙,心外無物。凡夫俗子見物失心,唯物主義,才有物慾橫流的罪惡,世界大戰皆因物慾而戰的。真正的修真者,境不轉心,凡夫俗子心隨境轉。唯心唯物要看境界。都沒開悟爭辯什麼?盲人摸象都是瞎子,站在自己的認知上,都沒騙人,但又都是片面的。

先有雞先有蛋也爭辯千年,中國人真是閒的,先有雞是一定的,最早的雞不是蛋孵化的。就象世界上第一所大學的教授,都沒有大學畢業證一樣。其實拍一拍良心,一切都在心中。道不遠人,人心離道呀。不是道難,大道至簡,是人心太複雜了。通性​​​

相關焦點

  • 神經文藝:人之初,性本?
    人之初,性本善?善在哪裡?什麼是善?這些人到底是食用了誰種下的苦果?誰的錯誤?人之初,性本惡?這就是人性使然?
  • 看著肖戰,我信了「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性本惡」這兩個論點,天南海北之遙,我常常在這兩端搖擺。雖然,我是不自覺的,偏心於「性本善」的那一方,不過,在小時候,我真切體會到過人性的「惡」。可以說,從幼兒園起,我就是學霸。原因很簡單,我爸爸是校長,成日裡被他盯著,想學習成績不好都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現在還能想起來那種壓抑的感覺。在當時小小的我眼裡,好像我的人生,就已經定型了,我被淹沒在各色書本的海洋裡,抬頭看看窗外的雲朵,就是須臾的喘息之機。
  • 人之初性夲善是指人的趨善心理
    △人之初性本善,指的是人心是向善的,是指趨向性,而不是一出世就是善人。再惡的人也有善意的時侯,這要看對誰啦。比如對自已的孩子,父母,對自己有利用價值的人等一般會善,但對其他的人的處事態度卻是另當別論了。 再善的人也有善心辦壞事的行為,比如事非界限不明,一味和稀泥,老好人,不能制衡惡行。客觀上使惡人有行惡的場所,是變相縱惡,也會給社會帶來危害。 善人惡人也會變化的。有的人在此事上善,在彼事上就做惡事,只要有利於自己就善,不利於自己就惡。
  • 有時候不是人之初性不善,而是有的人從生下來就註定是惡人的
    如題所示:有時候不是人之初性不善,而是有的人從生下來就註定是惡人的!老話總說人之初性本善說的是人出生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後期被一些環境和人所影響改變了自己認知,但是有沒有想過其實人從生下來那一刻就註定了人性是善還是惡,這個是不會隨著環境而改變的,這是人性一個善良的人不管是在什麼環境中都是積極陽光的。所以這個為什麼會有人性這個詞彙啊!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 人性最大的善莫過於不欠良心債,人性最大的惡莫過於見不得別人好
    作者:胡楊映月有人說「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說「人之初,性本惡」。人性這個東西,本是善還是惡,我們真的無法定義,我認為:人之初,性本是一張白紙,是因為後來我們看到的或者聽到的現象或者事情把我們染上了顏色。於是才有了人性的善與惡的區分。如果說人性本善或者是本惡,都是一種帶有偏見的定義。對於人性之善而言,或許有很多的解釋和定義,比如說有些人喜歡養流浪的小動物,其實這就是我們骨子裡的一種善念和善根。再比如有些人看到乞丐後會施捨一些錢財。
  • 性,善與惡的本質
    用人類的眼光來判斷萬事萬物和人類社會,我們通常用善和惡去決定一件事物好與壞人類社會用善與惡的判定指引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方向。按照世界存在的本身來說,萬事萬物無所謂善與惡,生命物質存在的性本身也無所謂的善與惡。你不能說兩個昆蟲或者兩個猴子之間產生了性,你說它是善的還是惡的。只有在人類社會中,「性」才具備善與惡的區分。那種違背個人意願和違背社會公德和法律的性,我們判定為惡的性。那種符合雙方個人意願和社會公德的性,我們判定為善的性。
  • 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
    首先,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長久以來都是存在爭議的。比如,孔子認為「人性本善,而」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但無論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我都不是十分的認同。因為人性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概念,一個好人有他自私和陰暗的一面,一個惡人也有他溫暖和慈祥的一面。好人可能某一天會成為罪犯,罪犯也可能某一天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 人性最大的惡,就是「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
    文:明天你好 圖:網絡在人性善惡的考量上,孔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人天生是善良的;荀子則認為」人之初性本惡「,人天生就有欲望,是惡的,需要教化。在人本性善還是性惡的問題上,不得不承認,人與人之間是有差別的,有的人天生就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這是最大的惡。
  • 人之初性本善,你善良了,壞人就多了
    我們經常辯論一個命題;人性本善還是本惡?這種辯論其實都少了些場景,沒有場景的辯論,什麼都不是。在很多的時候,善也是惡,惡也是善。唯一保護自己的就是對善不傷害,對惡不姑息。只是我們所有的成長經驗都是在被教導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但是因為對善的缺乏明晰的定義和必要的原則,造成的結果就是很有可能我們終其一生不知道善良到底是什麼樣的。
  • 人之初性本善,到最後人們的善良都去哪了?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到啥時候都不會被淘汰。
  • 願你看過世間許多的惡後,依然能心懷善意
    世上有多少惡也有多少善良。人心很多時候,會讓人恐怖,但也有的人心,讓人心裡感動。世界上也許就多了很多兩面絕對的事吧。有過為了生活上瑣事,為了利益,為了意見不合,對愛人抱怨,甚至殺害了。但有這惡事就有女人帶著癱瘓的二十年的丈夫嫁人,這多麼善良呢,有的夫妻就是升華了情感。
  • 人之初性本善?
    儒家的兩個重要思想家分別提出了性善論和性惡論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千百年來爭論不休。權力,金錢,婚姻面前,人性立馬現行!人與禽獸究竟有多少差別,有時候真的無法分辨。當有人勸你善良的時候,請注意,如果他足夠善良就不需要規勸你,人麼只有自己達不到才期望!沒有吃過毒藥,甚至以為毒藥也是好吃的。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真實的人性沒那麼簡單
    在我們國家,最典型的言論是,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所謂善惡的界定,是看行為是否符合倫理道德規範,符合即為善,不符合即為惡。類似的觀點在國外也爭論不休,法國哲學家盧梭認為人性根本上是仁慈,知足而高貴的,社會的罪惡歸咎於社會而非人性。
  • 當婆婆老了病了,我會於心不忍,人之初性本善,積怨煙消雲散
    過去的事已經隨風而去,不管婆婆當年態度如何,咱都挺了過來,如今婆婆病了,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經在腦海裡迴蕩!一笑泯恩仇,如果還耿耿於懷,放不下過去,不饒恕對方,那自己也不好受!
  • 為什麼會有善惡論,孟子持性善論,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你覺得呢?
    我認為從人性、制度、文化綜合角度考慮,人性善惡是並非一成不變,某種制度與環境,人性的惡是不斷膨脹,某些制度下人性的「善」被發揮的比較好,即人性雙重論。為什麼會有善惡論《論語·陽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明確地到了人在滿足基本物質生活外的精神生活中存在善惡。
  • 人性本惡,不可不防
    社會上的魚龍混雜,到處都是圈套、陷阱,必須要小心堤防,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絕不是三言兩語能說的清楚,中國古代大哲學家荀子在論人性時候說過:「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的本性是惡的,而有善心的人是假裝出來的。
  • 到底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人性本惡是錯的,可以看這張圖,人的惡是來自於第一層的東西,這是人身上與生俱來的動物性,你可以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是你把前面的人換成動物同樣適用,你既可以說羊不為己天誅地滅,同樣也可以說蛇不為己天誅地滅。但是動物性不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