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恆武:跨越海洋的輸日佛教石刻研究

2021-01-07 金臺資訊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宋代海上絲綢之路輸日佛教石刻研究」負責人、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教授

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兩個航線系統: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不同於具有洲際海上交通意義的南海航線,東海航線的輻射範圍主要限於東亞。東海航線連接的東亞區域擁有鮮明的文化共性:漢字書寫、儒家思想、漢傳佛教信仰,事實上,東海航線在漢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和漢傳佛教文化圈形成的歷史過程中一直發揮著紐帶作用。海絲東海航線留存的宋代舶載輸日佛教石刻,作為經歷了由此岸到彼岸跨海移動的石質文物遺存,擁有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一方面使宋商海航軌跡的「點」與「線」得到可視化、具象化的呈現;另一方面也攝錄了古代中華文化在東亞海域流播與輻射的斑斕光影。迄今仍可實見、尚能踏查的石刻海運輸日線路,以浙東明州(今寧波)、以九州博多(今福岡)為西東兩個關鍵端點,集載了宋代中日之間越海交流的歷史圖像,可以被稱為「海上石刻之路」。

「四維」的海絲遺存

日本現存宋代輸日佛教石刻主要分布於九州北部、西北沿海和西南沿海,種類包括:薩摩石塔、宋風石獅、阿彌陀經石、佛菩薩造像、層塔等等。就宋代舶載輸日佛教石刻的特殊之處而言,首先,此類石刻作品以中國石材雕制完成,再由海船自宋朝港口發船運至日本,屬於海路輸出物,從整體形制到細部雕飾均為純粹的宋式風格,完全游離於日本本土佛教石刻的譜系之外。其次,相比於絲綢、陶瓷、銅錢等普通航海貿易品,一方面,由於尺寸與重量的緣故,輸日佛教石刻存置地點相對固定;另一方面,輸日佛教石刻是一種帶有精神內涵、宗教屬性的物品,一般被用於佛教祈拜場域的構建和宣喻設施的營造。

宋代輸日石刻之中,薩摩塔數量最多,屬於一種小型供養塔,以壺形塔身為顯著特徵。薩摩塔形制、造像與紋飾的個體差異較小,應是特定時段的產物。關於薩摩塔的年代,目前學界較為一致的看法是,絕大多數薩摩石塔的所屬年代時段為13世紀。作為舶載輸日石刻第二大類的宋風石獅,擁有年代明確的標型雕作,故而演變譜系相對清晰。宋風石獅往往與薩摩塔配組置立,共同建構出一種帶有特定信仰內涵的功能場域。

事實上,相同地點留存的這類石刻往往結組構合,形成寄寓著宋人精神文化的意蘊空間。日藏宋代輸日石刻遺存,不僅是一種具有長、寬、高的三維文物資料,而且經歷了製作地→舶出港→舶入港→存置地的跨海空間移行,度過了造刻→輸出→供置→傳存的累世時間流轉,故可被視為「四維」的海絲遺存,這類遺存使由「物」及「場」、由「場」及「人」、由「人」及「史」的海絲史研究成為可能。

跨海溯源

宋代輸日石刻是以中國石材在宋域雕造完成之後舶載輸出到日本的,無疑是宋代東南沿海石刻工藝系統的產物。根據石刻形制比較研究的結果,九州現存薩摩塔的祖型應為宋代浙閩一帶流行的窣堵波式石塔。窣堵波式石塔整體造型輪廓與薩摩塔十分相近,或可說,薩摩塔是簡約版或縮小版的窣堵波式石塔。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薩摩塔並未完全照搬窣堵波式石塔的造型模式,在雕造樣式上兼收了浙南系和閩南系窣堵波式石塔的風格特徵,規避了窣堵波式石塔細部的一些繁縟設計,同時又植入了若干別具一格的意匠。我們推斷,薩摩塔是旅居日本九州的宋人及其親交社群應對自身需求和跨海舶運的方便而特別訂製的石塔。其他諸如宋風石獅、宗像大社阿彌陀經石、惠光院層塔等舶載輸日宋風石刻,其局部和細部雕刻也都表現出鮮明的浙閩宋代石刻的工藝特點。

經鑑定,絕大多數的薩摩塔、近半數的宋風石獅所用雕刻原料為浙東寧波出產的凝灰巖質石材。考慮到兩宋明州發達的石刻工藝技術和對日市舶樞紐的地利之便,基本上可以推定,九州現存宋代輸日石刻的大宗遺物,採用寧波石材,在寧波當地雕制完工之後,就近從明州港輸出至日本九州。

海上石刻之路

宋代石刻舶載輸日之路以明州—博多為幹線,還包含了若干延伸航線和分支航線,可以被稱為「海上石刻之路」,它是海絲東海航線的一條擁有可視之「跡」、可察之「場」的具象維度。

彼岸一側,舶載輸日宋風石刻的存置地點,集中分布於日本九州北部沿海、九州西北海濱以及九州西南港津與河口。濱海的宋風石刻存置場所大都是宋舶易達之地,擁有悠久的海域交流史脈。值得關注的是,舶載輸日宋風石刻存置地附近,多見唐房(東方/當方/東防)和旦過等地名,這類地名是宋人居留、中日僧侶渡海往來的地誌遺存。此外,北九州沿海的博多、箱崎一帶出土了宋式花卉紋瓦當、凹壓波狀紋板瓦以及映證宋商綱首行跡的「綱」字墨書瓷器,九州西南萬之瀨川河口附近遺址亦發現了宋船移入的凹壓波狀紋板瓦。

此岸的我國浙閩沿海一側,窣堵波式石塔大多列置於浙閩濱海的港城名剎和海路要所,與九州薩摩塔的存置地形成對應。現存宋代窣堵波式石塔的集中分布地——台州、溫州和泉州,均是與日本海上往來頻密的區域。東亞海絲樞紐港明州,則是舶載輸日石刻所用主流石材的產地,且被推斷為薩摩石塔及其並置宋風石獅的製作地。由唐入宋,明州、溫州、泉州等東南沿海港城完成了由海疆前線到海交前沿的嬗變,浙閩港津聯結的航路既是赴日海商在中國沿岸的舟行路線,亦是以明州為起點的海上石刻之路向南的延伸。無疑,浙閩航路沿線遺存的宋代石作與舶載輸日宋風石刻同出一系。顯然,東亞海域諸港同頻共振的歷史學邏輯,與宋代浙閩沿海與日韓之間密切往來的文物學推論相互映合。

跨岸移動的人與物

有宋一代,中國海商憑藉卓越的航海技術、出色的經營能力以及雄厚的商業資本,主導了東亞的航海貿易,大大拓展了中華文化海路傳播的邊界和遠距輻射的圈域。就宋日貿易而言,11世紀中葉以後,位於日本九州北部的鴻臚館,作為對外貿易中心的功能趨於停廢,宋商轉以博多浜為在日居留地和交易口岸。到了12世紀後半葉,宋日貿易發展至鼎盛,宋錢大量流入日本,宋商資本隨之壯大。鎌倉幕府建立之後,以「博多綱首」為核心的在日宋人群體加強了與九州地方寺社權門的關係,進一步融入當地社群,其經濟活動亦擴展至土地的承租、買賣和領有。隨著本土化的加深、貿易資本的積蓄、土地權限的擴大,旅日宋人開始嘗試營建獨立的或依附於當地寺社的宋式宗教設施和祈拜場域,這即是宋商將佛教石刻舶入日本的緣起。

海商之外,渡宋日僧和赴日宋僧也是往來於宋日海域的另兩個重要群體。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時期,旅日宋商為渡宋日僧提供了諸多襄助。面對日本平安時代終結、鎌倉幕府初創這一時代變局,在日宋人社群亟須結好可以信賴的本土勢力,知華友華的渡宋日僧群體是在日宋人的不二選擇。歸國日僧在日弘播宋風佛教文化的努力,與在日宋人對於宋朝生活方式的傳承、母國器物文化的推重、故土觀念信仰的堅守具有相同的向量,故而能在宋式佛場的創建上形成合力。可以說,12世紀晚期至13世紀南宋佛教石刻輸入日本的歷史脈線,正是在旅日宋商深植彼岸、兩國佛徒大倡宋禪的雙重背景下發端並展開的。

九州現存宋代輸日石刻的移入者以旅日宋商為主,而利用者則主要是在日宋人群體、中日渡海僧侶以及其他在日宋人的親交社群。旅日宋商將薩摩塔、阿彌陀經石等宋風石刻舶往日本,旨在將故土風格的佛教景觀營建於異國寄身之所,祈求梯航平安、人事順遂。以輸日宋風石刻為要素營造的設施、場域、景觀,無關乎規模尺度的大小,也無關乎是否附著於當地寺社,其構建的意義在於中國文化內核的存載與傳承。

綜上,日本現存宋代輸日佛教石刻是海絲東海航線彌足珍貴的海交景觀,與同時期浙閩沿海的近緣石刻遙相對應,一起標示著中國海商在東亞海域的航跡。通過石刻文物學分析、存置場域考察、譜系源流追溯、文獻史料解讀、船運路線追跡,我們可以看到宋代中日之間人物的往來、文物的流通、思想的傳播。毋庸置疑,此岸與彼岸跨海具現的物象、事象、眾生相,一起交織成東亞海上絲綢之路的絢麗圖景。

相關焦點

  • 相傳大足寶頂山石刻創始人寫下《明月圖頌》
    說到大足古詩,不能不說到大足石刻的禪詩。  禪詩數量雖不算多,但其中蘊涵的哲理,卻非常深刻。其中,寶頂山石刻圓覺洞外的《明月圖頌》,就是一首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言簡意賅,讀起來甚至讓人摸不著頭腦。不過,這首詩卻凝聚了很深刻的哲學思想——  了了了無無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
  • 榕城十八景:鼓山摩崖石刻 閩都千年碑林(組圖)
    公路和索道間,有條「之」字形石階古道,拾級蜿蜒而上,直達湧泉寺,沿途勝跡眾多、林壑優美,還有不同年代、風格迥異的摩崖石刻。「如果走馬觀花,忽略了沿途大量美景和摩崖石刻,實在是可惜。」遊客林依伯的話,道出了不少遊人的心聲。  「遊覽鼓山的人,一般先到湧泉寺,然後再尋幽探勝。」
  • 海洋學術故事—揭開比目魚「比目」之謎
    從古至今,不少學者對這一問題給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上海海洋大學的鮑寶龍教授更是對此進行了20餘年的研究。 上海海洋大學魚類學教授鮑寶龍1994年,正在師從著名魚類學家孟慶聞教授讀研究生的鮑寶龍,首次接觸比目魚的苗種培育工作。
  • 李紅軍:結緣、惜緣、造緣---我的佛教情緣
    地藏王菩薩是與觀音、普賢、文殊並稱的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佛典記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地藏王菩薩將在這裡護佑眾生離苦得樂、幸福安康。
  • 我的靈魂略等於一顆翅果——佛教解讀《心靈奇旅》的五個詞語
    作為打工人與美國總統共同的思想教育片,影片其實也可以用佛教哲學來作一點解讀。這一趟「心靈奇旅」,也可以邀請一位佛教導遊。不過,如果要從佛教角度來解讀,首先就遇到一個問題:「soul」在影片中到底指什麼?如果用一個佛教的概念來解釋的話,會是哪一個詞語最合適?
  • 海洋姐姐
    她這才道出她叫海洋。我承認有些意外,這個名字屬實不算好聽,但我安慰她姐姐跟海洋一樣神秘而美麗,下一秒又扮起小奶狗甜甜的叫著「海洋姐姐」。那天晚上我我們聊了很多,人生理想,情情愛愛。我不知道屏幕那頭的她是不是寬慰了,但屏幕這頭的我有幸得到了治癒。我有一些厭倦刺眼的陽光,它驚擾了我好不容易進入的美夢。我用被子蒙住頭想再睡一會兒吧,就一會兒。
  • 佛教:學佛越久,離佛越遠,你也這樣的嗎?
    學佛無道學佛要有方法,即佛教所說的「學佛無道」。佛祖菩薩、祖師大德留給我們許多很好的修行方法,沒有一種是好的,但哪一種適合我們,這就需要學佛者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學佛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找出適合自己根機的方法,然後長期堅持下去,才能有所成就。佛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於初學佛的人來說,實在是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選擇適合自己的確實不容易。
  • 佛教中「自性」概念的源與流(四)
    (→大乘佛教的興起)大乘佛教與早期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樣主張「人無我」,但在對待外部世界的問題上,不同於早期佛教的懸置不談,不同於部派佛教的人空法有,大乘佛教明確主張人法兩空,主張法無我,也就是諸法無自性。早期大乘思想的代表文獻是《般若經》,明確提出了「無自性」(nisvabhāva),「空」就是無自性的意思,從此以後,空成為大乘佛教的主題。
  • 重溫《海洋天堂》:從海洋到天堂,父愛從未離開
    好了,表白爸爸的話也說了,那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關於父愛的一部電影《海洋天堂》。《海洋天堂》這部電影很多人都是不敢看到看完,看完早就已經哭成了淚人。說實話我第一次看的時候也沒能看完,因為對我來說真的心理衝擊太大了。直到後來綜藝節目《王牌對王牌》潘粵明和王源重現了其中一段情節,王源哭得不能自己。我也是再次被感動,就把原片看完了。《海洋天堂》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孤獨症患者和父愛的故事。
  • 功效性護膚品遇上精準護膚,海洋物語詮釋行業新趨勢
    反之同理,海洋物語專業皮膚醫師經常被用戶問到:為什麼一到夏天,用上乳液後就感覺很油膩、很悶;而冬天塗完乳液仍然感覺皮膚很乾?從2003年起,依託華南護膚品實驗研發檢測中心的海洋物語功效性護膚品,採用多種純植物精粹的進口原料。(如墨西哥的天然霍霍巴籽油,日本專利的神經醯胺等)同時還針對不同肌膚類型,在乳化體系創新,水油的包裹調配,再到功效成分的配比方面,都做了十餘年的研究與升級。
  • 基努·裡維斯——在佛教中尋求慰藉
    佛教裡有一句話,叫做福禍相依。」他個人生活的基調略顯悲傷,也許正是這樣,裡維斯才慢慢地在佛教中尋求慰藉。  與佛結緣  若要追溯基努·裡維斯與佛教的緣分,時間要回到1993年,他在電影《小活佛》中扮演的佛教鼻祖——釋迦牟尼。故事講述了國王給悉達多太子三座皇宮。
  • 中國船檢跨越發展四十載——訪中國船級社原總裁李科浚
    截至今年10月,中國船級社入級檢驗船舶達3.4萬多艘、1.4億多總噸,114個檢驗服務網點跨越四大洲,得到45個國家和地區政府授權,入級船舶業務涵蓋了各類運輸船舶和高技術船舶,船隊平均船齡9.25年,是IACS成員中船齡最小的,也是港口國檢查中船舶質量最好的船級社之一。同時,在海工領域異軍突起,成為全球少數幾個開展深海設施檢驗業務的船級社之一。
  • 水月觀音:佛教藝術中的「東方維納斯」
    ,反映了隋唐以後佛教塑畫藝術逐漸走下高冷的神壇,世俗審美情趣增強,日益崇尚寫實自然之風的審美趨勢。佛教造像越來越有煙火氣、人情味了。 由於水月觀音等33種觀音在民間深入人心,而33種觀音在漢傳佛教傳說中又幾乎化現為溫婉慈悲的女子形象,佛畫佛像以及戲曲影視等亦多將觀音菩薩塑造為女相,因此,後世有了觀音菩薩為女身的誤會。
  • 全世界最好聽的八大佛教音樂
    佛教當中,不只是有「枯燥」的經文,還有空靈婉轉、繞梁三日不絕的梵音,即便不是作為信仰,只是安靜自己的情緒,都會讓人驚訝於佛教音樂的神奇!一、《大悲咒》如果你敢去搜索,「大悲咒」這三個字,必然會出現無數的描述,很多人都講述了念誦《大悲咒》的功德、效果、好處等等。
  • 全國佛教勝地五臺山
    來了太原幾個月了 終於去了五臺山 家人非常喜歡地理位置:在忻州的五臺山 佛教勝地 世界各地的人都來求福特色推薦:五爺廟必去 聽說很靈哈哈哈哈一大早就去了 很多人我們還請了個大師 給了一串開過光的珠子實用tips:進寺廟不要戴帽子哦 祝大家心想事成
  • 如何跨越階層,突破自己現有的圈子?
    屌絲想逆襲,卻找不到方法,怎麼脫離現在的圈子,實現階層的跨越呢?這個問題,我自己也是天天想,畢竟誰不想做人上人呢?我也想進入高端的圈子啊。那我們怎麼做才會有這個契機呢?如何跨越階層,突破自己現有的圈子比如說,你想學寫作,看到某位大咖的文章
  •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一切隨緣,順其自然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是:佛說,生命中的許多東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強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會不期而至。因此,要擁有一顆安閒自在的心,一切隨緣,順其自然,不怨怒,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隨緣不是聽天由命,而是以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