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4日訊(海峽都市報)鼓山,可以說是福州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它不僅有自然美景,更具深厚的文化內容。在省作協副主席陳章漢看來,想要知道何為閩人精神,「讀懂鼓山,可知妙諦也」!
自古以來,鼓山就是文人墨客抒情感懷的聖地,他們在絕頂峰、靈源洞、白雲洞、舍利窟、達摩十八景等處,留下500多段石刻,上起北宋,下迄當代,前後延續近千年,字體篆、隸、行草、楷俱全,堪稱福州碑林。
鼓山海拔近900米,雖有盤山公路和登山索道直達山頂,但「圖方便」的人並不多。公路和索道間,有條「之」字形石階古道,拾級蜿蜒而上,直達湧泉寺,沿途勝跡眾多、林壑優美,還有不同年代、風格迥異的摩崖石刻。「如果走馬觀花,忽略了沿途大量美景和摩崖石刻,實在是可惜。」遊客林依伯的話,道出了不少遊人的心聲。
「遊覽鼓山的人,一般先到湧泉寺,然後再尋幽探勝。」鼓山風景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建議,如果想要欣賞古人的摩崖石刻,可以走東路,這裡不僅有回龍閣、靈源洞、喝水巖、龍頭泉、聽水齋等25景,而且石刻最為集中,多的地方幾無隙地。
鼓山摩崖石刻充滿禪意(福建文化記憶攝製組供圖)
蔣介石登山 留「其介如石」
鼓山摩崖石刻跨越千年。喝水巖旁,直徑達4米的「壽」字題刻,是南宋大家朱熹的手筆。題刻鼓山一塊巨石上的《鼓山賦》,則是當代學者陳章漢所著,「拔地凌雲,建瓴高屋,鼓山之大氣也。峰雄脈遠,聽潮御風,鼓山之傲氣也。泉幽林翳,涵養千華,鼓山之靈氣也。」
古石蹬路更衣亭旁的巨石上,刻有「其介如石」四個字,年代雖不久遠,但落款是「蔣中正」,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湧泉寺法師介紹,1922年底1923年初,國民革命軍北伐之前,蔣介石奉孫中山的命令曾到過福州。其間,蔣介石兩次上鼓山,「其介如石」是他第二次上鼓山時,在湧泉寺揮毫題寫的,並交付寺僧題刻。這段經歷,蔣介石還寫進了自己的日記中:「在湧泉寺,與至濡毫,揮『其介如石』四字,乃付衲勒諸石,置更衣亭西,以留紀念。」
沿「之」字形古道,拾級蜿蜒而上,能看到各個時期的摩崖石刻
有趣的是,鼓山摩崖石刻,並非每處都內涵深遠。沿著鼓山登山道,走上三四百米,就能看到一塊特殊的石刻,相比其他石刻「文縐縐」的風格,它的內容非常通俗易懂。「小兒疳積散:有康健的嬰兒,然後有康健的國民,華來疳積散,為增進嬰兒健康良藥,對於國民健康實有莫大貢獻。」廣告的落款,寫明時間為「民國二十五年」。除了「小兒疳積散」,這裡還有數個其他藥品的廣告。巧合的是,廣告附近就是著名的「國貨救國」石刻。
沿「之」字形古道,拾級蜿蜒而上,能看到各個時期的摩崖石刻
福州民俗研究者鄭子端介紹,民國二十五年,是1936年,正值福州人民抵制外貨、振興國貨,愛國華僑歸國創業的時期。「廣告慢慢時興起來,方式也變得多了。」鄭子端說,除了請一些民間街頭藝人表演外,請名流題字,將廣告刻在鼓山崖壁上,讓遊玩的市民看到,也是很有效果的形式。
本文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