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老家有句話說:娘想兒,長江水;兒想娘,扁擔長。
兩相對比,令人唏噓。父母對子女的愛寬廣如大海,所以時刻思念著、包容著、付出著。反觀子女對父母,卻往往是任性著、索取著、忽略著。
這就讓父母在無私付出的同時,心裡有許多的委屈,而這份委屈又常常被子女忽略了,甚至有時候在子女心裡屬於「老人的一廂情願」,反而沒落著好。
就拿老人給兒女帶孩子來說,這逐漸成了老人退休生活的「標配」。可不少老人帶著孩子,付出了許多,卻「吃力不討好」,最後遭人「嫌」,一肚子委屈。
58歲的章阿姨,常常皺著眉,將「我這輩子沒過過一天清閒日子」的話掛在嘴邊,語氣裡滿是苦悶與憋屈。
事實也確實如此,年輕時章阿姨下了班後得忙著回家準備一日三餐,伺候一家老小。好不容易退休了,女兒也工作了,本想著能輕鬆些了。可沒多久女兒的孩子出生,章阿姨心疼女兒,就給女兒帶孩子去了,家庭「煮婦」的日子無縫對接。
讓章阿姨沒想到的是,自己365天無休地看孩子,日子比年輕上班族還累,一天忙下來腰酸背痛,可女兒女婿呢,是醬油瓶倒了也懶得扶的。有時候章阿姨也會抱怨幾句,可女兒女婿不是暖言安慰,卻說章阿姨太囉嗦,「看不了就別看」。
給女兒帶了三年孩子,章阿姨蒼老了不少,身體上累,可與女兒的摩擦不斷更讓她心累。
章阿姨的感悟是不少退休老人的真實寫照,給兒女帶孩子,本是一團好心,照顧好兒女的「大後方」,讓他們安心工作,輕鬆生活。老人多半也不圖兒女回報,只是想著兒女能知冷知熱,念著點好。
可現實並不盡如人意,兒女習慣了父母的付出和包容,許多時候把最壞的一面展現給了父母,讓老人做了受氣包,
如何才能讓兒女面前不受氣也落好呢,老人不妨在這兩方面做出努力。
章阿姨因為就女兒一個孩子,從小捧在手心裡呵護著,所以外孫出生了後,章阿姨一方面不想女兒下班後太累,另一方面又擔心女兒照顧不好外孫,事事包攬在身上,連家裡人的一日三餐也是做好了奉上。
章阿姨樣樣都做好,還把女兒女婿當孩子寵,女兒自然也「長不大」,在做家務上帶孩子上事事依賴著章阿姨,本該是女兒女婿的義務全都轉嫁到了老人身上,這樣失衡的關係自然在生活中充滿了摩擦。
這不,章阿姨一刻不停地忙碌著,特別的累,脾氣自然就會暴躁起來,嘴上常說著抱怨和訴苦的話。女兒聽得多了也不幹了,直言章阿姨脾氣壞,又囉嗦。
兩個人誰也看不上誰,這份矛盾的根源,正是老人的過分承擔與兒女的責任缺失造成的。
老人應當儘量給予兒女成長的空間,為人父母的責任感本就是在生活的鍛鍊中一點一點建立起來的。老人給兒女帶孩子這件事上應該是「分擔的配角」,兒女才是「撫養的主角」。
老人不妨與兒女建立明確的分工合作,該讓兒女幹家務的帶孩子的,就放手讓兒女去做,他們已為人父母,就該讓他們擔起他們的責任。這樣老人不再連軸轉,忙碌的同時能鬆口氣,心情能放鬆下來。兒女在帶孩子的充分投入中也能體會作為父母的艱辛與不易,才能真的懂得父母恩。
很多老人,在給兒女帶孩子時,為兒女付出了許多,就認為自己有責任有條件在兒女的小家庭中行使話語權和決定權,不管大事小事都要插上一嘴。
章阿姨的小外孫要上幼兒園了,女兒給孩子報了一萬多的雙語國際班,章阿姨得知卻十萬個不同意,說把孩子放在小區裡的幼兒園就挺好,才三四千塊,又省錢又方便。
母女兩個因為誰也不肯退讓,爭執過好一段時間,最後以女兒「我的孩子我做主,你沒資格管」之強硬的態度而結束。章阿姨聽完這些話心裡很不是滋味,覺得自個的付出都是白搭了。
許多家庭中發生的事,沒法談論對錯,因為兩代人經歷過的教育不一樣,價值觀與生活方式有很大不同。當老中幼三代生活在一起,角度的不同,觀念的碰撞,特別容易引發矛盾。
該聽誰的,就顯得特別重要。老人要明白,兒女的家是他們的家,自己過來帶孩子是輔助的作用,是「客人」的位置。在如何帶孩子上,在兒女與其另一半如何相處上,首先得遵循「誰的地盤誰做主」的原則,老人要退居二線,屬於兒女的問題就得由兒女自己決斷,自己解決。
想清楚了這點,在帶孩子過程中,老人有了不同的想法,就多以商量和建議的方式提出來,孩子父母不接受,就聽孩子父母的。
多給兒女「尊重的空間」,讓兒女有有成熟的思考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心理長大」的兒女才真的打心眼裡尊重老人,心懷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