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芬奇先生。
01
有一次有幸去參加一個活動,那次來了很多知名的大佬,在我得體(死纏爛打)的要到他們的微信後,本來想看看大佬的朋友圈一天都是什麼樣的,可是當我打開之後發現,他們的朋友圈除了和愛人的公開結婚照以外,幾乎是一無所有。
有一天聊天的時候我問道:為什麼看您平時不發朋友圈呢?
他回答道:朋友圈很早之前就關閉了。
你聽到這可能會覺得,這人可能比較高冷吧。可是現實生活並不是,相反,他們反而能夠和你坐下來侃侃而談,可以一起交流一些對最近新聞的看法,不乏頻頻有自己的見解,有時還能聊一聊八卦,是那種能夠一直聊下去的人。
後來我對他們提出過疑問:說為什麼你們平時很健談,卻幾乎不發朋友圈。
回答的樣式很多,但核心觀點差不多相同,那就是:
想把更多的時間精力,留給自己身邊重要的人和事。
其實你要知道的是,這個世界上所有好的產品,它都在影響著人的判斷,一款人人都在用的APP背後,一定都是很多工程師在研究了人的深層需求之後,經過很多次反覆的測試,才上線的
他們會有各種各樣的調研研究報告:
比如特定群體的需要挖掘以及背後產生的邏輯是什麼樣的?
如何構建用戶面對app時的決策模型?
他們這些人才就是通過不斷研究人的需求,最後我們天天使用的產品一定是從千百個類似的產品中脫穎而出,就像「二八定律」那樣,你之所以會「忍不住」或者「不自覺」的點擊進某個畫面,一定是他們在一些細節方面影響著你的判斷。
他說朋友圈其實就像你在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的花瓶,它永遠展示給人都是最好的一面,維護著人設,其實這樣有時很累。
與其要去想,怎麼樣更好的發朋友圈,不如去想怎麼樣給自己的父母做一頓好吃的飯,怎麼樣給愛人準備一個有紀念意義的禮物。
02
魯迅先生寫過這樣一句話: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的,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最難得也是做到感同身受。
每個人經歷不一樣,就註定對每一件事的敏感度不同。
你很喜歡一支球隊,球隊奪冠了,你當然開心,但是朋友喜歡追劇,他關心的是最後的大結局圓不圓滿。你很開心,發了一個朋友圈,他看著你發的朋友圈,甚至都不知道這是哪支球隊。
這就是事實。既然如此,你苦心經營的朋友圈真的給自己帶來了很多嗎?
真正的朋友永遠不在朋友圈。
他們在永遠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刻你很著急撥打過去的電話裡,他們可能從來沒有評論過你的朋友圈,但當你最需要的時候,他們一直在。
03
《鼠疫》裡的這段話,非常喜歡,分享給大家:
「倘若我們當中哪一位偶爾想與人交交心或談談自己的感受,對方無論怎樣回應,十有八九都會使他不快,因為他發現與他對話的人在顧左右而言他。他自己表達的,確實是他在日復一日的思慮和苦痛中凝結起來的東西,他想傳達給對方的,也是長期經受等待和苦戀煎熬的景象。對方卻相反,認為他那些感情都是俗套,他的痛苦俯仰皆是,他的惆悵人皆有之。」
這段話說的很現實。
當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降臨在你身上時,你壓抑不住爆發了出來,找個人訴訴苦,可是很多時候無論對方怎麼說,都好像說不到自己最想聽的那個點,即使有,也不一定每次都是。
所以真正厲害的人,從來都不是看起來很精緻,而是自己永遠保持著面對壓力,學會自己處理情緒。
當你靜下來,去讀一部自己想讀很久但沒有來得及去讀的書,去看一部自己想看很久還沒來得及看的電影,不熬夜去好好的睡一覺。
你會發現,內心輕盈了許多。
你才能去感受那些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而正是這些自己真正喜歡並且有意義的事,會給你帶來長久且充實的快樂,你在這條路上,不再去想怎麼樣去維護自己的人設,而是把注意力放在那些真正讓自己成長的事情上
這個時候,你發的朋友圈越來越少,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會越來越多。
而真正這些朋友,這些和你同頻的朋友,才能一起更好的引起共振,讓自己感到幸福!
PS:今天的文章,真的是芬奇先生刻骨銘心總結出來的。
相信對屏幕前的人有所啟發,喜歡的話記得點個「在看」打卡啊,學會分享是變優秀的第一步~
推薦閱讀
▽
利用好晚上2個小時,真的能改變一個人
為什麼我勸你不要使用花唄
一定要戒掉的6個【學生思維】
END
作者:你好芬奇先生,一個篤定的終身成長主義者,希望和你一起終身成長。
芬奇先生
「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