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視劇《錦衣之下》大火,劇中的陸大人的「家底」被大家翻了個遍,從非主流的造型到令人捧腹大笑的歌曲「我爸打我」,從「陸大人」做過的各種職業到如今的做演員的兢兢業業。
不過這其中最令人意外的大概就是,網友閒來竟然把他沒成名前發的狀態做成了「國超文集」,笑點滿滿的背後,記錄的是當時的無奈和辛酸 。
他的出名讓我們看到一個在娛樂圈打拼的鮮活的年輕人的形象,其實跟今天我們在外面辛苦工作的每個人沒什麼區別。
都會經歷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被重視,默默無聞養家餬口的階段。
經過這個階段,最終我們也會走向成熟,能比較坦然的面對生活的不如意,不露風聲,不著一色,繼續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生活中那些很少發朋友圈的女人,就是經歷過這樣的階段,把自己修煉成了高情商的「狠角色」。
朋友圈的定義
相信每個人的朋友圈都不僅僅只是朋友了,多了家人、同事、微商,還有很多我們已經不記得怎麼添加的人。
我們發朋友圈也從以前想發就發,到了今天分組可見,甚至今天添加朋友已經可以直接選擇只聊天的好友了,彼此之間連朋友圈權限都不用設置就默認不可見了。
曾經papi醬做過一期關於發朋友圈的視頻,發個朋友圈在考慮屏蔽家人,關係不好的人,領導同事等一系列的分組後,也沒什麼發朋友圈的心情了。
而在朋友圈給你點讚和評論的,也不見的就是關係好的人,可能是下屬對上級的示好。
可能是礙於面子的禮貌,可能是逢狀態必點讚的過度熱情,不管是哪一種,我們都沒有真正可以交流一下的欲望。
這樣的朋友圈發來,不是給自己抒發了感情,只是給自己增加了應酬的負擔。
所以,越來越多的人不發朋友圈。
成熟的情緒
01)、發朋友圈的真正期望是什麼呢?
有的人發了自己精修的美照,告訴你天氣很好,有的人登機必曬機票照,出遊必帶定位,他們無非想告訴別人,自己的近況過的很好。
生活中這樣的人很多,跟自己有沒有錢沒關係,只是跟他們內心自不自信有關。
蔡康永也說過,有的人不自信的話,三言兩語就能聽出來,比如有的人不會說自己飛去了哪裡工作,他會說自己坐著私家飛機去了哪裡工作。
中間的差別就是他要告訴人們,他有私家飛機這件事請。
02)、還有的人發朋友圈就是為了給特定的人看,比如發了朋友圈,設置了只對誰可見,就是通過朋友圈婉轉的給別人暗示,這個暗示可以是喜歡,可以是憤怒,可以是粉飾太平等等。
但是這樣的心思千迴百轉,能被人理解最好,如果被人理解不了豈不是白費一半心神。
那些很少發朋友圈的女人,不是沒有情緒,而是更懂得探究情緒的起因。
知其來源,更知道如何給自己的每種情緒一個合理的出口,朋友圈不是她們表達的窗口。
「狠角色」只是看破生活本質的世事洞明
三毛在《傾城》中說,世上的人喜歡看悲劇,可是他們也只是看戲而已,如果你的悲劇變成了真的,他們不但看不下去,還要向你丟汽水瓶呢。
你聰明的話,將那片幕落下來,不要給人看了,連一根頭髮都不要給人看,更不要說別的東西。
羅曼羅蘭說:我心目中的英雄是看透了生活的本質而仍然熱愛它。
生活中那些厲害的「狠角色」大多都是這種直面慘澹人生的勇士。
她們也在家長裡短的關係中無奈過,她們也曾因為感情的愛而不得痛苦過,她們也見識過勾心鬥角的職場法則。
她們不是沒見識過世界的單純無知,相反也許正是見識的多了,才明白這世上所有的苦痛與歡樂,大部分只和自己有關。
有人說,小時候家裡窮,衣服都是家裡的孩子輪著穿的,以前自己最討厭的就是那件條紋針織馬甲,那是姐姐穿了自己穿,自己穿了弟弟穿的。
長大以後竟然覺得那個馬甲挺有紀念意義,就問目前要來自己收藏了。
每個人在經歷時都不知道,自己正在經歷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因為人性總是貪婪的,遙遠的幸福,總是比眼下擁有的好,所以,人總是不快樂。
那些我們看來是「狠角色」的女人,只是淡定的對待自己的現狀,好的時候不彈冠相慶,壞的時候不萎靡不振。
對她們來說,若有所待便是人生,若有所憾也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