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歲的老夫老妻了,孫子都上小學了,外孫也上幼兒園了,還吵架吵到離家出走你信嗎?
要不是親眼所見,我頂多相信吵架,離家出走就有點誇張了,尤其是發生在一輩子不怎麼鬧矛盾的父母身上。
從小到大,他們吵架的次數十根手指頭都能數得過來,也沒打過架,離家出走是鬧的哪一出?而且是老父親要走?
我家跟娘家只有一條馬路之隔,有事沒事就往家跑,每天至少去七八次。
昨晚7點多,帶著半個大西瓜送去娘家。剛進門,聽見父母兩人在拌嘴。
母親的嗓門高,說話快,父親插不上嘴,只能不斷惡化面部表情。還沒聽清怎麼回事,吵架迅速進入白熱化。
53歲老父親大吼一聲:「我一頭撞牆上死了算了!」說完起身衝出屋門,走向院門。
「快跑,拉住他!」我還沒反應過來怎麼回事,母親便急切地往門外推我。
我憤怒地跑出去,攔下父親,還沒想好說什麼,只聽父親喃喃自語:「我要離家出走,一分錢也不帶,家裡的東西也都不要了!看我能養活自己不?各過各的!」
就目前母親的反應和父親的說辭而言,應該不是啥大事,我迅速估量了矛盾的性質。
「走吧,咱們回到屋裡關上門,你把委屈說給我聽。」我輕拉父親的手,他就跟著我進屋了。
不管怎樣,東南西三個方向的鄰居都是一牆之隔,家醜不可外揚,處理事情總得先進屋再說。
不管誰對誰錯,做女兒的總得先解決眼下棘手的場面。攔下父親才有機會解開他的心結,上歲數了,難免有鑽牛角尖的時候。
父親進屋坐定後,情緒激動地說:「這門親事就不錯,幹嘛不見面……」還沒說完,母親打斷他:「你我都知道好,可人家是一家人,以後過不好你負責嗎?」
說不了三句話,老兩口又開始拌嘴。我出面制定規矩:「父親先說,等說完了,再由母親陳述觀點或補充。別人說話時不得打斷或插話。」
父親話語簡單,說話有重點;母親觀點鮮明,立場清晰。不超10分鐘,兩人就都說完了,我也得知了事情原委。
原來,大姑家女兒離婚後一直沒有相親。這事說來話長,大姑父5年前病逝,前年姑姑另嫁她人,招的是上門女婿。表妹20歲嫁人,21歲離婚,然後一直待在家裡都2年了。
前幾日鄰居找到母親,讓她幫忙一起說媒,男方是我們本村人,也離婚了。男方家情況還算不錯,知根知底的,父親想撮合這門親事。母親也同意,可是姑姑一口回絕,說是表妹的後爹讓閨女等3年再嫁人。
說實話,這話聽到這裡,明白人都會有不祥的預感。可是當局者迷,再加上沉浸在愛情裡的姑姑不夠清醒,她竟然全聽信後爹的話,不肯安排親生女兒的終身大事。
父親想找那位後爹理論,母親覺得無理無據的過去就是自討沒趣,老兩口便開始拌嘴。誰知越說越來氣,鬧得父親都要離家出走了。
這真是讓人哭笑不得,明擺著父母的立場是一樣的嘛!只不過,父親過於衝動,母親側重於從長計議,也就是不打無準備的仗。
眼下當務之急是先處理父母的矛盾,夫妻同心,才有能力去解決其他親人的事。所以,若能解開父親的心結,不僅是做女兒的分內事,也算是間接幫了表妹一把吧。
1、將夫妻兩人分開,逐一講道理
「表妹的事是要重視起來,但目前還沒開始著手,這邊先亂了陣腳,還怎麼去處理啊?」對父親說的這番話,不小心和母親立場一樣了,然後她就開始幫腔:「就是啊,跟我嚷嚷一頓就能處理好人家的事了嗎?」
調解人說話非黑即白,如果雙方聚在一起,很容易加深矛盾。因此,我讓母親先去另一個屋子等我,這邊溝通完了就去找她。將夫妻兩人分開,逐一講道理,一來可以保住面子,二來能讓彼此平復情緒。
2、父母都是親人,作為女兒要「幫理,不幫人」
俗話說:「讓理不讓人,幫理不幫親。」意思是說,站在真理的一邊,不能包庇親人。但作為女兒,父母雙方都是親人,所以這裡我採取「不幫人」策略,而是客觀的陳述道理,以理服人。
拌嘴時,不善言辭的父親不佔優勢,心裡的委屈難以陳述清楚。「幫理」過程他才有機會說清道明,加以疏導,才能解開父親心結。
3、將兩人聚在一起,客觀評價,不偏不倚
父親往外走,母親讓我去攔下他;我輕拉父親,他就進屋了,而不是對方掙脫著非要走,然後得用力拉進屋。諸多細節,說明父母感情還是很好,離家出走只是礙於面子,給子找個臺階下。
因此,平息矛盾後,也都分開把道理講清楚了,還要再將兩人聚在一起,然後客觀評價事情原委,不偏不倚。一來總結下溝通重點,二來兩人坐在一起就算和解了。
老夫老妻吵架,就像一雙筷子的兩根,少了任何一根,都沒法夾出來菜。這就好比表妹這個事,只有父母兩人商量著,才能想出對策。然而,勁兒往一處使的過程,免不了碰在一起,就是所謂的拌嘴。
說實話,當時攔下父親時很憤怒,就覺得拌嘴多正常,有事說事,有氣就撒,都53歲了,還動不動就想離家出走?太說不過去了!
做兒女的,遇到父母吵架一定要先冷靜,不要覺得無從下手,害怕父母威嚴而不敢插手,早協調早和解。只要是站在「道理」立場去調節,幫理,不幫人,就能處理好。
你見過老夫老妻吵架嗎?是出於愛還是沒溝通好?做兒女的該如何處理矛盾?一起交流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