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寶媽會發現:很多的時候,出於熱心,向親戚朋友提出建議,會發現似乎是好心辦壞事。對方非但不領情,自己心裡也堵得慌。最終的結果,不但沒有改變對方,反而使雙方的關係變得僵硬。
為什麼明明出發點是為他人著想,擔心對方掉坑裡,綜合自己的經驗和認識主動提意見,反而事得其反呢?大致上有這三方面的原因:
一、提的是合理建議,但對方的認識不足,在當下意識不到。比如說:填報高考志願,如果剔除個人愛好因素,建議對方學習更有技術含量的理工科專業,有一技之長更好謀生;而對方偏偏聽不見,去學個很冷門的植物學,埋怨控制欲太強太過於幹涉。至到4年大學畢業後,找工作難,到處碰壁,才會明白你當初的苦口婆心。
二、事情的發展超出了當初建議的預期。一朋友通過分析作為省會城市的人口虹吸效應和近幾年政府土地供應量的縮減,以及現行樓市房源庫存的對比,大致判斷樓市行情是繼續向上的,建議親戚為畢業後的孩子買房,還帶樓盤分析。親戚聽從建議買了推薦的樓盤,房價一波比一波高,享受到了快翻一倍的紅利。可就在交房前的半年多,而這家才上市不到一年的地產公司資金鍊崩盤,面臨倒閉,最終被收購,但在建房停工了幾個月。朋友收到的是親戚吐槽和抱怨,要是沒買就會遇上這爛尾樓了。房價漲了一倍,親戚不會感激你,但上市公司資金問題導致停工已永超三年前買房的預估判斷招來抱怨。
三、不懂得求同存異。「人之患,在於好為人師」。喜歡站在正確的制高點上,去評判別人、教導別人。好像別人不聽從我們的「正確」意見,是別人的損失,而我們也有「責任」去改正別人的錯誤行為,而事實上自己並不一定是正確的,很多事情是有兩面性的,不應過於偏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