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好為人師,總是給別人提建議

2020-08-27 程式設計師生存指南

文 / 王不留(微信公眾號:程式設計師生存指南)


最近發現自己一個毛病,總喜歡以過來人的身份給別人提建議。


提建議也就罷了,問題是所提的那些建議或者沒有任何新意,或者是自己想當然的認為。沒有實際的作用。


比如,如何找個喜歡自己的男朋友?

這本身是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題目。而且範圍太廣泛。


我的建議是在知乎、微博上多曬圖,篩選頻繁給你點讚的有錢的男孩子。


這純屬瞎扯。最多只是會心一笑,沒什麼指導意義,更沒什麼營養。


第一,有錢的男孩子,如在23歲左右,大概率屬於富二代,有錢有時間。如果在27歲左右,可能事業有成,有自己的一份事業,他也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刷知乎刷微博。


第二,頻繁點讚,這個範圍又小了很多。對自己來說,可以反問,為什麼人家要天天給點讚?自己的哪種氣質吸引到了他?


這問題的解答需要增加太多的限制條件,需要了解提問者的實際情況,才可給予更好的建議。

01

別人的問題可以大體分為兩類:


1、傾訴自己內心煩躁,不需要太多建議。


這時應把自己當作一個垃圾桶,靜靜傾聽就可以了。不要瞎提供什麼建議。


比如有個同事的閨蜜抱怨男友總總不是,有些事情讓人義憤填膺,感情讓人感覺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同事憤憤不平地給她了建議:和他分手。


過了幾天,人家又和好了。


這下打臉了。女方的男朋友認為同事慫恿自己的女友分手。閨蜜埋怨她,認為她的建議影響她和男友之間的感情。


你說這是什麼事兒?!同事極為憤怒,搞得自己裡外不是人,立刻在微信把他倆全部拉黑,號碼刪除。永不聯繫!


經常動不動就找你傾訴情緒,屁大點小事就哭哭啼啼要死要活的人,不值得交往,也不配有什麼朋友。


不論這種人有多大價值,都儘量退避三舍,不要交往。


這種人壓根不懂什麼交友之道,跟她/他在一起你永遠是負能量滿滿,無窮無盡的煩惱。


生活如此,職場也一樣。


職場中的同事遇到問題了,正確的做法是要麼不理,要麼貢獻情緒價值:


去安慰她,給他買杯飲料零食等等,鼓勵他好好幹,相信他一定會好的。但是不要主動提出幫忙。


一般人也不會讓你幫忙,最多會問你方法,怎麼做。


如果問了,就詳細解答,如果沒問,那就閉嘴。


做到這些就夠了,他會對你感激涕零,因為情緒價值遠大於實際利益價值。


也不要找領導反饋他的工作多辛苦。


瞎給領導提啥反饋?鼓勵安慰飲料零食紙巾不香嗎?


2、真正遇到了問題需要解決


自己在某個領域有了一定的見解,別人的問題是自己擅長的。這樣的問題可以認真解答。


對我來說,如何備考MBA的?項目管理方面的經歷?這類的問題因為自己有了一些經歷,也有了一些想法,雖然不一定成體系,但可以分享。


我願意分享出來,給感興趣的朋友或真正想了解知識的朋友一些幫助。


我的想法是,先在網絡平臺多分享自己經驗,慢慢自己的理論系統開始系統化,可以延伸出課程和書籍。


這時候才算是基本成熟,才有資格,有能力,有水平,去對他人進行實體的諮詢。


如果認識不到這點,永遠不去系統化自己的理論,沉迷在零碎的經驗心得裡,不成體系,這樣是比較危險的。

02

總結以上:


1、不要好為人師:別人不問,不要上趕著去「幫助別人,指點別人,教育別人 」。


2、對別人的傾訴,謹慎提建議,重點貢獻自己的情緒,貢獻自己的感同身受。


3、對別人真誠的請教,儘自己所能,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解答,但不要誤人子弟。

相關焦點

  •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是克制自己給別人提建議的衝動
    細心的寶媽會發現:很多的時候,出於熱心,向親戚朋友提出建議,會發現似乎是好心辦壞事。對方非但不領情,自己心裡也堵得慌。最終的結果,不但沒有改變對方,反而使雙方的關係變得僵硬。為什麼明明出發點是為他人著想,擔心對方掉坑裡,綜合自己的經驗和認識主動提意見,反而事得其反呢?
  • 不要輕易去教導別人,因為「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在生活中,當別人遇到疑惑和困難時,我們總是喜歡給別人支招和教別人怎麼做,這是包括本人在內,很多人常常都會犯的一個錯誤。不要輕易去教導別人,因為「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這是古代聖賢孟子對我們的教導!也許是出於善良和熱心,想幫別人減輕煩惱,想讓別人少走彎路,不想看別人犯錯;也許是為了滿足虛榮心和成就感,覺得自己是過來人,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豐富經驗,撒一把自己「吃過的鹽」。
  • 建議你不要再亂給別人提建議了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總愛給別人提點建議。Ta真的是在提建議嗎?有可能,但也有一種可能,對方僅僅是想證明他考慮得比你多、他擁有的信息量比你多、他比你更成熟,甚至想在某些程度上控制你的方向。很多人喜歡提這種「否定式建議」。
  • 不要把「溝通」當成「辯論」
    當然,大多數人討厭的不是你給他提建議,而是在提建議的時候,好為人師,有意無意地顯露出優越感。所以我們在生活中給人提建議,千萬不要給人好為人師的感覺,那該怎麼提建議?需要注意哪些呢?你以為別人問你,你才回答,就能避免「秀優越」的帽子了嗎?未必!你還要用別人能接受的,得體的方式講給他聽才行。做人要圓潤,但如果在溝通一件重要的事情的時候,說得總是過於模稜兩可,會加大溝通成本,甚至耽誤正事。比較好的方法是直接提建議,不要怕得罪對方。在工作中,擁有「職業精神的人」才會自始至終得到大家的尊重。
  • 好為人師的人,請先把自己管好
    孟子有句話講得極好:「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每個人都有傲慢好勝的心理,都想比別人好,都想教訓別人,都想指導別人,這是人性的通病。這種心理,在佛學上是屬於貪、嗔、痴、慢、疑中的「慢」的作用————南懷瑾有的單位領導,只喜歡一件事,那就是——開會。
  •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孟子曾有言:「人之忌,在好為人師。」好為人師的人,往往喜歡站在某一個制高點上,自以為俯視眾生,揮斥方遒。特別是年輕時,總有錯覺風雲在手,捨我其誰的氣勢。後來才知道,這是井底之蛙式的愚蠢。好為人師,實則是人的一種本能,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過。或正在經歷,或曾被經歷過。
  • 老師結婚,家長開啟跪舔模式,提建議惹人怒,巴結別人不要帶上我
    前言:老師結婚,家長開啟「跪舔」模式,群內提建議惹人怒,「巴結別人不要帶上我」在競爭激烈的今天,為人父母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為了所謂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而一心撲在自己的工作上,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忙碌的工作勢必會對孩子無暇顧及,於是更多的家長把教育孩子的任務寄托在了老師身上
  • 從好為人師到珍惜關係
    1,好為人師以前我總是不明白。為什麼當我要學到了一些好的東西,想要告知我的老婆和孩子的時候,他們總是帶著那種很抗拒的態度?我一直很納悶,我難道不是要把好的東西告訴他們嗎?可是他們卻認為說我這是在炫耀,而且是屬於一個書呆子的炫耀。現在我終於明白了,那是因為我對待他們的那種態度有問題,我確實是有炫耀的成分在裡面,而不是純粹的表達我對他們的關心。
  • 學會滿足別人好為人師的心理,你的人際關係就會越來越好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想比別人強,誰也不願意服別人,結果表現得過於張狂和高調,無形中得罪了別人,給自己樹了敵人。而真正聰明的人往往不會處處顯示自己的能耐,不會處處爭強好勝,相反,他們懂得謙虛示弱,懂得向他人請教,滿足他人好為人師的心理。姜先生畢業於國內名牌大學,任職於一家外貿公司。他剛進公司時,因為各方面的條件非常好,工作經驗豐富,讓上司感覺是個「威脅」,因此上司對他懷有戒心。
  • 用這種方法給別人提建議,對方才會聽
    01我們大多數人,都被身邊的人遇到問題請求過幫助,但有時你會發現,當你給他提了建議,後來卻發現他並沒有照你的建議做(儘管你以為你的建議是非常有用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喜歡被別人否定,也不喜歡被批評。當我們在向他人提出建議的時候,在對方聽來這就是批評和否定自己。哪怕你再客氣,對方聽來都是批評和否定。我在生活中遇到了一個很難的問題,我費了老大勁都解決不了,結果你隨口說了一個建議似乎就可以把這個問題解決,我就說:「哇哦!好有效!」那我多沒面子。
  • 為什麼苦口婆心給別人建議總是沒用?簡單有效的GROW模型分享給你
    最明顯也是最主要的症狀就是,跟誰聊天,聊著聊著就開始給別人分析問題,自顧自地給別人自我感覺良好的建議。特別是當別人主動詢問和認真聽,內心的按鈕好像被打開,滔滔不絕,水都顧不得喝一口。如果別人有需求還好,但是如果出於禮貌,隨聲附和著,後果可想而知。
  • 當表達成為一種欲望,最傷人心的說話方式,是把禁忌當作建議
    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免不了給人提建議或被建議,但給人提建議時卻有很多禁忌。儘管我們都懂兼聽則明、忠言逆耳的道理,而在現實中,人性的底層需求,決定著人們對建議的接納欲望是很低的。從主觀角度來說,人是不喜歡被人隨心所欲建議的。縱然我們嘴上都含蓄、謙遜的說著:我只是拋磚引玉,一己之見,歡迎大家多多建議,直言不諱。
  • 「狠人」思維:不要顯得比別人優越
    出人頭地,是多數人的奮鬥目標,無非是想獲得強於別人的優越感。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不如對方高明,也見不得別人比自己混得出色,這是每個人最起碼的虛榮心。蘇格拉底告訴自己的門徒一個圓滑處世的方法:「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人人都有虛榮心。
  • 好為人師、嫉妒成癮、自命不凡。這就是人性的三大弱點
    人性的三大弱點是什麼好為人師、嫉妒成癮、自命不凡。這就是人性的三大弱點,也是絕大多數人都無法難逾越的三道坎。1、好為人師:好為人師,往往意在求榮。他們不懂裝懂、反覆地說教,習慣於將自己的看法觀點強加於人。其實大部分人侃侃而談,只不過滿足了自己口舌的快感而已。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是井底之蛙,我們所看到、所經歷的,只不過是我們頭頂上那一點天空。
  • 為什麼在與人交往中你總是吃虧的一方?
    兄弟們,成年人的世界是越成熟,越孤單,有些東西自己知道就行了,所以還是慢慢的戴上面具吧,有時候虛偽恰恰是最好的保護,畢竟職場上功名利祿才是最主要的東西二、喜歡說別人不行,好為人師在職場上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他們的能力水平各不相同,但是有一點是一樣的
  • 你不知道的事:總喜歡對別人指指點點可能是內心不自信的表現
    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一類人:他們總是喜歡對人指指點點,且好為人師,樂此不疲。所以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越界。而肆意的評價和指教別人或者在沒有別人明確的求助意願下,仍然自顧的表達自己的意願或建議,這便是沒有邊界感的體現。
  • 不要總是打斷別人講話
    我也在反思,為什麼自己老是喜歡打斷別人說話哪?其實,每次當自己打斷別人說話時,很少有人當場生氣或不高興,我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好,長此以往,就更縱容了自己,慢慢地就養成了不經意就打斷別人的壞習慣。我也查閱了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總愛打斷別人的話,喜歡表現自我,其實,就是一種愛表現心理。
  • 于謙:這一生最大的事,你不要去管別人
    有一次看到于謙在一次採訪中說道:這一生最大的事兒,你不要去管別人,管好自己就行了。好為人師,總喜歡給別人出謀劃策,指點迷津。但是結果卻總是不盡人意,往往落了個「好管閒事」的名頭。甚至幫了倒忙還惹人嫌棄。
  • 不要試圖改變任何人,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大概好為人師是人的本性,也是一個人追求優越感、存在感和操控感的一種表現形式。比如,XX在我的指導下,獲得了多麼多麼大的進步和成長,沒有我,就沒有XX的今天。以前,和朋友們聊天時,我總是建議別人要多讀讀書,多運動運動,然後用一大通廢話講述自己通過讀書和運動獲得了哪些成長等等,我的出發點當然是希望別人也能夠向正能量的方向去改變,但是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可能不一樣,可能就是,哎呦,劉勳又開始裝X了。雖說自己的苦口婆心的去勸說別人,去建議,出於好意。但別人真的能領情嗎?不,別人可能認為你在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