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免不了給人提建議或被建議,但給人提建議時卻有很多禁忌。儘管我們都懂兼聽則明、忠言逆耳的道理,而在現實中,人性的底層需求,決定著人們對建議的接納欲望是很低的。
從主觀角度來說,人是不喜歡被人隨心所欲建議的。縱然我們嘴上都含蓄、謙遜的說著:我只是拋磚引玉,一己之見,歡迎大家多多建議,直言不諱。但當有人進行建議時,卻不知不覺的表述成質疑、挑剔,你會下意識的產生強烈的反駁欲望,但你又礙於被人揶揄「不善納諫」的名聲,表面一笑而過,無介於懷,但實則卻會耿耿於心。這不是人類的虛偽,而是人性的本能。
人性的弱點就是,我們很難接受被人指點和私見,對於別人的表述,我們會本能地反感和排斥。所以,我們在給別人提建議時,要慎重別人的禁忌,避免引人生厭。
今天,在辦公室和幾個同事閒聊時,一個同事眉飛色舞的向我們炫耀自己要當爸爸了,當他饒有興致的暢想著自己的教育規劃時,有一個同事卻以略帶調侃和勸誡的語氣說,今年生孩子是不是太冒失了,專家們都說了,今年生孩子會面臨很大的壓力挑戰,很多懷孕的人都做流產了……
這時候,那位準爸爸頓時面色深沉,但基於良好的修養,並沒有失態。本來是一件值得欣喜探討的話題,卻被一個不通人情、情商堪憂的人凝重了氣氛,令人厭煩。
生不生孩子,是別人的個人選擇,某些專家說的話不一定是對的。即使是事實,也是別人深思熟慮的選擇。作為看客,只需適可而止的流露自己的想法即可,過度表達自己變了味的建議就是一種「失禮」。因為,有些話語是別人的禁忌,即使是親人也會惹人不爽。既不交淺言深也不諱莫如深,才是顯示高情商的交際立場。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很多時候,在沒有完整、客觀的知曉事情的緣由時,切不可貿然進諫。有些人明明是自己情商低,卻說自己心直口快,這是社交中的避諱,在職場中更是禁忌。
《任正非正傳》中,描述過這樣一件事:一個畢業生進入華為一個月,就洋洋灑灑寫了上萬字,向任正非進言。在建議中,他詳細列舉了公司在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解決方案。任正非看了這封信以後,非但沒有採納他的建議,還做出批註: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去醫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
有些人覺得任正非心胸狹隘、極端,不能察納雅言,但細想起來,任正非的反應並非出於偏激情緒。作為一個職場新人,首要職責是認同企業文化,低調好學,完善分內之事,而不是憑著自我感覺良好的錯覺盲目質疑、建議,挑戰權威。
一個新員工對企業的歷史、文化、現狀和發展沒有任何的深刻理解,僅憑感性認識和書本理論,提出來的建議也只是一紙空文。
阿里巴巴的馬雲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他說:創始人幾乎一天24小時都在思考戰略的問題。一個新員工既沒有創始人的高度和視野,也不了解企業現有的環境和能調配的資源,就覺得自己眼光獨到,雄才大略,一上來就指點江山,對企業的發展評頭論足,這種沒有自知之明的人開除了也不會太冤。
作為員工,一定要認清自己的位置,踏實本分,刻苦求進,當自身的能力和視野達到一定高度和層次時,自然有參與戰略討論的機會,超越層級的禁忌是要付出成本的。評論者總是比行動者高明,但是評論者大多數是武斷而又冒失的,希望我們不要當高談闊論的評論家,不自拔高度,做到力所能及。
坐而論道、紙上談兵是非常容易的,但親身實踐、勤而行之卻是任重道遠的。事實上,很多事情都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和唯一的選擇,只是每個人所處的位置、角度和出發點不同,才會「橫看成嶺側成峰」。
面對很多極具開放性的話題時,沒必要發揮個人的建議欲望,更沒必要試圖說服其他人認同你的意志。就如同我喜歡科比,你喜歡詹姆斯,咱們各有所愛。你沒必要喋喋不休的給我羅列詹姆斯的能力和榮譽,然後瘋狂建議我轉粉詹姆斯。其實,這是很危險的思想上的閉塞,因為你並不知道我是否暴戾之人……
不要把喜好爭辯,不近情理,不合時宜的言論,說成是就事論事;不要把故步自封的思考,剛愎自用的態度和不通文化修養,說成是為人誠懇樸;也不要把以自我為中心,不懂換位自考,居高臨下的評議,說成是性情耿直。
欲知己過,要納讜言。真正的「讜」言是基於尊重、客觀、專業性和適度表達為前提的,並不是毫無原則的任憑感覺和熱情信馬由韁。
當表達成為一種欲望時,希望人與人之間的建議能夠永遠恪守人性的需求,尊重、理性、謙遜、溫暖,如此才能真正使人兼聽則明、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