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你之所以覺得過不去了,只是因為格局太小了。」深以為然。
20年前,白巖松在中山大學發表演講,他說到:「前不久,有位學生跟他說,自己正在遭遇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簡直不想活了。」
具體是什麼事呢?不過就是沒有考上清華的研究生。白巖松反問他:「你以為這就叫挫折嗎?」
真正的挫折是跟生命相關的大起大落,譬如小平同志的三起三落;譬如陽明先生百死備嘗。至於學業、事業乃至情感歷程中所遭遇的到的一些不如意,充其量是一段經歷而已,也許會成為美好的回憶。
莊子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
其實這些看起來所謂「天大的事」和你人生長河中遭遇過的每一件小事,並沒有什麼兩樣。所以:
「你之所以覺得過不去了,只是因為格局太小了。」
那格局是什麼?要更好地理解什麼格局,最好從「心-道-德-事」四部曲說起。
心決定道,道決定德,德決定事;反過來,事的根源是德,德的根本是道,道的源泉是心。故,這是一個「心-道-德-事」四部曲。
心是道的源泉,道是德的根本,德是事的根源,厚德才能載物,德的厚薄決定了事的高低、優劣、大小、多少,所有的事匯集起來就是人生。
實不相瞞,最開始我讀這寫文字的時候,覺得有點繞,但當我反覆至心閱讀直至融會貫通,再通過文字去深刻領悟並踐行,從「記得」到「曉得」再到「明心」,對以上的話語有了深入地明白和體徵。
道是人的格局與境界。境界決定事的高低優劣,格局決定事的大小多少。
心是身之主宰。心決定道,有怎樣的心,就有怎樣的道。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小了,事就大了。所以:
心態決定格局,格局決定人生!
反過來說,若想擁有幸福圓滿的人生,就要提升格局與境界;若想提升格局與境界,就要建設心靈品質。
總而言之,心是一切事事物物源泉之源泉。當事業遇到瓶頸時,在事上用功,成效有限;在德上用功,成效尚可;在道上用功,成效明顯;在心上用功,以更高層面心為心,可成就更高成面德成功。故,心上用功,成效卓著。
那如何心上用功呢?就是明心和淨心。明心是去除心中的不明,淨心是去除心中的貪慾。
人生沒有捷徑,但可以借鑑他人成功的經驗。特別是悠久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中華文化的核心密碼是心。中華文化是解決人生重大問題的文化。中華兒女在這次突入起來的世紀疫情面前的出色表現,就是中華文化偉大力量的集體體現。但由於1840年以來,中華兒女受盡百年屈辱,任人宰割與欺凌。雖然中國人民在1949年站起來、改革開放富起來,但真正的強起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任重而道遠。因為我們很多地方實現了世界第一,但全民文化自信還不足。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圍城》裡關於婚姻的一句名言:「在裡面的想出來,在外面的想進去。」
而對於學習致良知,進去的人如飲甘露,再也不願出來;外面的人是渴望成功,但又拒絕改變,所以還在外面徘徊。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想說的是:「授人以漁,不如成就他人建立心靈品質」。
人生底色,與生俱來,千差萬別。人生真相,一切民眾,生而平等。
學習中華文化,建設心靈品質,提升格局境界,成就圓滿人生。
這個世界並不完美,但我們可以勇敢地去追求圓滿,因為每一個人心中擁有無盡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