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居民溝通指數」報告中總結了中國人的社交趨向,其中「飯局社交」仍是中國人最為普及的社交方式。在調查中,選擇「聚餐」這種社交方式的人達到46%,而排在第二位的體育活動僅佔13%。
從上邊的統計中不難看出,「吃飯喝酒」在社交活動中的重要性。作為社交方式的中國式飯局,向來在社交中佔據著重要位置。一圈人有機會坐在一個飯桌上,要辦的事放在一邊,先吃,這樣就沒有勢利感,一種自己人的感覺讓彼此頓時比平時親近三分,事不成就喝酒,也不傷面子。
在觥籌交錯、推杯換盞中,許多在其他場合裡無法搞定的事情,在酒酣耳熱之際就會輕輕鬆鬆地搞定。桌面上,人人紅光滿面,卻各懷心事,於是飯局有了中國特色,飯桌上的智慧和心理博弈也就更加魅力十足。
心理學實驗表明,人們會把愉快的感覺和正面態度附著在任何與好的食物緊密相關的事物上。飯桌容易拉進彼此的距離,因此人們容易喜歡飯桌上見到的人、飯桌上聽到的點子。當談論的是生活化的話題時,更容易拉近彼此的關係。
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需要融洽的人際關係的認同,所謂人脈、圈子、社會關係、資源、友誼、生意和交易,最後統統繞不開飯局。其實說是吃飯,但真正懂得社交的人不會真正把飯局當做吃飯喝酒的地方,因為,每一場飯局下來,個人都得為自己的社交關係信用卡添上一筆不等值的透支金額,這種儲蓄看不見摸不著,但作用卻極大。
有時候,在酒桌上大家表面上一團和氣,其實卻是暗流湧動、各懷鬼胎,與其說是在吃喝,還不如說是在鬥智鬥勇,是各色人之間的心理博弈。兵法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那麼要想在酒桌上掌握主動,就要看穿每個人的心思,特別是在別人好意敬你酒的時候,你更應該能洞悉出他們的意圖。
別人敬你酒,這種事情很難推託,畢竟人家是一片好意,是對你的尊重,但是你也不能太實在,否則可能就會中了一些埋伏。那麼在這些好意與尊重當中都會有一些什麼樣的意圖呢?這裡可以歸納一下:
利益至上型:出發點是為了和被勸酒人拉近距離,達到自己的某些目的。比如有些人經常給領導敬酒就屬於這個類型,或者有些人是想開展自己的業務,所以要和別人拉攏關係,這些也是典型的利益至上型。
活躍氣氛型:一種人是想讓別人快樂,另一種是想讓自己不悶。前一種人屬於付出的好同志,為了東家或別人犧牲自己,有時故意吸引火力,以一頂十,寧願自己喝高了,也不願氣氛冷清了。後一種人想反正閒著也是閒著,怎麼也不能讓自己困在一個沒意思的環境中,要麼自己沒喝夠,要麼純屬自娛自樂。
幸災樂禍型:這種人總有這麼一種心態,他總想把一個人灌醉了。你要是能喝他不一定找你,你要是不能喝他就不會放過你了。要麼他選定一個人,不斷鼓動著大家參與,要麼看到別人在搞,他也上來湊熱鬧,總之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喝醉的基礎上。
禮貌配合型:這種人的心理建立在一種身份的認同上,自己不一定想勸酒,看到大家都勸了,自己不勸就不合時宜了。他可能覺得大家都敬你酒了,自己不敬也不太好,所以就算自己再不能喝也要來,不想讓自己顯得太過於另類了。
內心尊敬型:出於對對方的尊重或者感激而採取的行動。如小輩對長輩、客人對主人、學生對老師等。這種類型有個重要的標誌,就是勸酒的人會充分考慮被勸酒人的酒量,自己全部喝而不會逼著對方喝完。當然由於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有些地方文化是讓客人喝醉以示主人好客,這個要排除在外。
你要分清這些人都是什麼意圖,有一些酒是一定要喝的,比如別人非常尊重、感激你的那種,即使你不能全喝,也要表示一下;有一些就要酌情處理了,比如那種幸災樂禍型,對付這種人你要是太實在,那你就傻了,他可能巴不得你出醜呢!
而有些飯局能避就要避開,去了也會感覺沒什麼意思,就像下邊這位老兄老李一樣,和一群假惺惺的朋友吃了一頓飯,結果大家各懷鬼胎,那就真的沒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