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曾經的得到app是高富帥,出場自帶光芒和BGM,很多人都迷戀,即使討厭它嫉妒它的人也不能無視它;現在的得到是暖男,溫暖了很多得到系老師;將來的得到,希望它不要變成吊絲備胎老實人。
有一個笑話是這樣的:
男人找對象第一大忌諱就是不要使勁對女人好,而是要儘量對自己好。因為你對自己好了,自己的品味、生活質量提升了,彰顯了自己的能力,就會吸引女人;而如果使勁對女人好,自己過得摳摳縮縮,女人自己品味和生活質量提升了就會覺得你配不上她,你給不了她想要的生活,等於是親手把對方變得看不起自己。
這種一味對對象好的人,我們一般稱為暖男;如果稍微缺乏點情調還願意背鍋,我們就叫他老實人。
羅振宇的得到app,現在就有「老實化」的傾向。為什麼呢?
早在得到app出來沒多久,羅振宇就說他做的是「知識服務」。
微博「2019中國新經濟領航人物評選」中,他再次強調自己做的是知識服務。
2019年底他上奇葩說,陳凌嶽在闡述自己論點的時候提到了羅振宇老師做「知識付費」的工作,還沒等他把話說完,羅振宇當時馬上說了一句「你才做知識付費!你們全家都是在做知識付費!」
可見,為了強調這個概念、明確定位,他非常拼。
他確實有資格說這個話,他做的事情相比一般的「賣課」差別還是很明顯的:
作為得到超級用戶,個人感覺知識服務這個概念很有創意,落實得也很好。
拋開感受,2018年就估值70億、多個幾十萬銷量的課程、目前4000多萬的用戶量,不論是服務還是付費,在「知識市場」他說第二也很難有人說第一。
但是這個第一現在顯得疲軟、乏力,得到真的出問題了。什麼問題?
得到的第一服務對象,不是用戶。
用戶花了錢卻不是第一服務對象,這你敢信?
我猜羅振宇和得到團隊看到這個論斷第一反應肯定不同意——
……
這還不是把用戶作為第一(甚至唯一)服務對象嗎?
不是。
那第一服務對象是什麼呢?是得到系「老師」。
一個有趣的現象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
其他類型的平臺邀請「知識生產者」入駐一般有一個基本要求,那就是此人自帶流量。也就是不管你再牛,再有能力和水平,但是如果你無人所知平臺也不太願意邀請。
或者即使勉強邀請也只是試試,看你引流能力如何,如果不行,還是哪涼快哪呆著去。
原因很簡單——網際網路時代知識到處都是並不值錢,怎麼讓人關注知識、產生流量並變成錢才值錢。
而得到呢?
除了少數已經比較有傳媒能力的人,比如吳伯凡、武志紅、嚴伯鈞、萬維鋼,其他不少得到系老師要不是羅振宇提供了這個平臺誰認識他們啊?
這裡有個關鍵詞,對的,傳播能力。
羅振宇是做傳媒出身,他對做具體課程可能沒那麼擅長,但是他對傳播是很清楚的。
我曾經專門撰文闡述過:要做成一件事有三個基本維度:實力、信用和傳播渠道。
()
就算這些得到系老師有實力,也有信用背書(各種職位、經歷、資格證、職稱、寫的書等等),如果沒有羅振宇來幫他們傳播,他們也很難做成現在的水平。
要是他們有羅振宇的傳播能力,他們自己早就做成了,輪不到羅振宇邀請他們,比如吳曉波。
吳曉波水平很高嗎?我看未必有得到系裡面的某些老師那麼高,但是怎麼沒加入得到前,這些老師聽都沒聽過?
他們欠缺傳播能力,這是他們「事業木桶」的短板。羅振宇和得到為他們補上了這一塊短板。
你以為光是補上短板就結束了?羅振宇還沒下鍾呢!
他建立了團隊,反覆和得到系老師進行課程打磨。在這個過程中這些「老師」逐漸領悟了怎麼製作網絡課程,怎麼讓普通受眾覺得有趣且容易理解,如何設置各種包袱、暗扣、鉤子來吸引受眾,增加傳播效率……
打磨課程的時候得到系老師固然很痛苦,但是他們收穫了如何讓自己的知識、經驗變得賣得出去的技能,這個服務非要比喻的話大概就像……
按摩的時候技師手重一點雖然讓你齜牙咧嘴地疼,但是按過之後是真舒坦。
羅振宇就是這個大力出奇蹟的技師。在他手下,誕生了很多賣課幾十萬的奇蹟老師,沒有得到你讓他們賣賣試試?就算他們已經取得如此成績,讓他們獨立賣一次試試?
本來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大家貢獻自己所長之處,取長補短互相合作當然很好,而且是必然趨勢。
但是問題在於:
在我提出的做成事的三個基本維度中,傳播屬於最不穩定的一個維度,它特別容易被抄襲、被模仿、被學習、被替代。
自從在得到出了名之後,你看看有多少得到系老師開始建立自己的「自留地」?有的甚至直接從得到裡挖取用戶流量,落實到自己的交易體系中……
所以有時我還是挺佩服羅振宇的胸懷的。
得到有點什麼事,網民罵的都是他;金主爸爸和流量基本也是他去找,結果辛苦聚集的流量還被分了出去……
我不知道得到系老師和得到合作的方式、協議是什麼,不過目前看,得到系老師在被得到賦能、擴大影響力之後,他們自己是主要利益享受者。
你看:用戶付錢,買到產品或服務,這就結束了;
而得到系老師收穫到如此高效的傳播渠道、製作課程的技能、專業的運營,還有大把的錢拿……還有成名之後信用的進一步加強,以及在信用加強導致他人認知下的「實力」提升,這也太賺了吧?
我把得到系老師這一系列賺到的稱為:
得到紅利。
得到現在課程越做越多,相應得到系老師也越來越多,享受得到紅利的人自然就越來越多。
但是紅利畢竟有限,享受的人多了,得到本身怎麼辦?用戶怎麼辦?
這就形成了一個「得到—得到系老師—用戶」之間的不可能三角:
這是一個常見模型。三者之間的利益如何平衡、取捨,不光是得到,也是很多企業家、創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得到近期業績如何我不知道,不過從推出新課的購買量、日活用戶上看確實不如以前,這與上述三方面關係處理有沒有關呢?
微博也好,頭條系也好,都是看透這個問題,利用算法來保證絕對控制權,避免大V們「挾用戶以令平臺」;
而得到並沒有這種機制,而且還鼓勵用戶貼近大V。
這個紅利應該分配給用戶,還是得到本身自己拿,我不知道羅振宇想過沒有,但是抖音想到了,最近抖音說要讓創作者掙800億,創作者們大多是普通人。
前年羅振宇曾向大家請教自己的「三級火箭」怎麼升空,亞馬遜的飛輪理論怎麼應用到得到身上,不知道現在怎麼飛著飛著就「跑冒滴漏」了?
當然有的得到系老師更過分,在課程中夾帶私貨,強行、過多加入個人價值觀,樹立個人品牌或形象,或者為了自己賺錢很多關鍵內容有所保留,等自己成名之後再拿出來賣,這就偏離了羅振宇提出的「服務」宗旨,相當於吃著羅振宇的飯,砸著羅振宇的鍋。
現在的得到就像個孵化器一樣,各種名不見經傳、都不怎麼認識、水平也就那樣的人進去鍍一層金,經過羅振宇和得到團隊的包裝,立刻化身為網紅大V、意見領袖。
所以我覺得得到還做什麼產品啊,直接孵化大V不就好了[大笑]但是大V們能聽羅胖子的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