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道理。以前我們總是聽說和尚挑水喝的故事,可你又是否聽說過和尚分粥的故事呢?七個和尚想將粥分配均勻,過程異常艱難,而結果卻給了我們意外的收穫。
從前,有一座寺廟,住著7個和尚,每天他們都要分一桶粥。然而每天粥的分配都是不夠的,分得不夠的人自然會叫出來,表達不滿。於是7個人商量如何分粥。
剛開始,他們選擇用抓鬮的方式來決定誰分粥,每天輪一個人。然而這樣每周下來,他們只有一天是吃的飽的,就是自己當責分粥的那一天,給自己分得異常多。
於是他們決定推選出一個公認為最公正的人出來分粥,可沒想到的是人確實選出來了,可大家在討好,賄賂這個人身上的時間比分粥還多。最後連粥也分不下去了。
緊接著他們決定成立3人分粥,4人監督的團隊進行分粥。然而監督與被監督之間往往存在著對立關係,於是爭吵矛盾不斷,粥沒成功分勻,關係倒是鬧得僵化了。
最後其中一個和尚建議:輪流分粥,但是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選完了之後拿最後一碗。每個分粥的人,為了不讓自己最後沒粥吃,都會很謹慎,儘量分配均勻。倘若不均勻,最後自己沒粥喝就得自己認。沒想到這個辦法倒是適用,從此7個和尚快樂分粥,相處融洽。
回顧一下這個和尚分粥的故事,不變是自始至終都是這7個和尚,而變化的是分粥的方法,分法不同,導致的結果也會迥然不同。
於是有人說,一個單位如果有不好的風氣發生,首先應該審視的是管理制度,流程機制是不是出了問題,而不是員工本身。
也有人說,一個孩子成績一直提不高,首先應該排查學習習慣和方法是否科學合理,而不是學生的智力問題。
不同的人,理解不盡相同。但是共通之處便是:很多時候,方法很重要,方法有往往決定著結果的走向。
畢,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