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關係為什麼會成為一個永遠也說不完的話題,是因為婆媳相處太不容易,自古至今能融洽和諧的少之又少!於是有人說了:解決婆媳的最好辦法就是,婆婆把媳婦當成親生女兒,媳婦把婆婆當成自己的親媽。
可能嗎?婆媳之間的非親生養關係是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母女之間有皮有瓤,破了皮壞不了瓤;婆媳之間有皮無瓤,皮一旦破了,關係也就基本完了。
那麼,婆媳之間到底該怎樣相處?君不見,翁婿之間為何就沒有婆媳之間這麼多是非?對比之下,原來問題出在這裡:保持好距離,把持好分寸,也許正是婆媳相處的最好方式!
兒子要結婚,兒媳娶進門,做父母的總是要力盡所能為他們買房,就是為了幫助他們建立起一個家庭。房子是什麼?是家的載體,是家的保護層,是家的象徵。這標誌著兒女們已經長大成人、成家立業、獨立門戶了。
在空間上,這個家和原來的父母之家不僅是脫離的,而且是存在距離的。這個距離好不好?很好,非常好!正因為這個距離的存在,才說明了兒女的成熟和父母義務的圓滿完成,就像小鷹必須從老巢裡終於飛出去一樣。
同時,這個新家的誕生也表明了兒女們在人格、思想、經濟、生活、權利等各方面的獨立和尊嚴。
所以,既不能和兒子兒媳住在一套房子裡、一個院子裡,也不要把房子買得太近。有人說是一碗湯的距離,其實還是蠻有道理的。
所以,婆媳之間只要有了家的距離,只要給對方以足夠的尊重、自由和權利,矛和盾的對立又能到哪裡去呢?
婆媳之間的交往時空主要是在家務活動中,婆媳之間的矛盾衝突也便是在家務活動產生的,言差語錯、意見不合、行為不當、取捨失準等,都是起因。
家務事說大不大,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家務事說小不小,搞不好就親人反目、家庭分裂。因此,婆媳間的交往絕不是母女間的交往模式,那樣想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罷了。這就要求彼此間要絕對把握好分寸,界限分明而不糾紛,才能在和平友好相處中維持輩分禮節,否則就是「地保的爹——啥也不是」。
很多婆媳關係十分之差,就是因為分寸把持不好。有人為此總結出:「媳婦總覺得婆婆什麼都管,婆婆總認為媳婦什麼都不弄」,可謂說到了根子上。
實際上,婆媳之間並不存在必須的義務關係,不要因為這層關係而把親情變相為一個個並不存在的義務。實際上,剩下的就只有兩點:要幫忙的,不該問的。
先說要幫忙的。比如婆婆給媳婦帶帶孩子,做做飯,拾掇拾掇家務,接孩子上下學等,這些都是要幫的忙。但是要注意:幫忙就是幫忙,絕不可反客為主,哼不能大包大攬,而且幫忙也要適當,過則有錯,無事生非!所以,差不多時要懂得全身而退!有些婆婆錢花沒了,力出盡了,身累垮了,關係也僵了,還不知進退,倒頭來又埋怨媳婦不孝順沒良心,不體諒不感恩,怪誰呢?還不是怨自己沒擺正位置。
再說不該問的。為什麼有些婆婆出了力還補討好?除了媳婦的原因,恐怕與婆婆管的多、管的寬、管過頭、不知深淺、不問輕重有關係吧?比如兒媳婦怎麼教育孩子,怎樣花錢消費,是否工作輕快,大方還是吝嗇,給娘家買什麼送何物……都是她自己的事,與婆婆何幹?所以婆婆切莫過問!
總之,婆媳相處猶如路上開車,可以給對方幫幫忙帶點貨都可以,但必須行駛在自己的道內,不壓線更不越界,哪還有撞車的機會與可能?靜下來,想想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