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愛笑的蠟筆
來源/懷左同學
前幾天,閨蜜「被分手」了。隔著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她的憤慨與委屈。
「憑什麼?就因為我第一次去他家沒洗碗?」
我聽了一臉懵,即將談婚論嫁的他們,竟會遇上這樣的么蛾子。
「吃完晚飯,男票給我使了個眼色,還朝桌上的剩菜殘羹努了努嘴。我就當作沒看見,心想,畢竟我是客人,哪有讓客人洗碗的道理。」
「你男票和他家人的反應呢?」我急忙問。
「男票有點不高興,但叔叔阿姨還挺好的,叔叔洗了水果陪我聊天,阿姨去廚房忙活了,還問我吃不吃得慣。」
「沒想到回家之後,他就要和我分手,說他娶的是一起過日子的人,不是用來供著的姑奶奶。但憑什麼,我要去討好他的父母?
我實在是想不通,更氣不過,幾年的感情,就這樣沒了?分了就分了,就當我這幾年的青春餵了狗。你看不上我,我還不稀罕你呢!」
01
閨蜜是一個真誠率真、沒有一絲矯情的人,又或者說,是個有些笨拙的人。
她不會說漂亮話,但對人卻是掏心掏肺的好。這樣的性格,她男朋友不可能不知。
之所以要分手,大概率與他父母的施壓有關。
不得不說,薑還是老的辣。他們表面上看起來雲淡風輕,實則在看不見的角落裡暗流洶湧。
洗不洗碗,就是他們設下的一個測試題。因為閨蜜的答案不及格,只能淘汰出局。
真正令我寒心的是她男朋友,他是否有站出來為閨蜜說話呢?
又或者,他做了很多辯解,卻依舊無能為力。即使是深愛了幾年的女朋友,也不得不被父母勒令分開。若是卑微至此,我只覺悲涼和心酸。
或許他一開始就知道這是父母對女朋友的考驗,即使他作了弊、洩了題,但我閨蜜活生生地成了「豬隊友」。
婚姻,從來都不是兩個人的兒女私情。
拿我們熟悉的「彩禮」來說,看似在給新娘標定價碼,讓婚姻有點像買賣。事實上,是通過經濟上的往來,將兩個人的感情擴大至各自的親屬圈。
南非土人中的Lobola風俗便是如此。一個男子在娶妻前,他的父親要送女家一群牛,這群牛就稱作Lobola。這群牛裡既有男方自家的,也有他親屬送來的。女方家長,則要把這些牛分給親屬們。
女方若要離婚,則需把以前所收到的牛一條不錯地退回去,不但數量上要相等,而且得是男方之前送來的牛。
Lobola與其說是新娘的價錢,不如說是維持婚姻關係的一筆押款。畢竟,這些牛不能當作商品在市場出售。
讓這段婚姻儘可能地牽連更多的人,就是希望藉助外界的力量,更好地維護婚姻的穩定。
這種力量本應起正向作用,現實卻常常事與願違,婚姻的助推器反成了某種阻礙。就像為了保護園中的花草,特意請了木匠來幫忙築籬笆,結果,他反而不小心把花踩死了。
從羅密歐與朱麗葉,到焦仲卿與劉蘭芝,甚至是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與織女,古今中外,太多愛情悲劇皆源於無法得到父母的祝福。
蔣方舟說,「真正能夠欣賞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不是你故作謙卑和故作討喜的樣子。」
越是謙卑,只會讓不看好你的人,越歡脫地蹂躪你的自尊。
婆媳矛盾之所以成為中國特色的老大難問題,就是因為親子關係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
傻乎乎的閨蜜看似在這段感情中處於弱勢,感情被強制地按下了暫停鍵,但至少,她能硬氣地放手,我反而覺得慶幸。
因為真正嫁了過去,今天或許是因為洗碗,明天可能會因為帶娃,她只能在家庭的夾縫中艱難掙扎。
02
洗不洗碗,似乎已經成了繼「女朋友和媽媽同時掉水裡,該救誰」後的另一兩難命題,女生既想得到男朋友家人的認同,又擔心這種姿態會讓自己處於弱勢。
我想起了小時候聽到的一個故事。
村子裡有一對兄弟,老大是個熱心腸,鄰居們需要幫忙時,永遠有求必應。老二恰恰相反,好吃懶做,誰找他幫忙都不應。
有一次村裡打井,老大有事不能來,讓老二去幫忙。
當晚,老大不經意間聽到了鄰居們的閒聊:「老二人真的挺好,幹活也勤快,老大關鍵時刻掉鏈子,還是老二靠譜。」
老大簡直成了冤大頭,他只不過一次沒去,到頭來反被責備。倒是常常偷懶的老二,受到了人們的誇讚。
若是一開始給了別人過高的期待,一旦做得稍微不如人意,就會招致埋怨。
第一次見男友家人就立下了賢惠的美名,之後反會被這個虛名捆綁,甚至壓得喘不過氣來。
但她若是啥都不做,心裡似乎又過意不去。
老人們做一桌子菜已是辛苦,晚輩怎能坐享其成,吃完嘴一抹,看著人家忙活?更何況有極大可能會成為兒媳,給人家留下好吃懶做的印象也不太好。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洗還是不洗呢?真是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
有人說,現代人真麻煩,洗個碗都這樣鬥智鬥勇,將來的日子會過成啥樣!
還有人說,最好的辦法是去外面吃,或者早早在家備下洗碗機,省卻各種糾結。
這些回答看似機智,實則是逃避問題。
「觀人於揖讓,不若觀人於遊戲」,洗碗時的兩難,看著是問題,亦是識人觀人的好機會。
女生之所以會糾結,是因為從一開始就將自己放在了被考驗的被動位置上。
她們絕對想不到,洗碗並不是單向測試,而是雙向選擇。
要不要洗碗,體現了女生的教養,也反映了男方的家風。
在中國文化中,第一次去男友家,你首先是客人,然後才是晚輩。有了這條準則,才能透過現象看實質。
洗不洗碗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對方的反饋。
如果未來的婆婆阻止你去洗碗,說明她有基本的待客之禮。這一舉動,還能反映男方家庭對你的重視程度,以及對你是否有足夠的尊重。順道,你還能藉機考察考察男朋友。
洗不洗碗,其實有套路可循,最好的方式是「點到為止」:「阿姨,你和叔叔做飯辛苦啦,我來幫忙吧」,未來的婆婆立馬搶過你手中的碗「不用,你快去坐著吧。」
如果你想更入戲一點,還可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上演一場我們小時候過年時大人們演得不亦樂乎的「紅包推搡大戲」。
那時的我超想把紅包拿來充實自己的小金庫,可爸媽就是不讓接,推來推去,最後還是到了我手裡。
何必呢?那時的我,覺得大人真是既奇怪又麻煩。
長大才明白,不管最終是否拿到了紅包,推來推去的過程都必不可少。
看似多此一舉,實則是基本的禮數,直接伸手就拿,反而無禮。
洗碗亦是如此,晚輩的姿態不能放太低,但主動的態度必須要有。
03
當然,如果你演戲太過真誠,未來的婆婆都被你打動了,那就只得假戲真做。
但別擔心,真正攤上事的絕不是你,而是你男朋友。他究竟是默默讓你一個人去洗,還是主動幫你一起把碗洗好?
知乎上有些網友的答案,堪稱教科書級別的應答,還順帶撒我一大把狗糧。
我老公來我家,我洗碗;我去我老公家,我老公洗碗。作為兒子和老公,要拎得清,既不能委屈媳婦兒,也不能讓老媽沒面兒。所以以後我兒子帶女票回家,兒子洗碗。
第一次去男朋友家的時候,吃完飯他讓我主動表現提出洗碗,剛開始他爸媽推辭,後來我不太記得是如何發展的,只記得我們兩個人留在廚房。碗是他洗的,他在家從來不洗碗,他告訴他爸媽碗是我刷的。哈哈,至今還能回憶起我坐著,他洗碗的場景。
媳婦是要寵的,但也不能委屈了老媽。給媳婦帶小抄,還不能被爸媽發現。
這些有膽識的男同胞們主動站了出來,自願做兩者間的緩衝板與粘合劑。
這讓我想起了綜藝《婆婆和媽媽》中的姜潮。當時姜潮媽媽和妻子麥迪娜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有些爭執,麥迪娜藉故帶孩子去洗手,順道冷靜冷靜。
姜潮見狀趕緊跟了過來,姜潮大聲說:「媽說什麼就是什麼」,故意讓媽媽聽到。鏡頭一轉,姜媽小聲嘀咕,「那也不對」。
借著房間的掩護,姜潮和妻子說起了悄悄話:「當媽媽面,你就說好的,聽媽媽的」。
麥迪娜義正言辭:「不對的東西,我不會妥協。」
姜潮沒有反駁,耐心地說「媽媽是老人家,我們尊重她一下」,麥迪娜則笑著說了句「知道」。
姜潮看到了勝利的曙光,繼續鞏固戰果:「生氣了的話,你不爽,你過來向我發脾氣,你這樣打我」,一邊說一邊把嘴打得啪啪響,還溫柔地親了她臉頰。
那一刻,麥迪娜甜甜地笑了,怒氣全無。
特別喜歡姜潮和麥迪娜的相處狀態,一個寵溺耐心,一個通情達理。更難得的是,在婚姻的小船上,他們倆才是真正的掌舵手,且能齊心協力共同面對風浪。
解決婆媳矛盾的核心秘訣,自然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這絕不意味著一味妥協,毫無原則。在關鍵問題上,絕不能含糊打哈哈。
一次,袁弘的妻子張歆藝小心翼翼地提出,想在孩子6到8個月的時候斷奶,然後她和袁弘輪流出去工作。
婆婆聽了不大高興,說「我覺得這個帶孩子,應該還是母親為主多一些吧?」
袁弘趕緊力挺老婆,「老公在外工作留老婆一個人在家,家庭會失去平衡,最後的下場基本就是離婚,孩子的成長也會因此出很多問題……」。
袁弘表現出的態度堅決明確,有理有據,婆婆自然不好再多說。
如此看來,那句「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老話甚是有理。真的大丈夫,既得在媽媽和媳婦的夾縫中猥瑣發育,還能「路見不平一聲吼」主持公道。
04
在寫文之前,我特意問了問好朋友,想知道他是如何看待洗不洗碗的問題。
他說女生不用洗碗,因為是客。但第一次去女朋友家,男生應該洗碗。
這個回答有點意思,可男生去女方家不也是客嘛?我表示很疑惑。
他淡淡地打出了幾個字:「非也……因有求於人。」
想想也是,要把父母辛辛苦苦養了幾十年的寶貝拐走,不低聲下氣一點,人家憑啥心甘情願地將女兒交給你?
他這一席話,反倒解了我之前的一個疑惑。
記得有人在微博上發起過一個投票,關於我們一直在討論的「女生是否需主動提起洗碗」。結果,那些認為「不需要主動」的,反而超過了支持「主動提起」的人數。
由此推斷,那些表示堅決不洗碗的女孩,在這段感情裡大概率是被求著的一方。
因為不洗碗被嫌棄被分手?不存在的,愛散不散!
之所以如此傲氣,是因為她們在這段感情中有足夠的話語權。
大至國家,小到個人,權力的觸角伸到了社會關係的各個角落。哪怕是親密關係中,也同樣存在。
愛情中權力的明爭暗鬥,絕非小概率事件。只不過有的人明擺著搶,通過提各種要求,左右對方的決定。有的看似無權,實則以消極方式反抗,用冷暴力把控感情走向。
在一段感情中決定權力分配的因素,是資源。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各種各樣的資源,比如,學識、財產、顏值、能力,性格等。
愛情和婚姻,本質上是雙方資源的一種交換。
這也難怪熱戀中的情侶最愛問對方的一個問題是「你為什麼喜歡我?」通過對方的回答,知曉自己的優勢資源究竟是哪些方面,以此獲得某種安全感。
在親密關係中,情感也可以成為一種資源。在感情中的付出程度,同樣也會左右權力格局。
於是有人藉此總結出醒世箴言:感情這事別太認真,你先認真你就輸了。也別太主動,你越主動,在關係裡就越被動。
這話初聽起來挺有道理,一個人投入得越多,他在感情中貌似就越卑微,比如舔狗。為了不暴露自己的軟肋,我們豈不是不敢在愛情中付出了?
仔細想想,這名言其實挺扯。
舔狗之所以成為舔狗,真的是因為他們付出太多嗎?
恰恰相反,是因為他的資源極其匱乏。他的付出不過是感動了自己,在對方看來,其實毫無價值。人們只會對看不上的東西肆意踐踏,不帶一點心疼。
就像一個商品,附加值不高,就只能薄利多銷。但若拎出某個商品,價值其實少得可憐。
誰都不想在一段感情中處於卑微的劣勢,那是否就意味著,權力越大越好呢?
其實不然。關係治療師Terry Real說,在親密關係中掌握過多權力的人會贏得這場戰鬥(battle),但會輸掉這場戰爭(war)。
就像脫口秀演員程璐與妻子離婚,他在節目中調侃自己辯論的結果是:「我贏了,家沒了。」
所以,在親密關係中,真正的對手並不是我們的伴侶,而是那些妨礙彼此變得親密的人與事。
有學者研究發現,當男性放棄了他們優越的權力,比如發號施令,女性的幸福程度增加了,衝突數量、婚姻問題和離婚傾向大大減少;而男性也比在原來的關係中更幸福,不太想要離婚。
所以,兩個人更像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即便如此,我們也無法否認權力控制的存在,但完全能通過共同努力,使其成為促進關係發展的「良性控制」。
只有那些超越權力之爭,真誠投入關係中,並體驗到幸福感的人,才會成為感情裡真正的贏家。
願你有幸福美滿的愛情,也願你有足夠多的篤定,不必為是否需要洗碗而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