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性別歧視在中國一直存在,但是那時一直是重男輕女。希望死後的財產由兒子繼承,如果女兒繼承了財產,那就是財產落到了外人手裡。很多老年人即便女兒對他更好,他也更喜歡兒子。女兒只是他們的情感補充而已。
「生男生女都一樣」應該是從宣傳計劃生育開始的。雖然政府大力宣傳,上一代人還是希望自己能生個男孩兒。
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卻希望自己生個女兒。也就是一代人光景,為什麼思想轉變這麼多呢?聽聽年輕人怎麼說。
1.張先生(35歲),女兒不需要準備那麼多彩禮
我結婚那會兒都是男方出錢買房,女方買車。在我們這樣的一個四線城市,一套房子加裝修也是上百萬。我父母為了給我買房子花掉了一輩子的積蓄。我覺得非常對不起他們。
我結婚後就和我媳婦說,我們生個女兒吧,生了女兒供她讀個大學,給他準備四、五十萬買輛車,我這老丈人也算大方了。我們兩居室的房子,女兒喜歡回來住,也可以隨時回來和我們一起住,不喜歡呢,男方就自己買房子吧。
如果是個兒子,我就得給他攢套房子。先供他讀個大學,再買套房子,我這輩子又得節衣縮食了。看看我父母的生活也就知道我要過什麼日子了。
至於說養老,都是一樣的,我媳婦想回娘家我也得陪她去,逢年過節的禮也都是不少的。
2.王先生(38歲),女兒更貼心
我媽媽養了兩個兒子。我們兄弟倆也只是逢年過節才能回去看她一下。回去了就幫她做點家務,也不知道怎麼和她聊天。男人都心粗,經常忘了我媽媽的生日,母親節什麼的要不是現在廣告宣傳厲害根本就不知道。買禮物也不知道媽媽喜歡什麼。一般過節就只是給她點錢,其實我媽媽也不缺錢。
我阿姨只養了一個女兒,女兒每逢過節回家都是買這買那,每次和我阿姨打電話能聊一兩個小時。我媽媽常常覺得孤單,羨慕阿姨。常說,養了兩個兒子還不如阿姨養一個女兒。
我很幸運生了個女兒,女兒現在10歲了,特別懂事。學習上也不需要我操心。平時做家務還能幫打一下下手。看我情緒不好了還知道過來安慰一下,特別貼心。
3.鄭女士(32歲),現在都是女兒養老
現在都知道婆媳關係不好相處,所以一般也都不和婆婆一起生活。我生了小孩我媽媽就過來幫忙照看。坐月子那會兒,愛吃什麼就告訴我媽,我媽就會去做。我婆婆挺好的,但是我也不想讓她來照看我,要是指揮她要這個吃,要那個吃,時間久了她肯定會不高興的。
我家孩子已經三歲了,我媽一直在幫我照看,我們小區裡照看小孩的幾乎都是姥姥,很少有奶奶照看孫子的。
最近,我父母在我們小區買了一套房子,他們住在這附近可以幫我照看小孩。以後小孩上學了也可以幫我接送,我們有空也方便回去看望他們。現在都是這種模式,姥姥照看外孫,女兒給父母養老。
結語
上一代人希望生男孩一方面是受了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地方沒有男孩死後不準進祖塋,沒有男孩不準參加家族祭祀,沒有男孩婚禮上的很多儀式都不能參加等等。
另一方面在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社會,男子在體力上佔優勢,很多工作都需要男子來完成,所以養個兒子可以為家裡增加勞動力。
而今,信息化時代更多的人從事腦力勞動,男女在工作方面的差距逐漸縮小。而我們也不再信奉那些傳宗接代的傳統。生活在城裡,小家庭代替大家族,祭祖之類的儀式也越來越少,所以對年輕人來說,女兒和兒子沒有太大差別。
叮咚認為,孩子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我們養孩子的主要目的是參與一個生命成長的過程。願意付出不要希冀太多的回報,好好陪伴,男女都一樣。
分享情感故事,體味百態人生。我是叮咚王子,歡迎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