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帳的時候,精神安慰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更重要的還是調整心態。」——知陽
我經歷過負債纍纍的時期,同時身邊也有很多負債纍纍的真實案例。
每當一個人在欠帳的時候,往往最先倒下的是自己的心態,而一旦心態崩了,基本上就會陷入到無盡的焦慮當中。
心態不夠平穩的情況下,任何事情都不會順利發展,無論是經濟問題還是心態問題都得不到實際改善。
相信很多人都主動上網查過,或者偶然翻閱到過關於「負債纍纍」時該怎麼辦的問題,但你會發現大多都是屬於「精神安慰」。
比如用「什麼事情都會過去」、「不要放棄自己」等話語來安慰自己。
這些話確實會有一定的安慰作用,但卻並不能解決你的實際問題。
最後依然還是要面對欠帳的現實。
我根據自己的經歷,結合身邊朋友的真實案例,發現了3個關於「欠帳」的真相。
只有當我們認清了這3個真相之後,才能真正讓自己的心態更加平穩。心態調整一定是我們改善現狀的第一步。
在我們認清了事件真相後,才能夠從根本上緩解因為欠帳而帶來的焦慮狀態。以此才能真正發揮出真實的實力去把握機會、獲得更多財富。
需要提前說明的是,我即將分享的三個真相僅限於我個人的經歷以及身邊朋友的情況總結,僅供大家參考。
如果你們還有更好的建議,也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我發現很多人因為欠帳而焦慮的人,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把「負債」作為一種標籤或者狀態依附於自己身上。
比如他們很喜歡把「我還欠了好多錢」這樣的話掛在嘴邊,時刻提醒著自己負債的情況。
但其實這種把「欠帳」當成狀態的處理方式並不會讓自己變得更富有,也不會給自己增加多少額外的收入。
反而因此還讓自己變得更加焦慮不安,每天都在為負債而發愁。
但其實我們要知道,「欠帳」本身只是一件事情而已,就像你吃飯、睡覺、坐公交車上班一樣平常的事情。
你不會因為每天要吃飯而焦慮吧?你也不會因為每天晚上要睡覺而發愁吧?
那麼既然欠帳這件事已經成為了你生活中的一部分,那麼為何不把這件事真正當成是一件事情來對待呢?
我有好多朋友喜歡在我面前「哭窮」,但是他們哭窮的原因在我看來卻是一種炫耀。
就像前幾天我看到一則新聞一樣,一個中年男人崩潰大哭,口中一直念叨著「每個月6千房貸,還有三千車貸」。
不管是背景音樂還是新聞主題,都在渲染著中年男人的不易,然而我卻在想:「房子車子都買得起的人,有什麼資格在那兒委屈得痛哭流涕?」
那些在我面前「哭窮」的朋友,其實也是一樣的狀態,他們哭窮的原因是因為房貸壓力大、車貸壓力大等等。
後來我告訴他們說:「對我來說,三十萬首付和一百萬全款根本沒什麼區別。」
他們以為我是在炫富,其實我告訴他們這句的真實含義是:「我連買個電動自行車都要刷信用卡的人,你跟我說房貸,是不是有點過分了?」
什麼意思呢?當你「負債纍纍」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最糾結於「欠了多少錢」這個問題?也因此而焦慮發愁是不是?
其實大可不必,因為不管你欠多少錢,你都不可能短時間內還清的情況下,欠一萬和欠十萬基本上沒什麼差別。
真相就是,即便現在你只是欠了一千塊,一旦還不起這筆錢,那麼就跟欠一萬是一樣的狀態。
所以,何必要跟自己不能改變的事實糾結不已呢?
當今社會幾乎人人都有欠款,只是多與少的問題。
曾經我們最喜歡的是發薪日,是因為到那天我們就有薪水可以安排,比如買一個心儀已久的包包,或者去吃一頓早就想去吃的大餐等等。
而現在我們最著急的也是發薪日,因為我們把各種還款的設定日期基本上都安排在了發薪日左右。
至於買包包、吃大餐這樣的事情,通常是在平時就完成了的。
提前消費的習慣一旦養成,負債就會如同一個甩不掉的包袱一樣一直糾纏著自己。
這時候,緩解因欠款而導致的焦慮症狀,有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在「同伴」身上找到「安全感」。
當你發現身邊大多數人都跟你一樣「負債纍纍」的時候,你就會明顯放鬆很多,這就是安全感。
這就好比上學的時候,如果只有你一個人沒交作業而被罰站的時候,你會焦慮不安。但要是有其他人,尤其是很多人都沒交作業時,即便一起被罰站,你也會很有安全感。
所以認清一個欠帳的真相:你只是「負債纍纍」大軍中的一員,那麼你就會充滿安全感。
焦慮什麼的,也就不存在了。
或許是因為我們投資失敗,又或者是因為我們以前消費習慣不好,總之當你「負債纍纍」已經成為事實的時候,你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那些自我安慰的話語,頂多只能給你一時的舒緩,並不能從實質上改變現狀。
但是心態的調整,卻是你改善經濟狀況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因為只有當你心態調整好了,你才有可能把精力集中在賺更多錢的問題上。
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當你花了大量精力來為欠款而發愁時,那麼勢必會在賺錢的問題上減少精力的投入。
結論就是,心態不好就會焦慮,焦慮不已就很難賺到錢,賺不到錢就無法改善經濟狀況,然後又會讓你心態崩潰。
如此,就陷入到了一個「死循環」當中。
—END—
關於「負債纍纍」時調整心態的問題,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觀點。
我是知陽,感謝您的閱讀。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