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大腦隱藏模式,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天才」

2020-12-11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時代和時間,從不以人的意志力為轉移。

它將各個領域裡的天才分散在世界各地,讓他們混跡在普通人群裡,經歷平凡的降生、學習、結婚生子、科學研究,以及死亡。

不誇張地說,我們正與許多偉大人物同處一個時代,卻很少在生活中注意到觀察到他們的存在。

這不僅僅是因為天才的存在本身就是隱蔽的,更是因為他們的生活與研究早就超出了當下的生活與存在模式,徜徉遨遊在另外一個時空之中。

相信很多人都曾夢想自己是一個天才、學霸,以此超越同齡人,考個好大學,有個好工作,然後成為人生贏家。這種願望和最終想要達到的目的,雖然過於膚淺卻已耗盡所有人的一生。

而所謂天才,並非只是學識、才智上的天賦異稟,或許有許多其他隱蔽模式在促成他們的偉大與成功。

1955年4月18日凌晨1:15分,76歲的愛因斯坦病逝於普林斯頓醫院。對於自己的身後事,愛因斯坦一早就明確過:不要葬禮,身體火化,骨灰撒在不知名的地方,因為自己不想被後世「封神」膜拜。

遵照他的遺願,愛因斯坦的身後事很快在家人面前進行:火化後,舉行私密告別儀式,隨後骨灰撒入德拉瓦河。

然而,當愛因斯坦的兒子漢斯於4月20日翻開《紐約時報》的頭版後,發現頭條上一則研究新聞赫然在列,而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在愛因斯坦的大腦中尋找線索》,上面明確寫著:

「對愛因斯坦的大腦研究,我們將用上最新方法,目的是解決一個最大的謎團那就是,天才的秘密。毫無疑問,我們眼前的這顆大腦,在生前曾為人類拓展過宇宙的認知。但他在故去後,或許還可以帶給我們全新的,對於大腦的知識。……普林斯頓醫院的病理學家託馬斯·哈維博士在採訪中說。不但愛因斯坦的大腦已被移出開展研究,其大腦表面的覆蓋物也被完好無損的留存了……」

漢斯怒火衝天,抓起電話撥通普林斯頓醫院……

普林斯頓醫院的病理學家哈維博士後來自己承認,他在給愛因斯坦循例做屍檢後,並沒有將大腦放回愛因斯坦的顱骨內,而是塞上了一團棉花。研究愛因斯坦的大腦這件事情,事先的確沒有得到愛因斯坦家人的許可。

不過他的辯解是:「我們被授權對愛因斯坦進行屍檢,我就假設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可以將愛因斯坦的大腦用於日後的研究……這不是一般人的大腦,而這可是天才的大腦啊,如果我任其焚毀消失,那才是可恥的事情。」

1996年,《神經科學快報》上發表一篇論文,題目是《愛因斯坦的額葉皮質厚度和神經元密度改變》,論文指出,愛因斯坦的右側前額葉皮質相比於其他人的大腦,更薄,神經元密度更大。這一迥異於旁人的區別,有可能讓信息的交換速度更為快捷。

1999年,《柳葉刀》上也發了一篇關於愛因斯坦大腦的論文,題目為《愛因斯坦的傑出大腦》,論文中提及,將愛因斯坦的大腦與其他35顆普通男性的大腦相比,愛因斯坦的大腦中負責其數學能力和空間推理的頂葉,與那35人的大腦相比,大出了15%還多。


在人人都想成才的今天,人們不再局限於對為人和天才的大腦感興趣,更對如何讓自己成為天才感興趣。隨著科學家們對大腦的研究越來越深入,人們失望地發現,所有論文與研究成果都在說明同一個 事實。

那就是:天才、科學家等人的大腦結構,與普通人的大腦結構並無二致。

他們能夠取得驚世駭俗的成就,往往來自對現實世界的不斷探索和研究,來自本人對事實的深入思考和論證。一句話,比我們普通人想得更深遠,論證得更為具體。

而一個普通人,想要成為牛人,不應該寄望於自己的大腦這種天然物質基礎比別人優越,而是要清晰而理性的認識到,如果想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大腦,實際生活中我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去做,比如,想要了解大腦,你得具備如下知識結構:

  1. 大腦的生理結構
  2. 大腦的生理結構反應過程
  3. 大腦「本我」與「自我」建構的起點
  4. 大腦生理結構、特性與生理反應的邏輯關係
  5. 大腦記憶功能以及相應模式是如何建構的
  6. 大腦記憶模式建構與生物場勢能量之間的支撐關係
  7. 客觀事物情境刺激對大腦認知結構的改變和影響
  8. 大腦內在模式與外在刺激性情境模式之間的關係
  9. 人建構主觀世界的基礎性資源是什麼
  10. 大腦生理反應過程中的「湮滅」和「開啟」現象
  11. 同一客觀事物同一情境模式刺激在不同的腦功能區產生的不同效果
  12. 同一客觀事物不同情境模式刺激在大腦不同功能區產生的不同效果

看完以上所需知識結構和內容延展,你應該就不會再陷入對大腦的簡單思維認知裡。也不會再以為看完「成為天才的方法,科學家發現大腦隱藏模式」這篇文章,就能讓自己更聰明。

事實上,世界從來不會如此簡單純粹,任何一項劃時代的影響大眾的研究和創舉,都來自踏實紮實的科學實踐與研究。

而我們有限的一生所能認知的這個世界,始終是一個「物理世界」,要想讓自己更聰明,更確切的認知這個物理世界,就要學會認識它的方法,那些方法,藏在自然規律裡,藏在前人的著作和總結裡。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ain research》

Satterthwaite TD, et al. (2014) Impact of puberty on the evolution of cerebral per- fusion during adolescenc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1:8643–8648.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每個人都有成為「天才」的可能
    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快速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很多人在嘗試幾次之後,就貿然的做出了,「自己不適合」「沒有天分」這樣的結論。未免操之過急了。因此,安德斯得出一個顛覆認知的結論:「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你的夢想都可以實現」,而且,與年齡無關,與學歷無關,與智商關係也不大。
  • 大腦如何建立自我意識
    我們對周圍的人高度敏感。作為嬰兒,我們觀察父母和老師,並從他們那裡學習如何走路,說話,閱讀和使用智慧型手機。從觀察性學習中我們可以獲得的行為複雜性似乎沒有限制。但是社會影響力遠不止​於此。我們不只是複製周圍人的行為。我們也照搬他們的想法。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將學習他人的想法,感受和想要的東西,並適應它。我們的大腦真的很擅長–我們將計算複製到其他人的大腦中。
  • 人類腦電波經過AI解讀後,每個人都是透明的!
    前幾年,中國香港有一部大熱的影視劇《讀心專家》,讀心專家利用讀心術可以分析犯人的犯罪心理,以及證詞是否造假,這都是用過他們對犯人細緻的觀察實現的。很多時候,人類的一個小表情就會出賣自己。因此在讀心專家的注視下,你的所有心思都會暴露無遺。
  • 大腦如何區分自我與他人?
    在新的研究中,科學家招募了40名參與者,讓他們進行了一個「概率版」的錯誤信念任務。同時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參與者的大腦。fMRI能通過追蹤血流的變化,間接測量出大腦的活動。假設小明和大寶依舊參與了實驗。這個遊戲中,兩位玩家都相信物體有一定概率在這裡或那裡,但並不確定,就像是一個「薛丁格的盒子」。
  • 你是不是總愛異想天開,或許你是一個天才
    在讀這篇文章前你也許是一個自卑的人,可能是一個孤傲的人,不過沒有什麼關係,這並不影響你更清楚地了解你自己。了解自己,猛一聽好像一句玩笑話,細細品味,屏幕前的你真正了解自己嗎?你是否總愛異想天開,或許你是一個天才,只是沒有打開合適的按鈕,讓你的才能沒有盡情的展現。
  • 心理學家:你和天才的距離,差的是刻意練習
    一口氣記住82位數,這個成績可以直接挑戰最強大腦了,這名大學生只是一個普通人,不存在天分一說,他就是接受了大量的刻意練習。以上三點告訴我們:不是所有的天才都是天生的,不管是學習技能,還是想成為高手,都沒有捷徑可走,做到大量的刻意練習,距離成功就會更近。
  • 英國科學家證實:喜歡和愛不一樣,分別產生於大腦的不同區域
    2000年,倫敦大學學院(UCL)研究神經科學的科學家Andreas Bartels和Semir Zeki在首次通過大腦影像發現喜歡和愛是不同的感情,產生於大腦的不同區域。為「愛」與「喜歡」的爭論提供了重要線索。
  • 《神探夏洛克》解析:孤獨的天才神話
    不是每個人都同意對天才的定義,無論是遺傳的還是人為的,但我們在熒幕上看到的許多天才,都有著相似的特質和才能,比如非凡的推理技能、過目不忘的記憶、超快語速的語言能力等,說明他們有著常人無法跟上的快速思維。伴隨著這些長處,這些天才們也會有些不好的特質,比如強迫症傾向、缺乏情商、普遍有反社會行為。
  • 天才身上五種共通特質,你家孩子身上有嗎
    當你聽到「天才」一詞的時候,親貝網小編第一時間聯想到那些新聞中的少年13歲就考大學的故事,當然也有人會聯想到電影《心靈捕手》中的橋段,更多的則會用腦海中的天才科學家,愛因斯坦,愛迪生來定義天才。天才身上五種共通特質,可能顛覆你的認知,你家孩子是隱藏天才嗎特質一:視野開闊在生活中你是否能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你所面臨的問題,仔細考量別人所提出的觀點。甚至會時常自己詢問自己,自己的身上是否具有非比尋常的能力。
  • 還在覺得自己的大腦不好用嗎?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變得更聰明!
    我們每個人都幻想過,假如我有一個超級聰明的大腦,那會是多麼好: 我可以很快的學完一門知識,很快的讀完一本書,我可以很快的超過我的競爭對手,我可以瀟灑的遊戲人間......但是我們每個人似乎都覺得自己的腦袋聰明與否都是天生的,真是這樣的嗎?
  • 用刻意練習讓自己從新手成為大師
    你身邊有沒有被別人奉為「天才」的人,總是可以強你一頭,和他站在一起,你完全就是一片綠葉,無論做什麼都只能襯託他的光芒,你嫉妒嗎?我曾經就很嫉妒。可是很幸運,我接觸到了《刻意練習》這本書,所以我超越了他們,但是我不會刻意和他們比較,因為裝逼是會遭雷劈的。
  • 為何有科學家建議別談戀愛?
    愛情是很美好的事情,每個人都會嚮往愛情。當沉浸於愛戀之中時,大腦會分泌大量帶來積極情緒的激素,讓我們感受到極大的愉悅之感。處於戀情之中,我們的大腦會分泌多巴胺與內啡肽,多巴胺帶來愉悅情緒,而內啡肽相當於是一種致幻劑,讓我們處於迷幻狀態。當我們陷入愛情之時感受到的快樂與夢幻之感,都是這兩種激素帶來的。
  • 人死後並未消失!那麼人死後會去哪裡?科學家:存在五維空間
    人類誕生在地球上已經有幾百萬年的時間了,在這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人類通過不斷的進化逐漸成為了地球上的智慧生物,可以主宰著地球上的一切資源,人類也是站在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但是人類比其他的生物並沒有強大到哪裡,因為人類與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一樣,都躲不過生老病死的命運。
  • 天才的世界在時間盡頭
    每個人解讀哈姆雷特的深度和角度都不一樣,永遠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因為人的思想有著個體的差異性。而每個人的思想都是屬於自己,人的行為也是由自己的大腦掌控,我們從出生到死亡都在經歷著不同的影響。這個過程就是讓我們從生物人轉變為社會人,從始至終貫穿於我們生命的整個過程-——人性化。
  • 愛情會讓人智商變低嗎?愛情是盲目的嗎?科學家給你答案
    為什麼愛情會使人變笨呢?科學家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找到了答案。人們常常認為談戀愛的人大腦是極其活躍的。但科學家通過大腦掃描技術發現,人們在正常交流時所動用的大腦區域從7~16個不等,而人們在戀愛中只有4~5個區域會特別活躍。我們可以判定有3個主要的神經系統被激活。第一個被激活的系統與情緒有關。第二個系統與動機在關,這一系統在期望得到愛情回報時被激活。
  • 在夢境中大腦就像在玩VR遊戲一樣,都是虛擬的
    科學家說,每個人都能學會控制清醒夢,而且只需要五步。科學家還說,夢境體驗和現實是一模一樣的,我們的大腦根本就分不清他是在現實中還是在夢境中,在夢境中大腦就像在玩VR遊戲一樣,都是虛擬的,就一定會有bug。
  • 不要完全相信你的大腦,你的大腦也會欺騙你?為你細數那些瞬間
    大腦是我們身體中最重要的器官,它讓我們每一個人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自己。大腦幾乎控制了我們的身體和思想的一切。然而你們有沒有想過,你們的大腦其實一直在偷偷地欺騙你!為了讓大家認清現實,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你的大腦為了欺騙你,都做過哪些事?
  • 心理學:你將成為你期待的樣子
    文/林舒心圖/網絡我們的內心想到什麼我們就有可能的成為什麼,我們經常的可以用這句話來勉勵自己。心中有明確的目標時,我們就會努力的朝著目標的方向努力向上。人要有足夠的自信心,渴望自己成為某一成功人士。倘若沒有堅定的信念,自信心,積極的心態很難讓自己成功,想成功就必須激勵自己積極進取,用積極的想法與美好的感受吸引良好的磁場。
  • 「欺騙」大腦的錯覺無處不在,善用「錯覺法則」,開啟積極人生
    觀察一會兒之後,我發現在瀑布的右側邊緣,恰好是一張人臉的形狀,但其他的「隱藏人臉」卻未能發現。,其實99%都是錯覺。兩種錯覺形式幾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我們打開電視,廣告場景中常常給出使用某種產品前後的效果對比圖,就會讓人產生「如果我也這樣做,可能也會有同樣效果」的錯覺;過馬路時,一群人一起闖紅燈時,會不由地生出「法不責眾」的錯覺;商場裡「限時特賣、限量銷售」的廣告語,則會刺激我們得出「這次不買,下次就沒有了」的錯覺,大腦開始陷入興奮狀態……既然錯覺無可迴避,那麼,是否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