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如何區分自我與他人?

2020-07-24 科學出版社
大腦如何區分自我與他人?大腦如何區分自我與他人?

我們對周圍的人非常敏感。從嬰兒和孩童時期開始,我們就會觀察父母和老師,從他們那裡學會如何走路、說話、讀書,甚至如何用手機。從觀察學習中,我們似乎可以學到各種各樣複雜的行為。

但從社會層面來說,周圍人的影響遠不止於此。我們不僅會模仿周圍人的行為,也會模仿他們的想法。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會學習到其他人的想法、感受和欲望,並適應這些東西。

這種學習和適應能力非常重要,當這個過程出錯時,它可能導致各種心理健康問題。你可能會變得無法與某人產生共情,或者,另一種極端是,你可能對他人的想法非常多疑和敏感,讓自己的「自我感」變得不穩定和脆弱。

但是,大腦如何區分你自己的想法和其他人的想法呢?近期,一篇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新研究讓我們更接近了問題的答案。研究發現,我們大腦中自我與他人的邊界是靈活的,而非固定的。通過訓練,你的大腦也可以學習區分某個想法究竟是「自己的」,還是「其他人的」

大腦如何區分自我與他人?

思考他人思想的能力是人腦最複雜的適應性之一。實驗心理學家經常用一種被稱為「錯誤信念任務」的實驗來評估這種能力。

假設小明和大寶分別作為實驗對象和搭檔參與了錯誤信念任務的實驗。實驗中,小明(實驗對象)會先看到大寶(搭檔)在盒子裡藏了一樣東西。接著,在大寶轉身離開後,小明會看到研究人員從盒子中取走這樣東西,並把它藏在了另一個地方。當大寶返回時,他會錯誤地認為物體還在盒子裡,但小明卻知道真相。這就要求,小明除了掌握對現實世界的真實信念之外,還要認識到並記住大寶腦中的錯誤信念。

但是我們怎麼知道小明是否真的在思考大寶的思想呢?在過去10年裡,神經科學家提出了一種「讀心」的理論,被稱為模擬理論。這個理論表明,當我設身處地站在你的角度思考時,我的大腦會試圖複製你大腦中的計算。神經科學家也找到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大腦確實模擬了社交搭檔的計算。一些研究表明,如果你觀察到另一個人獲得了獎勵,比如得到了食物或者拿到了錢,你的大腦活動就和是你得到了獎勵一樣。

但問題是,如果我的大腦複製了你大腦中的計算,它如何區分「我自己的思想」和「我對你的模擬」這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情呢?

大腦如何區分自我與他人?

在新的研究中,科學家招募了40名參與者,讓他們進行了一個「概率版」的錯誤信念任務。同時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參與者的大腦。fMRI能通過追蹤血流的變化,間接測量出大腦的活動。

假設小明和大寶依舊參與了實驗。這個遊戲中,兩位玩家都相信物體有一定概率在這裡或那裡,但並不確定,就像是一個「薛丁格的盒子」。物體一直被移動,所以兩位玩家的信念一直在變化。小明(實驗對象)面臨的挑戰是,不僅要追蹤物體的去向,還要追蹤大寶(搭檔)的信念。

這樣的實驗設計讓研究人員可以用一個數學模型來描述「小明們」(實驗對象)在玩遊戲時的想法。每當玩家得到關於物體所在位置的信息時,研究人員就能發現實驗對象是如何改變自己的信念的。結果還描述了,每當搭檔看到一些信息時,實驗對象會如何改變對搭檔的信念的模擬。

這個模型計算了「預測」和「預測誤差」。例如,如果小明預測有90%的機率物體在盒子裡,但後來發現物體其實離盒子很遠,他會感到驚訝。因此,我們可以說他經歷了一次很大的預測誤差,而這種預測誤差會被用來改進下一次預測。

許多科學家認為,預測誤差是大腦計算的基本單位。每一個預測誤差都與大腦中特定的活動模式有關。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比較小明在經歷預測誤差時大腦活的動模式,以及當小明在思考大寶的預測誤差時出現的其他活動模式。

結果表明,大腦在預測誤差和「模擬的預測誤差」中具有不同的活動模式。這意味著,大腦活動不僅包含著「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的信息,還包含了「誰在思考這個世界」的信息。正是這種結合,創造了一種主觀的自我感

大腦如何區分自我與他人?

研究還發現,通過訓練,可以使大腦中那些針對自己和他人的大腦活動模式被更明顯地區分開來,或者變得更加重疊。研究人員通過控制任務,讓實驗對象和搭檔更少地看到相同的信息。這樣一來,他們大腦的活動模式變得更加不同,實驗對象就能更好地區分自己的想法和搭檔的想法。相反,如果讓他們更頻繁地看到相同的信息,大腦模式變得更加重疊,實驗對象在區分自己的想法和搭檔的想法方面就表現得更差一些。

這意味著,大腦中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界限並不是固定的,而是靈活的。大腦可以通過學習而改變這個界限。這可能解釋了兩個人在一起久了,就會開始感覺像一個人一樣,擁有相似的想法。在社會層面上,這或許可以幫助理解,為什麼我們常常發現,與背景不同的人相比,我們和擁有相似經歷的人更容易產生共鳴。

如果自我與他人的界限真的如此具有可塑性,那麼也許我們可以利用這種能力,既可以解決偏見,也可以緩解心理健康障礙。

撰文:Sam Ereira(倫敦大學學院計算與認知神經科學博士後研究員)

原文標題為「How the brain builds a sense of self from the people around us – new research」,於2020年7月3日首發於The Conversation,原文連結:https://theconversation.com/how-the-brain-builds-a-sense-of-self-from-the-people-around-us-new-research-141844,文章基於CC協議翻譯,中文內容略有編輯,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原文為準。

封面來源:www_slon_pics/Pixabay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原理,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僅供學術信息傳播使用,不代表本號所持觀點。文中圖片使用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大腦如何區分自我與他人?

本書簡述了大腦、神經系統及其演化,特別是視覺的原理及視覺系統的演化,重點論述了大腦的核心過程——學習、記憶、夢和意識,以及人的由來等問題。很多人相信視覺信息需要編碼,提出的各種假說令人眼花繚亂——發放頻率編碼假說、同步振蕩假說、時間編碼假說、神經細胞集群假說、基本圖形假設、稀疏和粗編碼假說,等等,但作者認為,視覺過程並不需要任何編碼與解碼,也不存在壓縮與解壓縮,因此提出了視覺信息的非編碼二步式並行傳輸模型,還提出了記憶模塊學說,可以很好地詮釋人類的記憶特徵、我們為何做夢以及夢的特徵,亦與記憶分子的標記、記憶歸檔、心理加工等證據相吻合。從進化上來看,記憶模塊可滿足對動態環境的適應需要,亦可滿足快速決策的需要。

本期編輯丨小文

相關焦點

  • 大腦如何建立自我意識
    作為嬰兒,我們觀察父母和老師,並從他們那裡學習如何走路,說話,閱讀和使用智慧型手機。從觀察性學習中我們可以獲得的行為複雜性似乎沒有限制。但是社會影響力遠不止​於此。我們不只是複製周圍人的行為。我們也照搬他們的想法。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將學習他人的想法,感受和想要的東西,並適應它。我們的大腦真的很擅長–我們將計算複製到其他人的大腦中。但是,大腦如何區分您自己的思想和他人的思想呢?
  • 自我的本質:大腦是如何控制我們的行為?
    屢獲殊榮的認知心理學家布魯斯·胡德從一個有趣又新穎的視角破解了這個問題,他提出:自我是一種大腦的幻象,本質上是由周圍人塑造的,它始終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自我的本質》結合神經科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經典理論和前沿研究,從兒童成長、他人的影響、群體的力量、環境的塑造等多個方面揭示了不同情境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和改變。
  • 如何避免大腦成為他人思想的跑馬場?
    獨立思考如何成為可能。2. 如何避免大腦成為他人思想的跑馬場。3. 「弄髒的雙手」與「二手貨」。4. 從熟知到真知:表達與統一。 但同時要注意的是,把自己拋置在那個「公眾」之中完成自我啟蒙的路也是艱辛的,它要求我們重新審視所面對,所攜帶的一切印象、觀念、理論、評判甚至大眾眼裡的事實。
  • 「其實沒有人能讓你難過」,如何分清他人與自我的邊界?
    *戴德以邊界心理學理論為主,結合治療實踐的經驗所寫,全書分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邊界的概念,大腦的基本構造與組織方式,第二部分讓我們發現自我的力量,認識到不堪重負的日常情景中情緒化的反應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如何有效樹立邊界,提出了一些能夠有效緩解負面情緒的建議。
  • 22_ 我們如何揣摩他人——自我與社會知覺
    在社會交玩中,我們常常需要對他人進行揣摩,並形成對他人的印象,在社會心理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社會知覺」,這是研究人們如何形成對他人的印象並對其做出推論的學科。社會知覺是指識別和利用社會線索,對社會角色、規則、關係、環境或他人的特徵(如可信度)做出判斷。社會知覺有四個主要組成部分:觀察、歸因、整合和確認。
  • 如何區分好人與壞人
    區分「好人與壞人」現在變成了區分「好事與壞事」。問題變得更複雜了,事情都有兩面性,什麼事情都可以用雙刃劍理論。特別是在遇到倒黴事情的時候,「吃虧是福」四個字馬上使得劇情反轉。那麼,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壞人,不能原諒讓你吃虧的人,是你自己心胸狹窄。人家給你上課、幫你成長,你反過頭來還說人家壞,有沒有良心。我個人經常會陷入到類似的邏輯死循環中,導致大腦宕機。
  • 大腦如何使我們的體驗與期望達成一致?
    在現代人看來,讓豬接受刑事審判似乎有悖常理,因為許多人相信,正是人類對行為和結果有清楚的認知,才將我們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放養的豬可能不知道它嘴裡嚼的是什麼,但人類肯定能掌握自己的行動,並對即將發生的後果保持警惕。
  • 如何幫助他人提升決斷力:如何幫助他人找到問題和表達自我
    如何幫助他人提升決斷力讓我們建起橋梁,而不是砌起磚牆。想要幫助他人提升決斷力,要求一個人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決斷力、輔導能力以及調節能力。下文通過列舉四個不同的場景,探討如何自信、勇敢地幫助他人做出更多建設性行為。
  • 心理學:人們在認識「自我」時,總是伴隨著對他人的否定
    但同時也能看到,人們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對他人的否定。例如:「我跟他們不一樣」,「我不是那樣的人」,「我是與眾不同的存在」。個體的自我形象在否定他人中,被逐漸地確立起來。認識自我的目的確認自己同他人的關係認識自我是為了確認自我同他人的關係,確認關係是為了滿足需求。嬰兒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他總是在探索自己同世界的關係。
  • 原來大腦這麼壞
    大腦,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好!場景二:因為某事你和他人有了衝突,很快倆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吵了起來,越吵越激烈,越吵越上頭...>(也就是不受制於大腦)。第一:利用自我暗示、「欺騙」大腦。怎麼區分?很簡單,如果做完這些事你身心愉悅,那就是放鬆的事;如果更累了,那它就不是讓你放鬆的事情。
  • 怎麼區分「溺愛」和「真愛」,如何做到真愛?
    如何區分溺愛和真愛?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是比較有價值的,我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如果你溺愛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將來長大以後,就會比較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如果你真愛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的心理狀態就會相對比較健康。健康的人格必須具備三項品質:第一個品質就是自信,無條件的自信;第二個品質是負責任;第三個品質是願意付出。如果是個溺愛的孩子,那麼這三項品質他就可能不具足,因為他已經索取慣了,所以長大以後依然會以自我為中心,他覺得身邊所有的人都應該為他服務。
  • 如何藉助他人的力量
    除了讓你感覺糟糕之外,第二層次最壞的影響是對你的能力表現產生打擊——當迷失在負面的自我評價裡時,沒有人還能具有很好的能力表現。處在第二層次的人會通過自我懷疑和自我貶低來毀滅高能力表現,你會變得更在意贏得某人的認可,而不是在意能力表現本身。如何判斷自己陷入了第二層次?當你的自信心慢慢萎縮時,你會發現自己正處在第二層次。
  • 請保護好「自我邊界」,不被外界傷害|樹立「自我邊界」意識
    「簡單來說就是」自我「與」他人「的區分界限。領導要問什麼那是他大腦裡的問題,,既然我無法預知也就不必擔心;丈母娘脾氣好壞,甚至什麼時候會生氣其實並不是「我」可以預測的,所以沒必要為她人的脾氣而買單;孩子學習成績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作為家長我提供後勤保障,考場上的發揮其實靠他自己。我們只有把「自我」和外界區分開來,才能在面對未知的時候保持冷靜並且做出積極地反應。
  • 如何區分你和他之間是愛情還是友情
    如何區分你和他之間是愛情還是友情喜歡朋友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你怎麼肯定你們之間是友情而不是愛情呢?我們有時很難區分柏拉圖式的友情和愛情。如果你因此而困惑,不妨花點時間來檢驗你們的關係。回想一下這個人有沒有讓你心動的時刻。你可以用之前的戀愛經歷作為參考。你想要什麼樣的愛人?你想進一步發展你們的關係嗎?
  • 談戀愛時,如何區分自信和自負的人?
    如何區分自信和自負?這並不難。本文有6個方法可以教你判斷他是自負還是自信。微笑的代價自負的人的微笑,是以犧牲他人,或者諷刺他人作為代價的。自信的人的微笑,是為他人的成功,感到發自內心的快樂。如何談論別人自負的人,總是說別人的不好,而且認為他們有資格指出別人的錯誤和缺陷,即使是這個人很優秀。自信的人,能夠為他人的成功而高興,並能夠鼓勵他人專注於自己的工作和成就。
  • 如何溝通和表達?讓別人更好的懂你,提高表達溝通力,提升自我
    一個溝通的完整過程是這樣的:表達者的大腦產生想要表達的信息將腦中產生的想法轉換成對方可理解的信息(如語言、動作、圖形等)表達給對方對方接受信息,並將接受到的信息進行分析理解轉換後的信息進入大腦,成為對方理解的最終信息
  • 如何區分心直口快和嘴賤的人
    不管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我們都會遇到心直口快的人和嘴賤的人,那麼我們碰到這種人該如何區分呢?不管什麼樣的人,都有他們的特點,首先我們需要分辨,通過對他們的特點認知,可以綜合作為判斷依據。嘴賤的幾個特點:1、嘴賤的說話出發點是讓對方出醜、難堪;2、嘴賤的人喜歡諷刺他人;3、喜歡拿對方的缺陷、隱私當幽默感進行開玩笑,通過打壓他人的尊嚴提高自己;4、雙方關係並不熟,喜歡用髒話互相開玩笑,並且說出一些超親密關係的話。
  • 如何提高情緒識別能力 | 自我調節情緒的要點
    關於你提問的「情緒識別」,其實指的是我們區分特定的情緒,並且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標記不同情緒的能力。情緒識別是對情緒認知的核心部分。如果你已經對情緒有所理解、有所覺察,那麼你也可以很好的識別情緒了。自我防禦一方面保護我們,一方面讓我們的大腦很難全然地去接收外界的信息—我們往往只是自主選擇,聽到、看到、想到的往往都是和自身成長過程中有關的信息,尤其是童年時期那些傷害過我們的情緒體驗。
  • 人生的目的在於認知自我和產生影響及價值-認知自我(方法論)
    探索自我是一個反覆的,不斷發展的過程。尤其是在細節上,需要我們去反覆的思考和總結,再結合實際加以驗證。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末期思想家曾參,就如何認知自我給出了一個最基礎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這句話出自《論語》。其核心就是「內省」。
  • 傾聽他人,活出自我
    2019年浙江卷:假如你是作家如何對待讀者有一種觀點認為:作家寫作時心裡要裝著讀者,多傾聽讀者的呼聲。另一種看法是:作家寫作時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為讀者所左右。假如你是創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麼你將如何對待你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