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周圍的人非常敏感。從嬰兒和孩童時期開始,我們就會觀察父母和老師,從他們那裡學會如何走路、說話、讀書,甚至如何用手機。從觀察學習中,我們似乎可以學到各種各樣複雜的行為。
但從社會層面來說,周圍人的影響遠不止於此。我們不僅會模仿周圍人的行為,也會模仿他們的想法。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會學習到其他人的想法、感受和欲望,並適應這些東西。
這種學習和適應能力非常重要,當這個過程出錯時,它可能導致各種心理健康問題。你可能會變得無法與某人產生共情,或者,另一種極端是,你可能對他人的想法非常多疑和敏感,讓自己的「自我感」變得不穩定和脆弱。
但是,大腦如何區分你自己的想法和其他人的想法呢?近期,一篇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新研究讓我們更接近了問題的答案。研究發現,我們大腦中自我與他人的邊界是靈活的,而非固定的。通過訓練,你的大腦也可以學習區分某個想法究竟是「自己的」,還是「其他人的」。
思考他人思想的能力是人腦最複雜的適應性之一。實驗心理學家經常用一種被稱為「錯誤信念任務」的實驗來評估這種能力。
假設小明和大寶分別作為實驗對象和搭檔參與了錯誤信念任務的實驗。實驗中,小明(實驗對象)會先看到大寶(搭檔)在盒子裡藏了一樣東西。接著,在大寶轉身離開後,小明會看到研究人員從盒子中取走這樣東西,並把它藏在了另一個地方。當大寶返回時,他會錯誤地認為物體還在盒子裡,但小明卻知道真相。這就要求,小明除了掌握對現實世界的真實信念之外,還要認識到並記住大寶腦中的錯誤信念。
但是我們怎麼知道小明是否真的在思考大寶的思想呢?在過去10年裡,神經科學家提出了一種「讀心」的理論,被稱為模擬理論。這個理論表明,當我設身處地站在你的角度思考時,我的大腦會試圖複製你大腦中的計算。神經科學家也找到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大腦確實模擬了社交搭檔的計算。一些研究表明,如果你觀察到另一個人獲得了獎勵,比如得到了食物或者拿到了錢,你的大腦活動就和是你得到了獎勵一樣。
但問題是,如果我的大腦複製了你大腦中的計算,它如何區分「我自己的思想」和「我對你的模擬」這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情呢?
在新的研究中,科學家招募了40名參與者,讓他們進行了一個「概率版」的錯誤信念任務。同時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參與者的大腦。fMRI能通過追蹤血流的變化,間接測量出大腦的活動。
假設小明和大寶依舊參與了實驗。這個遊戲中,兩位玩家都相信物體有一定概率在這裡或那裡,但並不確定,就像是一個「薛丁格的盒子」。物體一直被移動,所以兩位玩家的信念一直在變化。小明(實驗對象)面臨的挑戰是,不僅要追蹤物體的去向,還要追蹤大寶(搭檔)的信念。
這樣的實驗設計讓研究人員可以用一個數學模型來描述「小明們」(實驗對象)在玩遊戲時的想法。每當玩家得到關於物體所在位置的信息時,研究人員就能發現實驗對象是如何改變自己的信念的。結果還描述了,每當搭檔看到一些信息時,實驗對象會如何改變對搭檔的信念的模擬。
這個模型計算了「預測」和「預測誤差」。例如,如果小明預測有90%的機率物體在盒子裡,但後來發現物體其實離盒子很遠,他會感到驚訝。因此,我們可以說他經歷了一次很大的預測誤差,而這種預測誤差會被用來改進下一次預測。
許多科學家認為,預測誤差是大腦計算的基本單位。每一個預測誤差都與大腦中特定的活動模式有關。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比較小明在經歷預測誤差時大腦活的動模式,以及當小明在思考大寶的預測誤差時出現的其他活動模式。
結果表明,大腦在預測誤差和「模擬的預測誤差」中具有不同的活動模式。這意味著,大腦活動不僅包含著「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的信息,還包含了「誰在思考這個世界」的信息。正是這種結合,創造了一種主觀的自我感。
研究還發現,通過訓練,可以使大腦中那些針對自己和他人的大腦活動模式被更明顯地區分開來,或者變得更加重疊。研究人員通過控制任務,讓實驗對象和搭檔更少地看到相同的信息。這樣一來,他們大腦的活動模式變得更加不同,實驗對象就能更好地區分自己的想法和搭檔的想法。相反,如果讓他們更頻繁地看到相同的信息,大腦模式變得更加重疊,實驗對象在區分自己的想法和搭檔的想法方面就表現得更差一些。
這意味著,大腦中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界限並不是固定的,而是靈活的。大腦可以通過學習而改變這個界限。這可能解釋了兩個人在一起久了,就會開始感覺像一個人一樣,擁有相似的想法。在社會層面上,這或許可以幫助理解,為什麼我們常常發現,與背景不同的人相比,我們和擁有相似經歷的人更容易產生共鳴。
如果自我與他人的界限真的如此具有可塑性,那麼也許我們可以利用這種能力,既可以解決偏見,也可以緩解心理健康障礙。
撰文:Sam Ereira(倫敦大學學院計算與認知神經科學博士後研究員)
原文標題為「How the brain builds a sense of self from the people around us – new research」,於2020年7月3日首發於The Conversation,原文連結:https://theconversation.com/how-the-brain-builds-a-sense-of-self-from-the-people-around-us-new-research-141844,文章基於CC協議翻譯,中文內容略有編輯,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原文為準。
封面來源:www_slon_pics/Pixabay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原理,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僅供學術信息傳播使用,不代表本號所持觀點。文中圖片使用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本書簡述了大腦、神經系統及其演化,特別是視覺的原理及視覺系統的演化,重點論述了大腦的核心過程——學習、記憶、夢和意識,以及人的由來等問題。很多人相信視覺信息需要編碼,提出的各種假說令人眼花繚亂——發放頻率編碼假說、同步振蕩假說、時間編碼假說、神經細胞集群假說、基本圖形假設、稀疏和粗編碼假說,等等,但作者認為,視覺過程並不需要任何編碼與解碼,也不存在壓縮與解壓縮,因此提出了視覺信息的非編碼二步式並行傳輸模型,還提出了記憶模塊學說,可以很好地詮釋人類的記憶特徵、我們為何做夢以及夢的特徵,亦與記憶分子的標記、記憶歸檔、心理加工等證據相吻合。從進化上來看,記憶模塊可滿足對動態環境的適應需要,亦可滿足快速決策的需要。
本期編輯丨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