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他人提升決斷力:如何幫助他人找到問題和表達自我

2020-09-15 閒書碎片

如何幫助他人提升決斷力

讓我們建起橋梁,而不是砌起磚牆。

——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

當有不同需求和期待的人聚在一起時,衝突發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想要幫助他人提升決斷力,要求一個人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決斷力、輔導能力以及調節能力

下文通過列舉四個不同的場景,探討如何自信、勇敢地幫助他人做出更多建設性行為。



幫助他人說出「問題所在」

勞爾在一所中學的行政部門上班,部門工作較為忙碌。再過去的幾周裡,勞爾發現同事艾比與自己接觸時的反應十分「怪異」,她覺得艾比在刻意躲避自己。與艾比交談時,艾比常常躲避眼神交流,顯得侷促又尷尬。

艾比的態度和行為使勞爾感到困惑,也為整個辦公室蒙上了緊張的氣氛。勞爾想請艾比解釋一下事情的原委,但是擔心自己的情緒會導致一場爭吵,她還擔心艾比不願接受這場面對面的「對峙」,化解這一尷尬的局面顯得尤為困難。

但總需要有一個人站出來打破這一僵局。這裡,勞爾面臨的挑戰是使艾比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困擾和訴求。傾聽,嘗試了解他人的觀點,表明自己贊同的態度都是幫助他人說出心聲,使其從被動侵略型姿態向開放型姿態轉變的助推力。

鼓勵他人表達情感的首要步驟之一是坦誠面對自我的感受:「我感到有些事情的發生不太正常,使我感到困擾。我不希望我們之間存在誤會。你是否對我感到不滿或者有任何意見呢?」

這時,阿比吞吞吐吐地回答,「好吧,是的,你總是期待從我身上得到太多東西。」有時,自我辯護的欲望過於強大,但請克制這種欲望。你的目的是鼓勵他人說出自己的感受,因此以提問的方式確認其感受,尤其當對方的回應僅僅是一個概括性的控訴(「你總是……」)時。

請對方給予詳盡的解釋,「我不確定你的意思,能為我解釋一下嗎?」一旦對方進一步做出解釋,確認自己是否理解,「你認為那是說明我……」或者「讓我想一想我是不是真正明白你的意思。聽起來,你是覺得……」或者「那麼,你的意思是……」不斷通過詢問進行確認,直至對方確認你理解了他們的意思。

對你真正可以做出改變的方面表示贊同,以幫助雙方建立基本的共識——解決問題的良好基礎。例如:

■「我不得不承認我最近壓力很大,並且……」

■「我承認我……」

■「你是對的。我確實……」

■「我必須承認……」

這時,不要忘記你的角色仍然是幫助他人提升決斷力。

作為溝通的發起人,你請求對方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傾聽了對方的反饋,找到了(如果可能)雙方的共識,而現在你需要做的是詢問對方,「你期待怎樣的結果?」這是幫助他人堅守自我的關鍵部分——讓他人為說出自己的訴求承擔責任。

既然你已經幫助他人做到了堅守自我,現在是時候要你做出回應了。或許,你堅持認為你不能贊同對方的觀點因而繼續堅持自己的立場;或許,你願意承認自己過往的不妥行為並因此道歉;又或許,你認為你們彼此之間仍然存在溝通和妥協的餘地。

提示

幫助他人提升決斷力大大提升「雙贏」的可能性。幫助他人說出自己的感受,傾聽對方的觀點,討論可能的解決方案。抱著「我們能解決這一問題」的態度對幫助他人堅守自我、說出真實想法大有裨益。


幫助他人表達自我

比爾對自己的姐姐珍瑪感到不滿。他向朋友馬庫斯抱怨,珍瑪經常組織家庭聚會,但只在節日和假期才會邀請他。


而那些有珍瑪的家人和朋友參加的周末午餐和燒烤聚會,比爾從未收到過邀請。比爾感到愈發鬱悶,在馬庫斯面前喋喋不休,但又不願把自己的不滿告訴珍瑪。他說珍瑪是自己的姐姐,應該了解弟弟的感受。

馬庫斯猜想,比爾不被姐姐邀請的原因可能是比爾常常在公共場合酗酒並且大聲說話、不顧及場面地蠻橫無理;也可能是比爾的家距離珍瑪的家有兩小時的車程,珍瑪認為比爾不會願意如此舟車勞頓前來參加一場聚會。

與其漫無目的地猜測,馬庫斯決定行動起來,幫助比爾消除怨氣、堅守自我,向姐姐說出自己的感受,但最終還是需要由珍瑪來解釋原因。

自信行動

當一個人與他人之間存在隔閡時,你應當用心體諒、理解,換位思考不要輕視他人的感受,不要對對方說,「不要犯傻了」「你反應過度了」或者「你的想法荒謬可笑」。這些言論只會刺痛對方,助長對方的怒氣或者使其更加沉默。

另外,如果你想幫助他人提升決斷力,避免帶著建議和解決方案介入到事件的解決中。相反,重點在於幫助他人表達自己的感受,幫助其決定是否需要採取行動。你只要聽對方傾訴心聲,並告訴對方你理解其處境和想法。例如,「那麼,聽起來你的意思是你感到被冷落,而你不確定珍瑪是故意要冷落你還是不小心忘記邀請你,是這樣嗎?」

下一步就是幫助他人明確自己想要什麼並幫助其確定可能的下一步驟。例如,馬庫斯可以問比爾,「你期待你的姐姐怎麼做?」

通常,你會發現對方仍然會以抱怨或者感嘆回應你的詢問,「呃,我不知道。這太不公平了。我也不是說她應該每一次都邀請我,但我就是弄不明白為什麼她這樣做……」這時,承認對方感受的同時重複你的問題,「你理想中的情形是什麼樣子?」或者「你想怎樣解決這個問題?」通過確定自己的期待,把握事件的走向。

提示

幫助他人提升決斷力時,避免長驅直入、直接告訴對方他們應該怎樣做。相反,發揮基本的諮詢、溝通技能。傾聽,詢問問題,簡明、試探性地複述對方的話都能讓事情變得更加明朗,同時提升對方堅守自我的信心。


幫助他人明確底線,為自己爭取權益

納丁注意到同事雷總是被其部門經理約翰欺負。起初,雷否認自己受到困擾,但一次兩人共進午餐時,雷承認,他對約翰衝著自己大喊大嚷,對自己的工作吹毛求疵,在眾人面前無理地批評自己的行為忍無可忍。雷請求納丁的幫助。

在這一案例中,納丁要想幫助雷提升決斷力,有兩個問題需要考慮:第一個問題是,納丁需要幫助雷明確自己的底線、堅持自己的權益、為自我正名;第二個問題是,納丁必須幫助雷鼓足勇氣直面約翰,當面說出自己的感受

自信行動

被人欺辱時,羞恥感、負罪感、無助感常常會使當事人選擇否認問題的存在,從而繼續保持緘默。如果他人願意向你敞開心扉,儘可能地用心體諒、理解對方。傾聽、了解他人的觀點、領會他人的感受都有助於消減對方的孤立感。

當對方告訴你外界的欺凌如何使其感到無助、孤獨時,幫助對方尋找應對之策。首先,納丁應當幫助雷明確自己的底線,讓他清楚自己擁有哪些權益。或許,雷可以接受約翰的責難,但是不能承受約翰對他的大聲呵斥;又或許,雷認為在同事面前被批評是莫大的羞辱,因此同樣也不能接受。

鼓勵被欺凌方使用『非情緒化』語言,堅守事實。幫助雷確定底線和期待之後,納丁應當告訴雷,她也會向約翰表明自己的態度。如果你知道有人被欺凌,而你選擇袖手旁觀,那麼你實際就是在「助紂為虐」!

選準時機,詢問欺凌方能否給予自己機會與其探討自己的憂慮。冷靜、簡明地說明自己的想法,避免任何情緒化的語言。可以以「我感覺……我想你最好不要……」開啟對話。告訴對方你的建議,提醒對方公司制定有旨在維護員工權益的「反霸凌」條款。

就事論事,避免混淆不同的問題,避免通過「翻舊帳」來論述自己的觀點。「翻舊帳」很可能導致事實的歪曲以及道德的「綁架」,因為對方很可能已經忘了這件事情或者對同一件事情雙方有著不同的記憶。你不需要告訴對方,但是你需要提前制定勸阻欺凌者無效時的應對方案

提示

幫助他人提升決斷力,並不意味著霸凌行為一定會停止,而是意味著你能幫助他人說出自己的感受、期待和底線。你通過仗義執言表達你的支持。在充滿尊重和支持的環境中,霸凌行為鮮有生存的空間。是的,凡事終有後果,但是堅守自我並幫助他人堅守自我就是在為這個後果負責。


幫助他人清晰、具體地表達心聲

西蒙的祖父患有帕金森症候群,現居住在一所養老院裡。每當西蒙探望祖父時,祖母總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看起來痛苦又悲傷。她告訴西蒙養老院裡的看護照顧得並不好,希望西蒙將自己的老伴接回家。她拒絕與養老院裡的員工討論自己的擔憂,執意讓西蒙幫其溝通。

西蒙感到擔憂,但意識到現在不是說服祖母堅守自我的好時機,最好的辦法是自己扮演祖父母的「代言人」。西蒙需要做的是安撫祖母的情緒,找到祖母堅持認為自己的丈夫沒有得到足夠精細照顧的原因。

自信行動

在這一案例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讓對方確信你將會一如既往地幫助和支持他們

體恤對方的擔憂和感受,「我看得出來你很難過,很擔憂。」請對方解釋自己的擔憂,一次可以只針對一個問題。西蒙需要找到祖母堅持認為自己的丈夫沒有得到足夠精細照顧的原因。

無論對方的回答是什麼,你都不必急於表明自己的立場。通過詢問,明確問題所在。建議你寫下談話筆記,以供你需要回顧時翻看,確認自己已經清楚地了解對方的想法。(與養老院看護溝通時也可以記錄筆記。)

了解對方具體的擔憂之後,進一步詢問,「你期待看護做出怎樣的改變?」這是幫助對方堅守自我的關鍵步驟,幫助對方感受到自己擁有整個事件的掌控權。

通過總結、複述對方的話進行確認,「那麼,你認為今天祖父什麼食物也沒有吃?你想知道他什麼都不吃的原因?你希望有一位看護在飯點看在祖父身邊,幫助其進食?我的理解正確嗎?」

明確告訴對方你可以做什麼以及不可以做什麼。西蒙無法將祖父接回家,但是可以找看護溝通,傳達祖母的要求和期望。

提示

「代言人」代表他人的觀點、期望和權益。因此,明確他人想要什麼以及不想要什麼至關重要,唯有如此,你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代言人」。做筆記使事件中的每一方都「有據可查」。


幫助他們提升決斷力的小貼士

● 幫助他人提升決斷力時,避免隨意「包攬」,避免為對方提出「你應該……」和「你不應該……」的意見。

● 你不必急於表達對方的觀點,你的職責在於幫助他人表達感受和訴求。

● 告訴對方感到焦慮或者憤怒無可厚非,不必感到慚愧,但是無論情況如何,都要承擔責任,保持一定的掌控權。

相關焦點

  • 你是否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如何提升自我感覺,做出改變?
    如果你閱讀之前的文章,就會發現堅守自我、侵略、被動、被動性侵略之間存在著種種差異,導致你時而表現自信時而唯唯諾諾的原因也紛繁複雜。你會發現生活中提升決斷力的機會無處不在,同時你也學會了接受自己的優勢和弱點。準備好做出改變了嗎?如果你還不確定,不用擔心。改變自己行為和表達方式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如果你感到焦慮不安,那麼,你很大可能還是會堅持自己舊有的行為模式和習慣。
  • 我們為何會幫助他人?
    從長遠來看,幫助行為會使施與者和接受者同樣受益。催生幫助行為的報償有外部的也有內部的。商人捐款能提高其企業形象,幫助同事能獲得稱讚或友誼,這些回報都是外部的。有時候我們付出是為了收穫,因此我們會最熱心地幫助那些對我們有吸引力的人,幫助那些我們渴望得到其讚許的人。幫助行為也能提升我們的價值感,大量研究結果顯示,投身於社區服務計劃等助人活動的年輕人,都發展了社會技能和積極的社會價值觀。
  • 「其實沒有人能讓你難過」,如何分清他人與自我的邊界?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抓住「邊界」這個理念也就抓住了所有人際關係問題的元兇,自我的力量與情緒釋放之間的關係,是邊界心理學的基礎。 「在人際關係中,如果沒有邊界的概念,當我們不尊重他人對問題的所有權,把別人的問題當成自己的,我們就是完全弱化了他人的存在,而把自己當成了主角。
  • 大腦如何區分自我與他人?
    從嬰兒和孩童時期開始,我們就會觀察父母和老師,從他們那裡學會如何走路、說話、讀書,甚至如何用手機。從觀察學習中,我們似乎可以學到各種各樣複雜的行為。但從社會層面來說,周圍人的影響遠不止於此。我們不僅會模仿周圍人的行為,也會模仿他們的想法。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會學習到其他人的想法、感受和欲望,並適應這些東西。
  • 怎樣高效尋求他人幫助,你還在犯這些錯誤嗎?如何少走彎路……
    今天在重溫它的時候,我想到了兩本書—《權力》和《如何影響他人》。裡面提到了48條關於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的法則。關於這點小編這裡可以展開的說一下。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向周圍的人尋求幫助時,我們總是期待得到他人的憐憫,尤其是當我們尋求的對象是我們的家人或者朋友的時候。
  • 如何借他人的評價提升自己?
    回到個體身上,在工作和生活中,評價一個人的事情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它很大程度影響了我們的交友選擇、夥伴合作深度以及各種關係下的情誼持久度。更重要的是,他人如何評價自己,一方面可能影響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另一方面,也會影響個體對自我的認知。因此,如何看待和處理他人的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
  • 快樂,來源於幫助他人
    快樂是幫助他人,關心他人。快樂是什麼?快樂是愛心融化愛心,再將愛心釋放,傳遞給別人,別人再傳遞給我們,我們得到了愛,也得到了快樂!   我們身邊處處都躲藏著快樂,怎樣才能找到它呢?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 如何溝通和表達?讓別人更好的懂你,提高表達溝通力,提升自我
    獲得他人的理解是人類源於本能的渴望,但如果我們的表達能力有限,就很難讓他人正確的理解我們想要表達的想法與感情。如何能更好的表達?(1)選擇精準的表達工具常用的表達工具有口語、文字、符號、圖形、肢體語言等,適當的選擇表達工具會有助於提高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如果想要表達的信息偏感性,儘量採取口語、肢體動作、圖像等方式進行溝通。
  • 如何藉助他人的力量
    而其中只有一種可以真正幫助你成長,我們要做的,就是盡力脫離其他三種狀態,進入唯一能發揮正確作用的那種狀態。1. 第一層次:孤立狀態真正的連接意味著對其他人在情感上進行投入,是一種給予和接受同時存在的狀態,孤立狀態則在給予和接受的兩方面存在問題——要麼是給予受阻,要麼是接受無能。
  • 口才幹貨:如何和他人和諧交往
    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如何和他人和諧交往吧。1.了解和接納自己,懂得自己是怎樣的人,自我需求是什麼,掌控自己的人生擁有高情商並不一定需要你去改變自己的性格,不管外向還是內向,都有自己情商的優勢,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性格,找到適合自己的情緒和情感表達方式,發掘自我的優勢和樂趣,多點自我激勵,同時,要懂得自己要什麼,這樣面對外在的環境,才有自己的準則,不會受到外在的幹擾,能夠真正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如此,你的世界才會變得美好,你的能量和氣場就會強,與他人的關係也會走向良心循環。
  • 22_ 我們如何揣摩他人——自我與社會知覺
    在社會交玩中,我們常常需要對他人進行揣摩,並形成對他人的印象,在社會心理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社會知覺」,這是研究人們如何形成對他人的印象並對其做出推論的學科。社會知覺是指識別和利用社會線索,對社會角色、規則、關係、環境或他人的特徵(如可信度)做出判斷。社會知覺有四個主要組成部分:觀察、歸因、整合和確認。
  • 吸引力法則心得:幫助還是拯救?用正確心態協助他人實現夢想
    所以說在你和別人分享吸引力法則的時候,不管你曾經創造出多少成功都沒有用,關鍵還是要看對方的感受如何。如果你想和某人介紹吸引力法則,什麼時候才是最好的時機呢?有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就是你為什麼要和別人分享吸引力法則呢?你是想要幫助他們,還是想要拯救他們?兩種心態有著很大的區別,即便你是在幫助別人,可能在你的內心依然有著某些消極的想法。
  • 我們履行幫助他人的使命,其實就是在圓滿自己
    他們需要智慧,知道生活的意義,並且找到自己的意義。如果我能夠幫助到他們,他們就會非常的喜悅,我得活給他們看。我來自舒適的農場,如果他們能看到農場的生活方式,一定很開心。曾經的農場生活很自在,不需要管別人,只要自己活得開心;但是我喜歡的人走了,農場也沒有那麼快樂,我想要回到原來的狀態。但是要回到原來的狀態,就要活成他喜歡的人,去發光、幫助他人,不能隨心所欲。
  • 如何和有心機的人交往:不是用心機對付他人,而是學會「忘機」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如何和有心機的人交往,其實和有心機的人交往,最好的方法不是用心機的方法對付他人,這只會讓彼此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複雜。如何和有心機的人交流,我們記住曾國藩的一句忠告,那就是學會選擇忘機。
  • 鬼谷子智慧:善良的幫助他人,要懂得避免吃力不討好,牢記一句話
    現今社會雖然物慾橫流,但是還是有許多人會誠心實意的幫助他人,但是通常我們會發現,助人並未必就是為樂,吃力不討好的人大有人在。就此,社會上就會有很多人都會面臨一個問題——我怎樣才能真正幫助別人,但是需要避免自己吃力不討好,我該怎麼去做呢?
  • 自我與他人的平衡
    現在回想起來挺沒有必要的:我不歌頌這種極端,帶著矯情和顧影自憐;我也不貶低這份驕傲,因為自我肯定是我的選擇,是我對抗外界的底氣。沒有人能真正跳脫得失的計較,最後不過是找一種平衡。利他和利己也是一種平衡。後來,我開始颯了起來。淡漠地看待,專注地做自己。
  • 愛情,婚姻受挫之後,如何找回自我價值感提升自信?
    無論這種能量以何種名字出現:度誠的靈魂、心理學的自我,內在源泉或是生命的力量…只要你找到了這種力量,你就能達成心中望的改變。審視自己的內心,找到這種力量的源泉,利用這種力量,改變自己,成為心中想要成為的自己,如果你下定決心要改善自我概念,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會因此而改變。比如:你的工作、你與他人的關係、你對未來愛人的選擇。
  • 俞敏洪: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人,相互幫扶才感到溫暖;事,共同努力才知道簡單;路,有人同行才不覺漫長;友,相互記掛才體味情深;與人為善,不遺餘力的成就他人,不知不覺也成就了自己。俞敏洪就是利他主義精神的弘揚者,希望可以為周圍的人帶來更多的快樂、更多的幫助。覺得這樣做挺好的。這樣之後,你的世界會越來越擴大。「我後來發現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 答疑解惑 | 如何克服與他人交流時的緊張?
    來訪者問:如何克服與他人交流時的緊張本人男,學生,和別人說話時會不由的緊張,在我接別人話時緊張的感覺不是很明顯(接同學的話題、被老師提問、回答陌生人的問題)。這種緊張感只有在我主動和別人交流或者尋求幫助時會出現。
  • 心理學家解釋:為什麼幫助他人是尋找快樂的最快方法
    1、通常所認為的方式並不會讓人真正的感覺更好當你因為未能完成的工作而受到批評的時候,當你和男友吵架之後。也許你的閨蜜會給你一些雞湯建議,比如她會安慰你,並建議你周末一起去購物,又或者說要馬上帶你去吃美食。然而,這兩種類型的方式,很難讓一個人真正的感到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