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這一生能享多大福,要受多大罪,其實是有定數的,都是自己種下的因果。要知道,這世上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因緣的,如佛家所講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都是因緣使然。常有人說那句話: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有人會說這是消極的宿命論,其實非也。所謂命運,其實是前世因今生果,自己修來的。
佛門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學佛的人都明白,佛家最注重「因果」,講「因果通三世」,前世種下的「因」決定今生的「果」。前世即多少德,今生享多大福;前世造多少孽,今生遭多少苦。當然,這個前世今生是相對而言的。個人因果有個人的因緣,因緣不同,受報的時間也是不一樣的。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喜歡算命,其實這是不提倡的,因為好命不是算出來的,而是修來的。那只是一種指引,路還是要靠自己走,算命再準,不去做,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再者,人的命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時會轉變的。佛家講:起心動念皆是因,當下所受皆是果。人的念頭轉了,「因」轉了,就會產生不同的因緣果報。所以,知命不如改命,求福不如修福。
佛家講:人這一生的福報是有定數的。什麼意思呢?今生的福禍是前世因果的顯現。常見善人得善果,今生福報多;常見惡人遭惡果,今生惡報多。這世上的人有窮有富、有貴有賤,不是命運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自己的因果。明白因果的人,會知道,其實這世間沒有什麼委屈和可憐,都是自己的果報。
看不到他人的苦難,是因為慈悲不夠;看不到事情背後的因果,是智慧不夠。看到別人福報大,不要嫉妒,那是人家自己修來的,誰也搶不走;看到有人窮困潦倒,須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前世積德不夠,這一生就要用苦來償還。人生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福報,有句話叫「有福不在忙,無福跑斷腸」,有福氣的人往往過得風生水起,沒有福氣的人家徒四壁。
越是窮人越是喜歡燒香,祈求福報。其實福報不是求來的,學佛是讓我們有智慧、有慈悲,要懂得布施行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耕耘才會有收穫。要想有福報,你得去積累福報資糧。有句話叫「貧窮從慳貪中來,富貴從布施中來」,許多貧窮是因為自私刻薄,而許多富貴也往往是因為施捨得多。佛不是成佛了才去渡眾生,而是渡的眾生多了,成佛自然水到渠成。
有人問:沒錢怎麼布施?布施不只是指捐錢捐物,也包括精神和靈魂上的滋養,比如說我們給予他人一句溫暖的話、一個善意的微笑,幫助他人擺脫精神上的恐懼煩惱等等,這都是行善,都是布施,都是在修功德。「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越是福報不夠,越要從當下起多修善業、積攢福德。覺悟的當下,就是改變命運的開始。
除了要培福,也要懂得惜福,再多福報也經不住人肆意揮霍浪費。佛家講: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我們當下所擁有的東西,是自己修來的福報,要懂得珍惜和感恩,不知恩的人,感受不到幸福。如果我們去過寺院吃過齋飯就會知道,出家僧人對於糧食有多麼地珍視,因為他們明白因果,懂得惜福。
世間的錢財也是如此,十分財,七分是福,三分是勤,如果福報不夠,再怎麼拼命努力,不是你的終究不會來。師父常常勸誡我,該吃苦的年紀不要安逸享樂,早早把福報耗完,老來會更苦。人的福報是守衡的,年輕享福,未來受苦,該努力的年紀就要拼搏,不要等到年紀大了、幹不動了,福氣也沒了,那才是真苦。正所謂「吃苦了苦,享福消福」,明白這一點,就參透了人生苦樂禪機。
別貪心,我們不可能什麼都有;別灰心,我們不可能什麼都沒有。得失無常也有常,一切皆在自己。希望大家修福修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