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管理不是說讓你去壓抑自己的情緒,而是明白情緒發生時的狀態,能夠客觀合理地去看待自己情緒發作的過程,而且能夠接納和尊重自己的感受,這才是真正的情緒管理。
舉個例子。
某一天你在公司上班,辛辛苦苦地在工作,忙碌得滿頭大汗,這時候領導突然來到你面前,跟你說你上次的事情做得不夠好,犯了錯誤,對你嚴厲訓斥,也不問青紅皂白對你就是一頓大罵,遇到這種局面,你是什麼樣的感受?
你會覺得委屈、悲傷,心情沉重,也覺得很難過,明明自己沒有做錯事,為什麼就被罵了呢?這是你當下最真實的感受。
如果有情緒反應,這時候會有幾種行為表現:
1、當場跟領導對峙,表達我自己並沒有做錯事,這件事不是我做的,為什麼要這麼說我?
2、偷偷地跑到沒人的廁所裡面哭,大哭一場,情緒宣洩以後再好好回來工作。
3、毫不在乎,雖然覺得委屈,但是不覺得自己有錯,等過兩天氣消了以後,找領導談話,客觀和氣地表達這件事的過程和來龍去脈,讓領導解除對自己的誤會。
4、摔東西、砸桌子,直接打領導。
這幾個選項,哪一種是比較合適的情緒管理?
可以肯定的是,第一種跟第四種是不太好的策略,第一種的話,有可能會激起兩個人之間矛盾,質問的態度,會火上澆油,讓局面不可控制;第四種則是侵犯對方了,會存在肢體衝突和糾紛,甚至也有可能會造成人身的傷害,這兩種做法都會帶來風險。
第二種和第三種,相對來說則比較合適。
第二種的做法是情緒宣洩,覺得委屈,難受,可是心裏面又不甘心,如果讓自己忍著,壓抑自己的情緒,反而會把心情更糟,此時還不如大哭一場,哭了以後,感覺好一些,舒服點了,再去面對以後的生活。
第三種則屬於認知調節,我是有理的,沒有錯,我自己能夠很清楚明辨這裡面的情況,但是你位置比我高,地位比我強,我先「忍辱負重」,不跟你計較,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就屈服於你了,我的感受仍然是不舒服。
等到某一天,時機合適,氣氛也比較緩和,我就要找你好好談談這件事,這裡面的過程是怎麼樣,我要跟你表達我內心不舒服的地方,讓你明白我是怎麼想的,我心裏面不好受,你委屈我了,你要給我一個說法。
像這種處理的方式,就是比較好的情緒管理,既達到了合理溝通的目的,同時也很硬氣,直接表明態度,不討好,也不委曲求全,我跟你平等的位置,我把我立場擺出來,看你怎麼說。
你要是能夠道歉,說得通我,我就原諒你;要是態度依然強硬,並且不講道理,那對不起,我要走人,不和你相處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懶得跟你繼續囉嗦。
說到底,情緒是以人的需要為中介的心理活動,它反映的是客觀外界事物與你自己主體之間需要的關係,外界的事物符合你主體內心的需要,你就會有積極的情緒體驗,否則就是消極難受的情緒體驗。
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千萬不要委屈自己的感受。內心是怎麼想的,就要怎麼做,不要表面一套,內心裡又是一套,變得很慫不敢面對。
人可以忍辱負重,可以忍受胯下之辱,但絕不能喪失志氣,人要有氣節和心志,面對不公的事情時,一定要懂得反抗。這種反抗,不是說自己拿刀槍和對手對砍,把人砍死了情緒就好,而是說這種反抗是來自內心對自己的感受維護。
你傷到了我的情緒,我就會感覺難受,那麼我要表達的就是痛苦和悲傷;你對我很好,很體貼我,我就很愛很愛你,也會尊重你,把你服侍得服服帖帖的,大家一起幸福快樂的生活。
良好的情緒管理,它一定具有適應功能,通過情緒的調整,使自己處於適宜的活動狀態,便於個體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
譬如,在路上遇到有小偷偷你手機,你的情緒就應該是高度緊張的狀態,抓到小偷就要把他狠狠制裁,並打110,讓警察來處理,並把搶到的手機還給你,這才是合理的情緒狀態和行為表現。
要是小偷偷你手機,你還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表示「唉,小偷也很可憐,偷我的算我倒黴,是我不小心才這樣的。」這樣的情緒反應和認知,就不是很合理的方式了,它不符合一個正常人情緒適應的狀態,不管是適應社會環境,還是自我的調整,都是非常不利的,委屈了自我的感受,壓抑了自身本應該去面對的情緒功能。
所以大家在情緒管理的時候,一定得懂得鬆弛有度,認知合理,該宣洩的時候就宣洩,該爆發的時候就爆發,壓抑過度了不是一個很好的做法,只要你的情緒管理,能夠讓你適應社會,同時也維護了自己的感受,這就是好的情緒管理策略。
相反,要是你一直壓抑,或者過於討好別人,從不把自己的感受看得重要,那麼最終會讓自己更加難受,情緒會一直糟糕下去。只要接納了自己,才能收穫好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