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說的這本書,名字叫做《極簡主義》,作者是兩個人:喬舒亞·菲爾茨·米爾本、瑞安·尼科迪默斯 。
提起極簡主義,可能很多人會想起賈伯斯,進而想起蘋果手機,想起那種異常簡約的設計方式,但本書的內容並非針對工業設計,而是針對生活方式。極簡主義者的目標在於追尋人生的意義。
作者稱他們曾經月薪超過六位數(美元),以為自己會快樂,但並沒有,擁有香車、豪宅、大量玩物,以為自己會很滿意,然而也沒有,終於有一天,他們放棄了外人看起來光鮮亮麗的生活,邁入了極簡主義。他們倆建立了自己的網站,曝光自己的生活,結果這種生活方式迅速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極簡主義很快風靡美國、歐洲乃至全球。
喬舒亞和瑞安最初的問題是這樣的:金錢無法給人快樂、工作無法使人滿足、婚姻無法給人幸福,那麼人怎樣才能快樂?人生到底在期待些什麼?他們列了一個清單,把人生中需要的所有東西都寫在上面,包括物質上的如房子、衣服、食物、車等,精神上的人際關係等,然後他們去思考這些東西到底值不值得花費精力。結果出人意料,他們發現絕大多數東西都可以扔了,因為它們並沒有給人帶來任何價值。
極簡主義者進一步發現,對於他們,最值得關注的五個方面乃是健康、人際關係、熱情、成長和奉獻,他們分五章討論了這五個方面,每章有同樣的開頭,如下:
想像一下,如果你彩票中獎了,找到了理想的另一半,還清了債務,搬進了理想的房子(當然是在海邊),而且從此以後再也不用工作了。
接著再想像一下,如果你被通知只能再活一個月或者沒有人能分享你的快樂或者你發現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或者你已經無法成長或者你不能將你的快樂奉獻給別人,那你還想要這樣的生活嗎?如果不想,那麼一個人必須關注健康、人際關係、熱情、成長、奉獻,那是顯然的了。
極簡主義者不一定需求的東西少,但他們只關注那些值得關注的東西,根據上述五個方面,我們看看他們到底關注什麼:
1. 健康:極簡主義者所謂健康,完全在於自己的感受,他們不管社會上如何定義健康,他們只專注自己內心的感覺,如果他們覺得自己活力四射,那不管是胖或瘦,都無所謂。健康生活需要飲食配合鍛鍊,飲食方面,避免食用加工食品、糖、麩質食物、水以外的一切飲料、奶類、肉類,多攝入水、新鮮蔬果汁、蔬菜、豆類、水果、魚類。極簡主義者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素食主義者,他們稱,自從吃的肉少了,反而覺得精力更充沛了。關於鍛鍊,他們認為是一種值得享受的事情,他們一旦制定了自己的健身計劃就絕不拖延,他們的口號是把「應該做」變為「必須做」,不要說沒時間鍛鍊,而應該說鍛鍊給了人更多的時間。
2. 人際關係:把認識到的所有人列個單子出來,檢查這個單子,算算自己究竟花了多少時間在不必要的人際關係上,跟不必要的人際關係說拜拜。關於人際關係,他們有幾本書,我沒看,但光看名字也能大概猜出寫的什麼:《再見了,假朋友》、《放手人際關係》、《準備好離開》。本書的作者之一喬舒亞斷掉了自己的網絡,他以為會很難,但卻發現從網絡裡解脫出來真是一大幸事。喬舒亞發現沒有網絡以後,時間多了,可以做更多自己願意做的事,接著他又斷了家裡的電視,喬舒亞並不對電視節目抱有反感,只是他覺得應該把花在看電視的時間花在更值得做的事情上。
3. 熱情:極簡主義者需要金錢,但極簡主義者不是那麼需要金錢。他們認為強調事業是危險的,甚至是令人反感的,他們只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能賺多少錢不重要,滿足溫飽即可,最重要的是能否在工作中找到熱情。身份、地位、確定性和金錢都是熱情的枷鎖,而極簡主義者對它們不屑一顧。極簡主義者認為為了熱情,人需要拋棄一些東西。
極簡主義所指的並不是剝奪——我們不希望任何人以極簡主義之名過著一無所有的生活——但有時候,在我們試圖讓生活走上更好的方向時,剝奪那些一時的滿足是有意義的。
4、5. 成長和奉獻:很多極簡主義者認為成長和奉獻是最重要的,特別是奉獻,更是人生意義的來源,人在成長中奉獻自己,奉獻又幫助人成長為更好的自己,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奉獻自己的時間和金錢,這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極簡主義者通過「苦行僧」似的生活,好不容易省下來大把時間和金錢,就這麼奉獻了?這個問題對於極簡主義者有點好笑,因為一來他們不覺得極簡主義苦,反而樂在其中,二來他們認為奉獻才是人生意義所在,如果不能奉獻,人還活著幹嘛?他們到社區做義工,去邊遠地區建學校、修井、贊助孤兒院等等,他們認為做奉獻得到的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
極簡主義者的生活態度,大致如此,你覺得如何?嚮往之?鄙視之?或與我無關?最後,以一個瑞安關於奉獻的例子結尾:
當瑞安在雜貨店的收銀臺前排隊時,有一對二十幾歲的年輕小夫妻帶著一個嬰兒站在他前面。他看到他們把一些已經放在收銀臺上的東西拿了回來,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錢。一股強烈的想要貢獻的念頭——同樣,想幫忙的渴望深植於我們每個人心中——衝擊著瑞安,他明白自己想幫助這對夫妻。於是他將那對小夫妻買不起的東西買下來,送給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