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途創始人胡老師按語
人生的意義是很多人思考的問題,不同的答案會帶來不同的人生觀,從而決定一個人如何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價值。有人認為應該過舒適的生活,放棄努力;有人認為應該超級自律,從而實現心靈的自由。每一種選擇背後,如何認定人生的意義是最重要的。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在一百年前就有論述,我們要選擇「被他人認同的意義」,這就是「立志」的過程。一個確立志向的孩子,大部分的問題都可以自己解決,所以思考人生意義,絕不是浪費時間的發呆,而是重要的人生探索。
什麼是真正的人生意義?
它必須是公共意義,是別人能夠分享的意義,也是能夠被別人認可的意義。
能夠解決自己人生問題的好方法,必然也能夠幫助別人解決類似的問題,因為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如何應對共同的問題。即使是天才,也是因為他的生命被別人認定為他們很重要,才會被稱為天才。
因此,個人的人生意義體現在他為群體做出的貢獻上。這裡說的是個人的人生意義,與他所從事的職業無關。
有些人可以遊刃有餘地解決人生的問題,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在於對他人感興趣以及與人合作。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被其同類的喜好所指引,遇到困難時總能在不和別人的利益發生衝突的情況下加以克服。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種觀點挺新穎,他們也許不相信,人生的意義難道真的應該是對他人做貢獻、對他人感興趣和團結協作?
他們或許會問:「那麼,我們又該為自己做些什麼呢?如果我們老是為他人著想,老是為他人做貢獻,我們自己豈不是很痛苦?如果一個人想要提升自我,至少他應該為自己著想一下吧?我們難道不應該學習怎樣保護自己的利益,或加強我們自己的個性?」
這種觀點,我認為是大錯特錯的,它只是提出了一個虛假的問題。
如果一個人真的希望自己的人生意義是對他人有所貢獻,而且他的人生目標也志在於此,他自然會把自己塑造成最有貢獻的理想狀態。他會為此目標而調整自己,他會以自己的社會感來訓練自己,他也會從練習中獲得各種技巧。
認清目標後,學習就會隨之而進行。慢慢地,他就會開始充實自己,以解決人生的三大問題,並擴展自己的能力。
舉個例子,不管是在戀愛的時候,還是在婚姻生活中,只要深愛對方,我們就會努力讓對方的生活更加美好舒適。為此,我們會竭盡所能地提升自己,如果沒有這種目標,而只想憑空提升自我,那就只是裝腔作勢,徒增煩惱而已。
還有一個證據可以證明人生的意義是為他人做貢獻。先來看看祖先為我們做出了哪些貢獻,留下了哪些遺產,比如土地、建築、科學、藝術等,這些都是祖先對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所做的貢獻。
和他們相比,有一些人毫無合作與奉獻的意識,以至於人生中唯一的目標就是逃避生活。他們死後,沒有在世間留下任何痕跡,他們不但死後不留痕跡,他們活著的時候,人生也是空虛貧乏的。
聽到地球的低語了嗎?它在說:「你們不配活下去,滾吧,毫無用處的廢物,人類不需要你們,你們的目標,你們的奮鬥,你們所保持的價值觀都沒有未來可言,快點去死吧!」
所以,對於那些不以合作為人生意義的人,我們也要說一句:「快滾吧,你們這些毫無用處的廢物,沒有人需要你們。」當然,文明並非十全十美,我們應該向著使更多人獲得更多幸福的方向努力改進。
懂得奉獻和合作的人,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他們知道什麼樣的人生是有意義的,也願意為此努力。他們努力地培養自己的愛心和社會感,這種濟世救人的情懷,在宗教教義中都有所體現,時間上所有偉大的運動,都有一個共同的初衷,就是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對於人生的意義,我們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正確的意義和錯誤的意義帶來的結果卻有天淵之別。正確的意義能讓人類的事業更上一層樓,錯誤的意義卻像魔鬼一樣可怕。
所以,我們必須了解意義是如何產生的,並探明其中的差異,如此才能在意義發生重大偏離時,迅速加以修正。上述問題其實都屬於心理學範疇,而心理學和生物學、生理學的一個重大差異,就是它可以通過了解意義以及意義對人的影響,提升人的幸福指數。
本文節選自《走出孤獨》——你可以獨來獨往,但不要封閉內心,每個人都需要和這個世界心意相通。
作者介紹: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奧地利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深蘊心理學的三大奠基人。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是由社會力量決定的。人天生是一種社會存在物,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進行交往,相互依賴,相互合作,在社會活動中成就獨立的自我,對現代年輕人的自我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