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杯心態可以讓我們隨時對自己擁有的知識和能力進行清理,清空過時的垃圾,為新知識、新能力留出空間,與時俱進,永不自滿,始終保持身心的活力,使我們的人生漸入佳境。
古時候一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聽說某個寺廟裡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便去拜訪。老禪師的徒弟接待他時,他的態度非常傲慢,心想:我是佛學造詣很深的人,你算老幾?後來老禪師親自接待了他,並十分恭敬地為他沏茶。可在倒水時,明明杯子已經滿了,老禪師還不停地倒。他不解地問:「大師,為什麼杯子已經滿了,還要往裡倒?」大師說:「是啊,既然已滿了,幹嘛還倒呢?」
禪師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經認為自己很有學問了,為何還要到我這裡求教呢?這就是空杯心態的起源。做人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態,如果想學到更多學問,先要把自己想像成「一隻空著的杯子」,而不是仗著自己成就卓然而驕傲自滿。
空杯心態並不是要一味地否定過去,而是要我們以否定或者放空過去的態度融入新的環境,對待新的工作、新的事物。通俗一點兒說,就是要我們把自己「當人看」,因為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也許你在某個行業十分成功,也許你已經具備了較高的技能,但是對於新的環境、新的政策、新的對手,你仍然沒有任何特別的優勢。這個時候就需要持有一種空杯心態,重新整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吸收先進的、正確的、更優秀的東西。如果你不去領悟、不去感受、不去學習,仍然高枕無憂地躺在過去的成功經驗上,結局將不可收拾。
哈佛大學校長到北京大學訪問的時候,講了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有一年,這位校長突發奇想,向學校請了三個月的假,隻身一人來到了美國南部的農村,嘗試著過另一種全新的生活。他到農場打工,去飯店刷盤子。在農場做工時,背著農場主吸支煙,或者和自己的工友偷偷說幾句話,都讓他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愉悅。最有趣的是,他在一家餐廳找到一份刷盤子的工作,幹了四個小時後,老闆把他叫來,跟他結帳,並對他說:「可憐的老頭,你這把年紀刷盤子太慢了,你被解僱了。」
三個月後,「可憐的老頭」結束了自己的體驗生活,重新回到哈佛,原本令他討厭煩惱的事務現在卻有趣起來,原本枯燥無味的工作現在卻變得新鮮起來。這三個月惡作劇般的經歷,使他更全面地認識了自己。自己原本引以為豪、令人景仰的哈佛大學校長的職位,自己原本認為的博學與多才,在新的環境中卻變得一文不值。更重要的是,當回到一種原始狀態以後,他不自覺地清理了心中積攢多年的「垃圾」。
哈佛大學校長的特殊經歷說明了一個道理:我們只有時刻保持一種空杯心態,定期給自己復位歸零,清除心靈的汙染,才能更好地享受工作與生活。從某種意義上看,當一個人的發展遭遇某種瓶頸時,可以以「歸零」的方式放棄從前。關上身後的那扇門,你會發現另一片美麗的後花園,找到另一番工作的激情和生活的樂趣。
人在職場,職業倦怠、激情喪失,似乎是永遠也繞不開的話題。每過一段時間,每到一定階段,當感到一種難以擺脫的壓抑和煩躁後,可以向那位哈佛校長學習,適當地將現狀歸零,換種方式去前進,或許是種不錯的選擇。
空杯心態就是歸零、謙虛的心態,就是重新開始。有這樣一種現象:人們第一次成功相對比較容易,第二次卻不容易了,這是為什麼呢?
一位國內著名的集團老總曾經說過這樣意味深長的話:「往往一個企業的失敗,是因為它曾經的成功,過去成功的理由是今天失敗的原因。任何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都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周期性變化的。中國有一句古話叫『風水輪流轉』,經濟學講資產重組。」生活就是不斷地重新再來,不歸零就不能進入新的資產重組,就不會持續發展。
你可能有過很高的地位,可能擁有很多的財富,可能擁有淵博的知識,但是當你想要達到更大成功的時候,你一定要有一種空杯心態。因為只有將心態歸零,你才能夠快速地成長,才能學到更多的成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