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三尺,渡己一生!(精闢)

2020-08-29 中國傳統教育智慧

古人云:「讓人三分不吃虧,容人三分無損失。」


人生在世,需學會讓步,處事時學會退一步,待人時學會寬一分。


讓步,不是怯懦,不是慫,而是一種智慧,一種為人處世的高深境界。


一個懂得讓步之人,必有厚福。


常言道:「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不讓自己吃虧,看起來不軟弱,選擇咄咄逼人。


殊不知,一味的爭執只會將自己陷入困境之中,適當的退步反而會柳暗花明。


在清朝康熙年間,有一位名叫張英的大學士,在當時赫赫有名。


一日,張英收到一封家書,信中寫到鄰居家中要蓋新房,想佔用家裡三尺地,家裡人希望張英動用關係解決這件事。


張英看完信後,只回了24個字:「千裡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信寄出去後,家裡人看到瞬間明白了張英的意思,於是主動提出要讓三尺地。


鄰居看見張英家主動退讓,倍感愧疚,也選擇讓出了三尺地,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六尺巷」。


是啊,人生於天地之間,如此寬廣,讓他三尺又何妨?


一封書信,代表著一種情懷,更代表了一種氣度。


人生在世,退一步並不會失去什麼,太過執著,反而會更容易失去,學會看淡,學會讓步才是真理。


退讓不爭乃智者,爭強好勝乃愚人,真正的智者,懂進退,知禮讓!



菜根譚》中提到:「處世讓一步為高,待人寬一分是福。」


真正高明的人,懂得遇事退讓,選擇讓一步便是為日後的進一步留下餘地;


待人寬厚的人,便是真正的有福之人,不僅方便了他人,更是為日後的自己留下益處。


歷史上的春秋時期,齊國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跟隨公子糾,而鮑叔牙則是輔助公子小白。


後來,公子小白奪得君位,人稱齊恆公。


齊恆公想拜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卻極力推辭,並且力薦管仲。


而此時的管仲卻因當時的奪位之爭被關在大牢中。


齊恆公不同意,並說道:「當時管仲跟隨公子糾,並且射箭於自己,若不是自己裝死逃脫,怎能會有現在?」


鮑叔牙對齊恆公說,若想成就霸業,非管仲不可,此人極具才能,如果只是因個人恩怨而錯失了一位人才,才是最大的悲哀。


最終,齊恆公選擇讓步,並且對此釋懷,選擇重用管仲。


事實證明,這個決定無比正確,管仲全心全意輔助齊恆公,而齊國最終也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


人生在世,若是事事計較,則會失去很多,反之,適當的讓步還會得到收穫。


當你學會讓步,懂得寬容,格局必定提升,人生也將會更加開闊。


因為懂得讓步之人,值得深交;懂得讓步之人,人品端正;懂得讓步之人,好運自然來!



古語云:「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食,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


遇到美味的食物,留三分給他人,行走在狹窄的路徑,留一些讓他人行走。


讓步,是發自內心的尊重,更是一種為人的涵養。


對好友讓步,方能贏得人心;對愛人讓步,方能天長地久;對家人讓步,方能家和萬事興。


讓步,不僅是寬厚他人,更是解脫自我,餘生,學會讓人三尺,方能渡己一生!隨喜轉發,功德無量!

相關焦點

  • 讓人三尺,渡己一生!(精闢) 逍遙子 哲學人生網
    一日,張英收到一封家書,信中寫到鄰居家中要蓋新房,想佔用家裡三尺地,家裡人希望張英動用關係解決這件事。張英看完信後,只回了24個字:「千裡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信寄出去後,家裡人看到瞬間明白了張英的意思,於是主動提出要讓三尺地。
  • 讓人三尺,渡己一生!
    古人云:「讓人三分不吃虧,容人三分無損失。」人生在世,需學會讓步,處事時學會退一步,待人時學會寬一分。讓步,不是怯懦,不是慫,而是一種智慧,一種為人處世的高深境界。一個懂得讓步之人,必有厚福。01常言道:「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 讓人三尺,渡己一生
    一日,張英收到一封家書,信中寫到鄰居家中要蓋新房,想佔用家裡三尺地,家裡人希望張英動用關係解決這件事。張英看完信後,只回了24個字:千裡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鄰居看見張英家主動退讓,倍感愧疚,也選擇讓出了三尺地,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六尺巷」。是啊,人生於天地之間,如此寬廣,讓他三尺又何妨?一封書信,代表著一種情懷,更代表了一種氣度。
  • 讓人三尺,渡己一生,容人三分,留好名聲!(讀完受益匪淺)
    讓人三分不吃虧,有回報,容人三分無損失,留好名。,亦與己方便。學會讓人三尺,經常替人考慮,為人留路,腳下才有路,與人方便,行事更方便。無論什麼年紀,始終做個心胸大度之人,不爭不奪不較真,讓人三尺,渡己一生,
  • 佛說:讓人三尺,渡己一生!
    適當讓步,就是為己留路,讓人三分,足以渡己一生!所謂的小人,就是:佔你便宜,算計你的人,不擇手段,利用你的人,虛情假意,欺騙你的人。和他們爭,浪費口舌和時間,與他們鬥,惹來是非和災禍。面對小人,以讓為上策,讓小人,是一種聰明。能避免禍事上門,是非沾身,既護自己周全,也保家人平安。
  • 尺在心中,量人也量己
    尺在心中,量人也量己;尺在身內,量得又量失。一個人來到世上,從懂事起,就有了一把尺子。尺在心中,量人也量己;尺在身內,量得又量失。這把尺叫比較,以人生為參照物,量一量,一個人謙虛與驕傲、儉樸與奢侈、光榮與恥辱、成功與失敗、真善美與假惡醜,都一目了然。
  • 尺在心中,量人量己
    ,量人也量己;尺在身內,量得又量失。尺在心中,量人也量己;尺在身內,量得又量失。這把尺叫比較,以人生為參照物,量一量,一個人謙虛與驕傲、儉樸與奢侈、光榮與恥辱、成功與失敗、真善美與假惡醜,都一目了然。,對己、待人、處世,都應把握分寸,一個人的所作所為,量一量,就能看出適當、適度、適宜與否。
  • 人生之尺!(深度好文)
    尺在心中,量人也量己;尺在身內,量得又量失。一個人來到世上,從懂事起,就有了一把尺子。尺在心中,量人也量己;尺在身內,量得又量失。這把尺叫規範,做人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要有個尺度。一個人的一言一行,量一量,就能看出是否符合道德規範。這把尺叫分寸,對己、待人、處世,都應把握分寸,一個人的所作所為,量一量,就能看出適當、適度、適宜與否。把握不好,差之毫厘,失之千裡。
  • 人生之尺!( 說得極好)
    尺在心中,量人也量己;尺在身內,量得又量失。這把尺叫比較,對己、待人、處世,都應把握分寸,一個人的所作所為,量一量,就能看出適當、適度、適宜與否。人生有尺,社會有度,心靜則尺平,心明則尺準。當尺、度完美結合時,人生有了方向,社會有了規則,世界就會因此而美麗。
  • 人生之尺(深度好文)
    尺在心中,量人也量己;尺在身內,量得又量失。這把尺叫比較,以人生為參照物,量一量,一個人謙虛與驕傲、儉樸與奢侈、光榮與恥辱、成功與失敗、真善美與假惡醜,都一目了然。  這把尺叫規範,做人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要有個尺度。一個人的一言一行,量一量,就能看出是否符合道德規範。
  • 修行,先修心;渡人,先渡己
    佛說: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是渡人。渡人如渡己,渡己也是渡人。你今天幫助了任何人,冥冥之中這樣的幫助,總會有另一種回報返還到你身上,凡事都是因果,你今天不捨得種善因,以後也不會得善果。做一個雪中送碳的人,幫人也是幫己。幫助別人,不一定是做轟轟烈烈的事情,往往是一些小事,舉手之勞,當你幫助的人多了,總會有人記得你的好,在你落難的時候,被幫助過的人,才是你的貴人。
  • 人這一生,渡你的只有兩個人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讓他三尺又何妨?(好文)
    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利用職權疏通關係,打贏這場官司。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後,主動讓出三尺宅基地。
  • 渡的了別人,才能渡的了自己
    做人,別拿自己的尺寸渡人渡人如渡己,渡己也是渡人。看不開,就背著。放不下,就記著。捨不得,就留著。光說了別人對錯,原來自己也不完美;只道別人長短,原來自己也有缺陷;盡看別人是非,原來自己也不是聖人。人,要懂得適可而止。
  • 夜聽 | 渡人,渡心,渡自己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修行,我們的一生,都是在「渡」。渡人,渡心,也渡自己。渡人什麼叫渡人?所謂渡人,就是在別人失意的時候,助他走出困境;所謂渡人,就是在別人犯錯的時候,留有一絲餘地;所謂渡人,就是在別人困惑的時候,為他指明方向。渡人,是一種包容別人的胸懷,更是一種寬恕別人的格局。行走在人生的旅程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易之處,與其錙銖必較,不如多一些寬容。
  • 讓他三尺又何妨
    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利用職權疏通關係,打贏這場官司。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後,主動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主動相讓,最後這裡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幹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
  • 人生之尺
    尺在心中,量人也量己;尺在身內,量得又量失。一個人來到世上,從懂事起,就有了一把尺子。尺在心中,量人也量己;尺在身內,量得又量失。這把尺叫比較,以人生為參照物,量一量,一個人謙虛與驕傲、儉樸與奢侈、光榮與恥辱、成功與失敗、真善美與假惡醜,都一目了然。
  • 「渡」(您一定要讀)
    「渡」(您一定要讀) 什麼是渡? 渡,是一種包容, 渡,是一種豁達, 渡,是一種與世無爭的態度, 渡,是一種處變不驚的從容。 人這一生, 我們都在「渡」。
  • 渡人,渡心,渡自己
    人這一生,都是在「渡」。渡人,渡心,也渡自己。所謂渡人,不過是面對生活的一種胸懷。生活中的不公平,能夠以一種包容的態度去接受;生活的不堪,也能做到看破不說破。而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做個大方的人,不為小事而斤斤計較,不為芝麻而丟了西瓜。渡人,也是一種格局。 只有格局大的人才能做到寬容、原諒,才能在生活當中真正地善待他人。
  • 天不渡人,人需自渡(深度好文)
    作者 / 韓九叔 三毛說,「心之如何,有似萬丈迷津,遙亙千裡,其中並無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渡人《肖申克的救贖》中說,「強者自渡,聖者渡人。」而遇事「求諸己」的人,不會老是給人添亂,把麻煩別人當成常態。足夠冷靜、克制,既能體諒別人的自顧不暇,還能激發自身的責任感。以「渡人」為己任的人,如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張文宏醫生等,眼中不僅有自己,更有普羅大眾。因此,「渡人」是一種心態,一種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