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現在人與人之間關係越來越單薄了?
底下幾百條回答,每一條似乎都戳中了人際交往的要害。
其實追根究底,所有關係走向終點,無非就是:
一個屢屢突破底線,一個次次忍氣吞聲,傷了和氣;一個說話讓人尷尬,一個聊天只能敷衍,斷了交情。
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過則損,需把握分寸。
感情亦是如此,若是失了分寸,即使靠的再近,也感受不到絲毫溫度。
01
說話有分寸,是關係的槓桿稱
莎士比亞說:你的舌頭就像一匹快馬,它奔得太快,會把力氣都奔完了。
深以為然。影響一件事最終結果的往往是因為一句話,而決定一段關係的結局也大多時候是因為語言。
前段時間,綜藝《未知的餐桌》裡,出現了尷尬的一幕。
眾人飯後坐在一起閒聊,李斯丹妮聊起了小時候的夢想。
她說自己很小的時候就想學街舞,即使父母反對,也一直沒有放棄。
本來是一段很勵志的經歷,這時嶽雲鵬卻突然說了一句話:「其實我覺得你不太適合學跳舞,因為我近距離看你的腿很粗。」
聽到這句話,李斯丹妮明顯怔住了,儘管很尷尬,但她還是笑著回應:「你為什麼這樣說我,我很難過。」
在之後的聊天中,嶽雲鵬又指著李斯丹妮的腳脖子說:「好醜啊,你那腳脖子。」
雖然這些都是以開玩笑的方式說出來的,可是很多人看到這個片段還是感到不適。
帶著惡意和鄙夷的言語就像一把利劍,刺傷對方的同時,也給了這段關係最後的定義。
作家卡洛琳·塔格特寫道:所謂說話,就像是一場遊戲。像一場非常放鬆的沙灘排球,當球向自己飛來時,每個人都有機會擊球,當自己正好在擊球的最佳位置時,就可以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那些說話沒有分寸的人,所擊中的每一個球,所貢獻的每一個力量,都對自己的隊友造成了成噸的傷害。
你以為的玩笑,在別人看來是冒犯時,那就已然失了分寸;
你以為的好心,在別人看來就是「指手畫腳」時,那就已然超了尺度;
你以為的直爽,在別人看來只是「口不擇言」時,那就已然偏了航道。
成事還是敗事,靠近還是疏遠,不過就是一句話的事。
說話有分寸,人和人之間的槓桿秤才能永遠平衡,和睦如初。
02
距離有分寸,是感情的保鮮劑
著名的心理學理論「刺蝟法則」指出:
冬季時天氣寒冷,刺蝟會為了取暖擁抱著入睡,但又因為彼此身上都有刺,無法靠的太近。
最後經過數次摸索,它們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不會傷到對方,又能相互取暖。
所以說,刺蝟需要合適的距離來適應寒冷的天氣,人與人之間也需要保持適當距離來維持感情的保鮮。
不久前,喜劇演員金靖在一檔節目裡聊起了交友標準:不願意主動去交藝人朋友。
當主持人問起緣由時,金靖講了之前的一段經歷。
她說自己一直很喜歡大S,後來正好有機會一起參加節目,當時就想應該可以做朋友吧。
於是她就編輯了很長一段信息,以此表達對大S的喜歡。
沒過一會,大S回復了一條語音:「好的,金靖,謝謝你哦,明天也要加油哦。」
金靖聽到這句話,剛開始有點不解,隨後就明白了:
也許過分熱情,對別人是種困擾,然後又折磨自己。
成年人的社交法則中,太過熱情終歸不是一件好事,刻意拉近的距離其實就是越界。
作家周國平有句話說的很好:
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於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
不去幹涉別人的生活,是對他人的尊重;
不去迎合他人的喜好,是對自己的顧全;
不去破壞距離的遠近,是對感情的維持。
就像木心先生在《素履之往》中寫的那樣:你問人問題,他答非所問,便已是答了,毋需再問。
活在這世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刺蝟,把握好距離的分寸,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才能感受到那份得來不易的溫暖。
03
相處有分寸,是交往的試金石
日本作家黑柳徹子在《窗邊的小豆豆》裡,講了自己上小學時的故事,她所在學校的小林校長經常用特別的方式教育學生。
有一次,小林校長告訴同學們,大家都能在校園裡種一棵樹。
但每個人都只能爬上自己的樹,如果要爬別人的樹,必須要經過樹的主人同意,還要說一聲:「不好意思,打擾了。」
校長不僅教會了學生們,做人要遵守規則,也讓他們明白了:與人相處,一定要有分寸。
曾經工作的公司裡,遇見過這樣一位同事。
她經常會找人幫自己做一些完不成的工作,然後美其名曰:「好的合作夥伴就是要互幫互助。」
本來有幾位和她走的近的同事,但久而久之,都因為接受不了她的相處方式而漸行漸遠。
大家一起加班太晚時,她會主動提出要去別人家裡借宿;
下班之後有人和朋友去聚餐,客套的邀請了一下她,她就會立即應聲要去。
這樣的次數多了,同事們連最基本的客套都不願意再說出口,只怕給自己招來「麻煩」。
甚至有人抱怨道:「因為有她在,本來開開心心下班回家,最終卻像是還在工作一樣難以放鬆。」
古人常說,做人應有「度」,相處也是如此,失去分寸的同時,也丟掉了那份本該有的舒服。
心理專家王梓恆曾提到一個很深刻的觀點:
這個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
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別人;
別人的事,只能接受和尊重,不要強加幹涉,也不應該幹涉;
老天的事,好好配合,天下雨就要打傘出去。
交往中若是沒有了界限,那就是痛苦的根源。
我們常說,乍見之歡,不如久處不厭。而百看不厭的根本便是:分寸感的存在。
04
人與人之間:尺度越得當,溫度越適宜
很喜歡三毛在《送你一匹馬》寫的一段話:
我避開無事時過分熱絡的友誼,這使我少些負擔和承諾;
我不多說無謂的閒言,這使我覺得清暢;
我當心的去愛別人,因為比較不會泛濫。
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人與人之間,需要有分寸來平衡那些不可言說的界限,更應該用尺度去維持來之不易的交情。
只有量好合適的尺度,才能獲得舒適的溫度。
讓關係裡留下一點空白,才能讓彼此之間的感情有更多的色彩。
走過半生,不再需要多麼刻骨銘心的感情,只願遇見一個有分寸的人,共同感受人間值得。
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