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係裡生,在關係裡死|討好型人格如何走出「不被愛的魔咒」?

2020-08-30 重慶麓沁心理


我們改名啦,詳細請點擊重大通知!「初心」要改名為「麓沁」了!


本文作者 / Donna

心理知識專業指導 / 武金紅



01.

吃力不討好的討好型人格

不知道你在戀愛關係裡,會不會有這樣的苦惱:

「戀愛中我一直在努力取悅我的男朋友,沒有了自我也沒有了底線,只要他開心我可以去做一切,可是最後他卻還是和我分手了。好像我的每段感情都是如此,我不知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困擾,那你很可能也是「討好型人格」

雖然我們很羨慕那些在感情裡遊刃有餘的人,但現實生活中,自己卻往往自動扮演起「討好」伴侶的角色,做任何事都優先考慮對方的喜好,渴望獲得對方的認同,哪怕遇到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也很少拒絕和推辭。


大家談戀愛的初衷都是想要開心,但討好型人談一場戀愛卻總是受盡委屈。 一旦分手或者得不到愛了,討好型人格就像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開始自我否定和質疑。他們非常重視關係,會因為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而難受,甚至自省,是不是自己做得還不夠好?


「明明自己對對方那麼好,為何還得不到回報?」

「每件事我都考慮到他,為什麼他還是不滿意?」

「是我哪裡沒做好嗎?」

「是不是我還不夠好,所以才會離開我?」

……


但討好型人格沒有察覺到的是,其實討好這件事本身,往往容易令伴侶疲憊不堪,反而是吃力不討好。


因為無論是成為戀人還是朋友,前提都應當是尊重,沒人喜歡卑微的爛好人。


心理諮詢師黃玉玲說:「一個放低姿態去討好他人的人,並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真正有品質的關係,是真我與真我的相遇。」


所以,當你去卑微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別人只會俯視你,利用你,同時還瞧不起你。



舔狗舔狗,舔到最後,一無所有。這句話不僅適用於戀愛,也適用於社交關係。


所以,討好型人格雖然竭盡全力去討好他人,按照他人的期待去做事說話,可往往卻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02.

當你討好他人時候,實際上已經承認了自己的無助感

有討好型人格的網友曾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作為討好型人格的我,身邊的家人朋友都是自私型的。因為我從不發脾氣,也不會指責攻擊別人,所以不存在得罪人的情況。基本就是縮頭烏龜的性格。


可是身邊的人完全不一樣。他們可以隨便指責我,甚至無端對我發脾氣。很多人都是想起我就找我,找我一定是有事。沒事根本不會聯繫我。


主動約我出門的人,不一定是把我當朋友。基本上是把我當垃圾桶吐糟。對我的態度也是毫不在乎的,可以當面嚴厲指責我的不是。雖然很多時候,我都沒有幹過,但是被人家指責。我不敢反駁只能沉默。


家人都是指責型的,把所有的不幸歸結到我身上。我養成了整天反省的性格,有錯反省,跟朋友道歉。沒錯也反省,跟朋友道歉。我經常細心地給朋友準備生日禮物,這麼多年,我從來沒有收到過一件禮物,哪怕是一包薯片,我也沒有得到過。


畢業以後別人生日我發紅包,她熱情地收下。我生日,她給我點讚。所有人都是大方地收下我的禮物或者我的道歉「即使我什麼都沒幹」,但是沒人在乎我是不是活著。」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討好者雖然表面上裝作若無其事,可其實心裡非常在乎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可是換來的卻是「從來沒有收到過一件禮物,哪怕是一包薯片」。他付出那麼多,其實只是因為渴望被人幫助和照顧,所以才會說「沒人在乎我是不是活著」。這些抱怨和難受,才是發自內心的、最真實、最自然的的情感與需求。


但討好型人格往往不敢承認自己這些情感與需求的正當性。在他們內心深處,會覺得這樣的情感與需求是一件很自私很糟糕甚至羞恥的事。每句自我安慰的話,討好他人的行為,都是在不斷說服自己:我的需求和情感不重要。



他們無法像說出「今天天氣很好」一樣自然大方地說出「我需要你們的幫忙」這樣的話。


也是因為這樣,討好型人格雖然表面是個很好相處的人,但實際上沒法和他人建立真誠親近的人際關係。


討好型人格之所以會像上癮一樣不斷地討好別人,在其潛意識中最大的一個動機其實是:期望所討好的對象能夠對自身的這種討好給予相應的回報,來消除內心的無助感和不安全感。


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說,「當我們感到害怕和無助時就會去討好,盡力贏得別人的喜愛,以此找到依靠和依賴、感到安全。」


可是當你討好他人時候,實際上已經承認了自己的無助感。


所以這種情況放到現實中就變成:


越是討好別人,別人就越不把你當一回事,越看不起你。而你,也會愈加覺得自己一文不值,還身心俱疲。更可怕的是,一旦別人接受了你的人設,之後你只要稍有拒絕或排斥,就會遭到比普通人更多的不滿和非議。


久而久之,陷在這樣的泥沼裡更難自拔。




03.

討好型人格形成的原因


通常來說,討好型人格的形成,主要是來自於童年時代因照顧者「有條件地給予愛和關注」所造成的條件性自尊。


當一個小孩認為,只有自己做對了什麼,才能得到照顧者的愛。那麼,他就會下意識去做去說符合他人期待的話和行為。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松子有一個經常生病的妹妹,於是父親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妹妹,以至於幾乎從來沒有正眼看過松子一眼。


松子為了讓父親注意到自己,想盡一切辦法。一個意外的機會,松子發現她扮鬼臉可以讓父親露出笑容,於是扮鬼臉成了她討好父親的方法。但最後,她還是被自己的家庭所拋棄。



在這樣家庭氛圍裡長大的松子,也成為了一個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成年後,松子談了好幾個男友:街頭混混、有婦之夫等等,即使被男友毆打、被要求當妓女賺錢、吸毒,一次次被玩弄、背叛、拋棄,她仍舊全身心地討好和付出,依然在每次受傷後全力投入下一段感情。


努力去討好遇到的每一個人,努力讓他們愛自己,可是她終其一生都沒有得到她想要的愛。


最終,她被這一切擊垮了,癲狂地在那斑駁凌亂的牆上寫下: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有人說是她的命運太不好,遇上的都是不值得託付的人。但其實歸根究底,松子,已經將討好別人當作獲得幸福和愛的唯一途徑。而這顯然並不是獲得健康關係的良好途徑。



於是松子就在「渴望愛——討好——被傷害——繼續討好」的模式中度過了她的人生。


那麼討好型人格如何才能走出這樣的魔咒呢?


04.

討好型人格自救指南


首先,討好者要明白,你不是全能的神。


每一個擁有「討好型人格」特質的人,內心裡都有著全能幻想。


他覺得別人的情緒跟自己有關,自己的所作所為控制著他人的情緒,所以要為他人的情緒負責,想要所有的人都喜歡他。


可是矛盾和衝突在一段關係裡是正常的,別人的情緒也都跟他無關。因為無論是誰,都不可能讓任何人都喜歡自己。


要明白,我們有權拒絕他人,即使這種拒絕使他人感到失望,那這也是他們需要去處理的情緒,你也無需對他人的情緒負責




其次,用「行為實驗」來檢驗你的預設。


很多討好型人內心都有不被認可、不被喜愛的恐懼,他們心裡都有這樣一個「預設」:那就是我不能夠對別人說不,否則別人就會生氣,從而不喜歡我,而我無法承受他們的不喜歡和生氣。


討好他人,其實就是為了平息自己內心的緊張和不安全感。


我們可以根據行為心理學中的行為實驗,來檢驗自己的預測是否真的會發生。


具體做法是,列出幾個讓自己感到恐懼的事,然後從最容易、最簡單的那一項開始挑戰。


比如說,你總是不敢拒絕他人的請求,那麼下次再遇到你不想要答應的事,你可以嘗試表達自己的拒絕,看看對方會有一個什麼樣的反應,這個反應跟你預設的是否一樣。


根據認知行為心理學的理論,一個人改變了他的行為,就可以改變他的思想和感覺。



如果你發現,你的預設跟實際情況是不一樣的,那麼持續獲得積極的反饋將有助於打破這個行為模式。


然後,在一個安全的關係裡去做真實的自己。


討好人格的形成一般都跟童年早期的經歷有關,可能他有一對需要去照顧情緒的父母,或重要他者,久而久之,為了討好他者而壓抑了真實的自我。


關係裡受到的「傷害」,也需要在關係裡「治癒」。


討好者需要去建立一段安全、穩定的關係,比如尋找諮詢師。


諮詢師會給來訪者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諮詢師不會對來訪者提出要求,更不會離Ta而去。


來訪者可以在此探索自己行為背後的原因,擺脫對於外界讚賞和認可的依賴,認識到自己作為獨立的個體也是值得被愛的。


最後,專注一個領域變優秀。


一個人的價值感和自尊感,往往離不開工作與成績。尤其是在成年人的社交關係中,對方如何對待你,根本取決於你是誰。


當通過學習與工作,建立了較強的自我價值感時,也就沒必要討好他人了。當你擁有足夠的價值,別人自然會尊重你,你的自我貶低並不會為你贏來真正友好的回應。


要明白,總是討好他人,是無法吸引到真正欣賞我們的人的。


希望每個討好者都能愉快地去做真實的自己,活出真正的自我。


該文章為重慶麓沁心理原創,未經授權,不可轉載。

麓沁心理:重慶專業的心理機構,陪你撥開心靈迷霧,向內生長。

相關焦點

  • 蔣方舟:兩性關係裡的「討好型人格」,送給所有感情裡自卑的女孩
    天才少女作家蔣方舟曾在一期《奇葩大會》中講到了「討好型人格」。她坦言自己過了二十多年的時間,直到現在才發現自己是討好型人格。八歲成名,九歲出書,人人稱讚羨慕的天才少女竟然會是「討好型人格」?不僅觀眾匪夷所思,就連蔣方舟本人在發現這個事實之時也是暗暗稱奇。
  • 《安家》:男女情感關係中「備胎」的「討好型人格」如何治癒
    曾幾何時,感情的關係裡有種關於「備胎」的角色開始盛行,就是類似那種「明明不愛,還要霸佔著」,通常這般關係裡的主角會把人和人之間「若即若離」的模式演繹的非常精準到位,讓人嘆為觀止。最近大熱的電視劇《安家》裡,王子健在他追的女孩珊珊哪裡就是典型的被當做了「備胎」。劇中交代,王子健和珊珊是同學,女方是他喜歡了十年的女人。
  • 你這麼善解人意,一定沒人愛過你吧|討好型人格如何自救?
    討好者總是在不自覺地取悅著其他人,別人的事情似乎永遠是最緊急、最重要的。心理學家Jay Earley認為,討好是一種人格模式,這意味著,一個討好者可能會在生活的很多方面討好他人,但也有可能只在某些情況下才會去討好,就像身體裡有一個「討好模式」的開關,會被某些人和事觸發。
  • 討好型人格有多可怕?如何改變你的討好型人格?
    二、你為什麼是「討好型人格?」對於多數的討好心態來說,都跟當事人的原生家庭息息相關。從小過程中的所見所聞、生長環境中的耳濡目染、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莫名其妙扣到你身上的某些指責… …日後都可能賦予你長大成人後的「討好型人格「。
  •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並不是外在世界是影響,而是自己的各種原因所造成,一般來說,都是由於自卑心、無原則的善良等原因造成的。> 有了討好型人格的我們,做事情都會受到束縛,不敢輕易拒絕別人。這個情況下,想要改變討好型人格,就應該要多考慮自己的感受,不要總是迎合他人的想法我們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感受做事情,不一定總是考慮他人。
  • 討好型人格
    最近「討好型人格」又出現在我們的視野當中,《以家人之名》中的子秋,因為被認為是「討好型人格」被上熱搜。我並不覺得子秋是討好型人格,他表現得只是對尖尖和對爸爸的愛。看到這個話題,就好像又一次在拷問我一樣,從前我就覺得我就是「討好型人格」本格。從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我暗暗發誓,改掉!因為我過得並不快樂,我像是在為別人而活。
  • 討好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改善?
    小美因無法拒絕別人,總是答應幫其他人做事,自己的手頭工作反而沒有完成好,最後導致領導也不喜歡,被批評了也只能自己忍氣吞聲。心理學認為,討好型的人格的形成與原生家庭有很大的關係。著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就曾經指出,「我們年幼時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與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
  • 如何擺脫「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潛在的不健康行為模式,而非人格障礙。表現特徵別人拒絕你時輕描淡寫;而你拒絕別人的時候;感覺自己犯了天大的錯。幫別人忙時,比做自己的事情更加小心謹慎,甚至覺得是自己的本分;而自己從不會開口要求,因為擔心被拒絕。
  • 討好型人格,也是施暴型人格
    01網上關於討好型人格的自我傾訴,以及研究很多。所有的傾訴和研究,大多傾向於把討好型人格描述成自怨自艾,生活非常不幸福的人。沒錯,討好型人格的成長環境一般都不會好。要麼父母關係不融洽,生活環境沒有安全感,要麼父母控制欲太強,自己幼年掙脫不開,要麼父母偏心他人,自己活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 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有哪些特點 1、敏感 討好型人格最大的一個特質就是能往往出現一種自己很差,自己比不上別人的錯誤心理,從而失去了發揮自身特長的信心,自然而然的就轉變成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弊端十分嚴重,卻也不是無法破解。
  • 陪伴著我的討好型人格./ 如何擺脫?如何共處?
    討好型人格的人很擔心自己不被接納,凡事都小心翼翼,唯恐自己說錯了話會讓別人不開心,唯恐冷落了某一個人,容易想的非常多,每時每刻都在思考著各種語氣、別人的情緒和自己應該去做的反應。討好型人格的人不懂得拒絕,也不懂得say no,沒有界限,也沒有自己的原則。
  • 討好型人格——為什麼總是成全別人,委屈自己?
    一般而言,討好型人格的成長環境都不會好。要麼父母關係不融洽,生活環境沒有安全感;要麼父母控制欲太強,自己幼年掙脫不開;要麼父母偏心他人,自己活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2、「我生來就欠別人的」討好者之所以這麼討好,這麼害怕別人不開心,害怕與人衝突,害怕給別人傷害,是因為討好者預設了一個潛意識邏輯: 我生來就欠別人的。 所以在人際關係裡,討好者只有通過付出、妥協、委屈、忍耐,通過照顧好別人,才能平衡掉這個虧欠感,才能與人正常交往。討好者的預設是: 我的本質是不值得你留下來的。
  • 《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討好型人格的女孩,如何不低到塵埃裡?
    二 《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中,孫藝荷就是一個為了能跟自己心愛的男生在一起,而愛得低到塵埃裡的女孩。男友SAM很優秀,在孫藝荷的眼裡,他就是一顆渾身都閃著智慧的迷人光環的人。有女兒的父母,如果知道自己手心裡捧大的寶貝,為了別人這樣委屈求全,該會有多麼心疼啊!陳掌柜也看出來她在這一段感情中,是屬於人格分裂的人,努力在做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雖然孫藝荷不願意承認。陳掌柜認為孫藝荷一會兒逞強的要命,什麼事都爭個明白。
  • 討好型人格如何自救?
    他們挖空心思、竭盡所能地去揣測、表現、偽裝,甚至可以說是賣力表演,只是為了獲得別人的好感,但唯獨會委屈和冷落了自己,因為討好是以壓抑和犧牲自己的正常情感為代價的。討好型人格的七大特點:1、極度敏感,能敏銳洞察別人的各種需求,包括情緒、情感等。2、有求必應, 拒絕別人時會難為情,感覺自己犯了錯誤。
  • 「討好型人格」的10個跡象,我們如何改善自己的討好型人格?
    害怕被拒絕是討好型人格的另一個常見特質。你很害怕人們會不喜歡你,離你而去,留下你孤獨一人。避免衝突並且把它化解為一個無害的玩笑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討好型人格很難處理負面情緒,哪怕這些負面情緒並不是他們的。
  • 愛的太卑微,討好型人格該如何談戀愛?
    但是男生的做法同樣是不可取的。有很多過來諮詢的朋友跟我抱怨,說自己總是會遇到渣男,渣女。其實很多時候,是你自帶吸渣體質。那什麼是吸渣體質呢?給大家舉個例子。有一個朋友叫小王,家裡母親很強勢,父親唯唯諾諾,母親對他也非打即罵,從小小王就養成了看母親臉色行事的習慣,處處討好母親。慢慢的小王養成了所謂的討好型人格。
  • 我的討好型人格,是如何治癒好的?
    我的討好型人格自我治癒過程:改變的開始,是首先從多維度評估自己。看看自己是哪種人,為什麼會發展成討好型人格。首先我的原因已經很明確了,因為從小要靠聽話來博得父母的愛,長期養成了不會拒絕,依靠聽話來維持人際關係的習慣。我檢討了一下自己,我的討好型人格具體體現:敏感、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不會拒絕別人、總覺得自己有義務不讓別人失望。
  • 討好型人格:對誰都好,唯獨對自己不好的老好人
    如果我不主動承擔這些家務,大家都會很不開心。這就是她的核心信念:只有自己付出了,自己才值得愛。我的身體裡有個魔咒,讓我心甘情願去圍著全世界轉,可轉來轉去,我把自己弄丟了。這時候,我才發現,他們都在笑我活得好狼狽。
  • 不敢拒絕的「討好型人格」,註定糾結痛苦一輩子嗎?
    她的表現,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心理學上對討好型人格是這樣定義的:「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討好型人格一般伴隨著討好者低自尊水平:在潛意識裡,Ta覺得自己的感受是不值得被重視的,自己的需求,是不需要被回應和關注的。他們習慣於壓抑自己內心的聲音,一味取悅別人,總是設法去滿足別人的要求。
  •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也叫迎合型人格,就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迎合別人,忽略自己的感受,自我犧牲去成就別人。不敢發太多朋友圈,不敢暴露太多負能量,害怕這些會影響到別人的情緒,讓別人覺得煩。也可能是沒有自己的主見,和別人一同出去,別人說吃什麼就吃什麼,玩什麼就玩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