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改名啦,詳細請點擊《重大通知!「初心」要改名為「麓沁」了!》
本文作者 / Donna
心理知識專業指導 / 武金紅
01.
吃力不討好的討好型人格
不知道你在戀愛關係裡,會不會有這樣的苦惱:
「戀愛中我一直在努力取悅我的男朋友,沒有了自我也沒有了底線,只要他開心我可以去做一切,可是最後他卻還是和我分手了。好像我的每段感情都是如此,我不知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困擾,那你很可能也是「討好型人格」。
雖然我們很羨慕那些在感情裡遊刃有餘的人,但現實生活中,自己卻往往自動扮演起「討好」伴侶的角色,做任何事都優先考慮對方的喜好,渴望獲得對方的認同,哪怕遇到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也很少拒絕和推辭。
大家談戀愛的初衷都是想要開心,但討好型人談一場戀愛卻總是受盡委屈。 一旦分手或者得不到愛了,討好型人格就像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開始自我否定和質疑。他們非常重視關係,會因為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而難受,甚至自省,是不是自己做得還不夠好?
「明明自己對對方那麼好,為何還得不到回報?」
「每件事我都考慮到他,為什麼他還是不滿意?」
「是我哪裡沒做好嗎?」
「是不是我還不夠好,所以才會離開我?」
……
但討好型人格沒有察覺到的是,其實討好這件事本身,往往容易令伴侶疲憊不堪,反而是吃力不討好。
因為無論是成為戀人還是朋友,前提都應當是尊重,沒人喜歡卑微的爛好人。
心理諮詢師黃玉玲說:「一個放低姿態去討好他人的人,並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真正有品質的關係,是真我與真我的相遇。」
所以,當你去卑微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別人只會俯視你,利用你,同時還瞧不起你。
舔狗舔狗,舔到最後,一無所有。這句話不僅適用於戀愛,也適用於社交關係。
所以,討好型人格雖然竭盡全力去討好他人,按照他人的期待去做事說話,可往往卻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02.
當你討好他人時候,實際上已經承認了自己的無助感
有討好型人格的網友曾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作為討好型人格的我,身邊的家人朋友都是自私型的。因為我從不發脾氣,也不會指責攻擊別人,所以不存在得罪人的情況。基本就是縮頭烏龜的性格。
可是身邊的人完全不一樣。他們可以隨便指責我,甚至無端對我發脾氣。很多人都是想起我就找我,找我一定是有事。沒事根本不會聯繫我。
主動約我出門的人,不一定是把我當朋友。基本上是把我當垃圾桶吐糟。對我的態度也是毫不在乎的,可以當面嚴厲指責我的不是。雖然很多時候,我都沒有幹過,但是被人家指責。我不敢反駁只能沉默。
家人都是指責型的,把所有的不幸歸結到我身上。我養成了整天反省的性格,有錯反省,跟朋友道歉。沒錯也反省,跟朋友道歉。我經常細心地給朋友準備生日禮物,這麼多年,我從來沒有收到過一件禮物,哪怕是一包薯片,我也沒有得到過。
畢業以後別人生日我發紅包,她熱情地收下。我生日,她給我點讚。所有人都是大方地收下我的禮物或者我的道歉「即使我什麼都沒幹」,但是沒人在乎我是不是活著。」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討好者雖然表面上裝作若無其事,可其實心裡非常在乎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可是換來的卻是「從來沒有收到過一件禮物,哪怕是一包薯片」。他付出那麼多,其實只是因為渴望被人幫助和照顧,所以才會說「沒人在乎我是不是活著」。這些抱怨和難受,才是發自內心的、最真實、最自然的的情感與需求。
但討好型人格往往不敢承認自己這些情感與需求的正當性。在他們內心深處,會覺得這樣的情感與需求是一件很自私很糟糕甚至羞恥的事。每句自我安慰的話,討好他人的行為,都是在不斷說服自己:我的需求和情感不重要。
他們無法像說出「今天天氣很好」一樣自然大方地說出「我需要你們的幫忙」這樣的話。
也是因為這樣,討好型人格雖然表面是個很好相處的人,但實際上沒法和他人建立真誠親近的人際關係。
討好型人格之所以會像上癮一樣不斷地討好別人,在其潛意識中最大的一個動機其實是:期望所討好的對象能夠對自身的這種討好給予相應的回報,來消除內心的無助感和不安全感。
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說,「當我們感到害怕和無助時就會去討好,盡力贏得別人的喜愛,以此找到依靠和依賴、感到安全。」
可是當你討好他人時候,實際上已經承認了自己的無助感。
所以這種情況放到現實中就變成:
越是討好別人,別人就越不把你當一回事,越看不起你。而你,也會愈加覺得自己一文不值,還身心俱疲。更可怕的是,一旦別人接受了你的人設,之後你只要稍有拒絕或排斥,就會遭到比普通人更多的不滿和非議。
久而久之,陷在這樣的泥沼裡更難自拔。
03.
討好型人格形成的原因
通常來說,討好型人格的形成,主要是來自於童年時代因照顧者「有條件地給予愛和關注」所造成的條件性自尊。
當一個小孩認為,只有自己做對了什麼,才能得到照顧者的愛。那麼,他就會下意識去做去說符合他人期待的話和行為。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松子有一個經常生病的妹妹,於是父親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妹妹,以至於幾乎從來沒有正眼看過松子一眼。
松子為了讓父親注意到自己,想盡一切辦法。一個意外的機會,松子發現她扮鬼臉可以讓父親露出笑容,於是扮鬼臉成了她討好父親的方法。但最後,她還是被自己的家庭所拋棄。
在這樣家庭氛圍裡長大的松子,也成為了一個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成年後,松子談了好幾個男友:街頭混混、有婦之夫等等,即使被男友毆打、被要求當妓女賺錢、吸毒,一次次被玩弄、背叛、拋棄,她仍舊全身心地討好和付出,依然在每次受傷後全力投入下一段感情。
努力去討好遇到的每一個人,努力讓他們愛自己,可是她終其一生都沒有得到她想要的愛。
最終,她被這一切擊垮了,癲狂地在那斑駁凌亂的牆上寫下: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有人說是她的命運太不好,遇上的都是不值得託付的人。但其實歸根究底,松子,已經將討好別人當作獲得幸福和愛的唯一途徑。而這顯然並不是獲得健康關係的良好途徑。
於是松子就在「渴望愛——討好——被傷害——繼續討好」的模式中度過了她的人生。
那麼討好型人格如何才能走出這樣的魔咒呢?
04.
討好型人格自救指南
首先,討好者要明白,你不是全能的神。
每一個擁有「討好型人格」特質的人,內心裡都有著全能幻想。
他覺得別人的情緒跟自己有關,自己的所作所為控制著他人的情緒,所以要為他人的情緒負責,想要所有的人都喜歡他。
可是矛盾和衝突在一段關係裡是正常的,別人的情緒也都跟他無關。因為無論是誰,都不可能讓任何人都喜歡自己。
要明白,我們有權拒絕他人,即使這種拒絕使他人感到失望,那這也是他們需要去處理的情緒,你也無需對他人的情緒負責。
其次,用「行為實驗」來檢驗你的預設。
很多討好型人內心都有不被認可、不被喜愛的恐懼,他們心裡都有這樣一個「預設」:那就是我不能夠對別人說不,否則別人就會生氣,從而不喜歡我,而我無法承受他們的不喜歡和生氣。
討好他人,其實就是為了平息自己內心的緊張和不安全感。
我們可以根據行為心理學中的行為實驗,來檢驗自己的預測是否真的會發生。
具體做法是,列出幾個讓自己感到恐懼的事,然後從最容易、最簡單的那一項開始挑戰。
比如說,你總是不敢拒絕他人的請求,那麼下次再遇到你不想要答應的事,你可以嘗試表達自己的拒絕,看看對方會有一個什麼樣的反應,這個反應跟你預設的是否一樣。
根據認知行為心理學的理論,一個人改變了他的行為,就可以改變他的思想和感覺。
如果你發現,你的預設跟實際情況是不一樣的,那麼持續獲得積極的反饋將有助於打破這個行為模式。
然後,在一個安全的關係裡去做真實的自己。
討好人格的形成一般都跟童年早期的經歷有關,可能他有一對需要去照顧情緒的父母,或重要他者,久而久之,為了討好他者而壓抑了真實的自我。
關係裡受到的「傷害」,也需要在關係裡「治癒」。
討好者需要去建立一段安全、穩定的關係,比如尋找諮詢師。
諮詢師會給來訪者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諮詢師不會對來訪者提出要求,更不會離Ta而去。
來訪者可以在此探索自己行為背後的原因,擺脫對於外界讚賞和認可的依賴,認識到自己作為獨立的個體也是值得被愛的。
最後,專注一個領域變優秀。
一個人的價值感和自尊感,往往離不開工作與成績。尤其是在成年人的社交關係中,對方如何對待你,根本取決於你是誰。
當通過學習與工作,建立了較強的自我價值感時,也就沒必要討好他人了。當你擁有足夠的價值,別人自然會尊重你,你的自我貶低並不會為你贏來真正友好的回應。
要明白,總是討好他人,是無法吸引到真正欣賞我們的人的。
希望每個討好者都能愉快地去做真實的自己,活出真正的自我。
該文章為重慶麓沁心理原創,未經授權,不可轉載。
麓沁心理:重慶專業的心理機構,陪你撥開心靈迷霧,向內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