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會說不會寫,說起來滔滔不絕,頭頭是道,但一寫作文,卻是愁眉苦臉,基本上是「流水帳」。兒子小學時,家長們私下交流,發現「會說不會寫」的孩子相當多。
很長一段時間,我百思不得其解,孩子的言談之中,明明詞彙豐富,有時還能妙語連珠,寫起作文來為什麼那麼吝嗇於描述,內容生硬呢?
直到後來,我看到兒子放學後就看電視,或者抱著手機平板在那看。我才慢慢明白過來。那是因為:
一是孩子的紙媒閱讀太少,平時所掌握的詞彙很大一部分來源於電視或網絡視頻,以聽覺刺激為主,卻沒有由眼及心的這一「走心」的思考記憶過程;
二是孩子有「懶惰」的思想,手寫總是要費那麼一些力氣,哪有嘴巴說來得容易。
三是自己的責任,當孩子拿著平板聽兒童作家講故事,或者收看小學生適合觀看的動畫故事時,我還挺開心的,認為孩子的閱讀只不過是從紙媒換成了電子媒體,性質還是在學習。在他做這些事時,也很少參與進來,沒有分享,沒有交流,更缺乏指點。
當兒童的閱讀對象由原來的「文本」轉向現在的「圖像」,電視、網絡等電子媒介所導引的音頻、視頻時,殊不知只需眼耳的感官刺激正在消解著孩子們的理性思維,使他們變成了懶於思索的「平面人」,這對於孩子「童年性」的精神維護顯然是極為不利的。意識到了這一點,我悄然實施「回歸書本閱讀」計劃,在他的床頭放上幾本書,剛開始,孩子是無意識地翻上一翻,一段時間後,孩子翻書的頻率越來越高,有時還認真地捧著書看。
以前,我也是自己給孩子買書,自認為對孩子有益處的書恨不得全搬回來。結果呢,書都靜靜地躲在書架上「睡覺」。借鑑文中家長的做法,後來再買書時,我便把兒子帶去讓他自己挑。記得有一次他自己挑了一本《父與子》,一到家,便如痴如醉地閱讀,也是文中的故事非常吸引人吧,他一邊看一邊捧腹大笑。
當他對書本閱讀漸漸產生興趣的時候,我又告訴他,不妨把一些優美的詞語、句子、語段摘錄在特定的本子上。生活中還可以捕捉大眾口語中鮮活的詞語。日積月累,寫出來的作文就會有意思。
當孩子遠離了電子閱讀後,我欣喜地發現,孩子變得愛思考了,也願意動筆寫字了。雖然現在孩子的寫作水平還不太好,但寫好作文是慢功夫,只要我們加強孩子多進行真正的書本閱讀,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相信孩子一定能寫出或令人感動、或令人捧腹的好作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