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你的家庭:有些不幸的童年,慢慢自己就好了,不需要治癒

2020-08-28 晨曦大叔

「情感大師集訓營」第六次愛情電影教學上,我們選的是《春潮》。

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這部電影上演的則是外婆、母親、外孫女「互相傷害」的故事。故事很好的印證了那句話:女人的狀態往往決定家庭的三代。

在片中,外婆紀明嵐年過五十,她為了一個城市戶口嫁給了「流氓老公」,拒絕同房;在自己窮困潦倒的時候還要節省食物,讓給女兒和丈夫;另一邊還有母親要贍養。她整一個人生就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犧牲。

等到女兒長大了,她又要開始為了孫女而犧牲,可是這一次,她需要得到的回報就是:讓女兒償還自己幾十年的付出。所以她總是屈辱、謾罵自己的女兒。

扮演母親的郭建波(郝蕾飾)為了報復母親的語言攻擊,跟不同的男人發生關係,不願回家,在被罵到最沒有自尊的時候,甚至用雙手抓住仙人掌,看著血留下來,面無表情。她生下一女兒,卻沒有人知道親生父親是誰。


外婆、媽媽一起爭孫女得寵,這個畫面你有見過麼?害怕失去孫女愛戴的外婆,竟對孫女說:「你媽在懷你3個月的時候就想殺死你,她不想你來到這個世界,因為她不知道你的父親是誰,你是她的拖累、負擔。」難以想像,同為母親身份,50多歲的紀明嵐竟如此挑撥女兒和外孫女的母女關係。

這個原生家庭,為何產生這麼多悲劇呢?看過如此多原生家庭的文章,你真的懂得個中緣由嗎?


一、原生家庭的不幸,來自媽媽的不幸。

很多人解讀原生家庭,幾乎無一例外地關注媽媽與孩子的關係,但是少有人往上追溯,看看媽媽以前是怎樣的不幸……

這是我見過最糟糕的原生家庭,沒有之一:

阿明是我的一個男性來訪者,因為糟糕的原生家庭,他性格暴躁,可過後又自責,把三個女朋友都逼分手了。他來找到我,參加我們的情感集訓營,才重新徹底地認識了自己……

根據阿明的自述,他媽媽懷他的時候,爸媽就經常打架。有一次他爸居然還踢他媽媽肚子(已經懷孕5個月),致使阿明出生時屁股上有一大塊疤痕……

媽媽生下他的那天,他爸為了逃避責任,就跑去深圳打工了。那時候她媽媽生育出現些問題,需要緊急做手術。沒有任何人照顧她,孩子生下來了就丟在旁邊,自己則躺在手術床上「養傷」。她除了上廁所,其他時間根本起不來,跟別說餵奶了。阿明就一直在她懷裡哭,她毫無辦法,只能讓奶奶把阿明拿出去扔了,因為知道養不活了……

尿急了,媽媽就一個人起來上廁所,每次昏倒在地,就唯有等自己醒過來,再去上,接著躺回床上繼續休息……之後幸好有外婆(因為奶奶跟她媽媽關係不好),餵阿明吃了些米糊,才養活了……

自阿明長大以後,這家子爸媽就一直處於互相毆打的狀態。平常,阿明在外婆家住,一般每年見父母一次,就是在過年的時候,可是阿明自己說的:「每年這個時候就是地獄……」

每逢過年,她爸媽必吵架!這兩個人吵起來,幾乎就動手的那種,爸爸拿碗砸媽媽,媽媽就拿著刀擋住,阿明就躲在房間裡燈也不敢開自己削梨吃……

這麼悲慘的故事,後面就不需要再描黑了。看到這個故事,你還會覺得原生家庭的不幸就是為人父母不懂教育嗎?當你的父母自己尚且過得苟且,他們怎麼給予你「無條件的」愛呢?

二、如果父母也缺愛,她沒有辦法給你。

你是不是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小的時候媽媽總是愛問你穿的夠不夠暖,吃的夠不夠飽,但一旦你跟她們聊精神層面的東西,她們就會快速變換話題,試圖轉移你的注意力?很多父母不願意關注孩子心理、情緒的變化,只關注孩子的生存條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父母給不了我們無條件的關愛。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她們自己都沒有被愛夠,自己身上所缺少的,如何給予別人呢?

在電影《春潮》中,一輩子嘮叨、謾罵女兒的外婆紀明嵐,她從結婚到現在都是在犧牲,可她犧牲的永遠是吃、穿、錢。物質上的匱乏可以由母親來委屈成全他人,例如食物不夠,自己不吃,給女兒丈夫吃;衣服不夠,自己穿一件,給女兒丈夫穿兩件。那要是心裡沒有愛,甚至只有恨,她如何來傳遞關愛和積極地情緒,如何控制自己不對女兒發洩憤恨,以獲得平衡呢?

對於原生家庭的這個命題,永遠記住一點:付出生存資源,比付出精神資源,要容易得多。

三、幸福的原生家庭,是個什麼樣的體驗?

為了做好我們的情感訓練營,幫助學員渡過原生家庭這一關,我們研究了數百個真正幸福的原生家庭,發現一個一致的規律……

所有幸福的原生家庭,一定都很懂得表達精神上的關注和愛。父母往往允許孩子獨立,沒有犧牲和控制;而孩子也沒有過度依賴和過多的負罪感。長大了之後,孩子和父母可以擁有適當的邊界,但更重要的是也擁有充足的依賴感,在人生的歷程中可以與父母相互扶持、相互理解。

在我們的採訪中,我們遇到一個最具有代表性的幸福家庭……

這位小男生畢業於東北一家知名大學博士後。他叫小楚,小的時候他回憶說,3歲的時候他開始玩小霸王,父母就陪著他一起瘋……

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那時候風靡四驅車,他買了一部玩的不亦樂乎,這時候爸媽問他影響學習了怎麼辦,他還理直氣壯地說不會的,結果就從全班第一掉到了第30名……不過他爸媽並沒有過多責怪他,他也因此自己感到自責不玩了……

初中以後,他讓爸媽給買了一電腦,裝了許多遊戲,也經常約小夥伴一起玩,紅警、魔獸、CS,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找父母要錢跟夥伴上網吧聯機,跟小夥伴一起吃完早餐後在網吧大戰一場,然後打打籃球,童年回憶起來滿滿都是幸福……

有人問,不影響學習嗎?我也是這麼問的。他說爸爸媽媽經常會跟他說一句話:你以後的人生你要自己負責,你可以現在把以後的時間玩了,但以後小心要還回來哦……

小楚坦然,生在這樣的家庭,爸爸媽媽民主、不獨裁、特別特別是爸媽對自己的信任,從小就讓他獲得了一種力量,仿佛自己需要爸媽的時候他們就會在,但是當自己真正需要扛起責任的時候他們也會提醒,但不會暴力幹涉,正是這樣的成長環境,讓他很早就學會了「自律」二字……

就像他在採訪中最後說的:「如果一個家庭只放養不約束,往往死路一條;但是如果只約束沒有自由,孩子則永遠長不大,將來的人生總有一天會告訴他,不是什麼事父母都會替你安排好的,尤其是你對時間的管理……」

小楚說,他生在這樣的家庭,一定會把這種家庭教育模式、表達愛得方式傳承給下一代,在沐浴著民主春風下的孩子活力四射,動感十足,讓正能量在代代間相傳……


我們研究原生家庭,並不是要把責任推卸到父母身上,而是要更好地審視自己,得到成長。如果把每一個生命都當成一塊潔白的玉,那麼父母就是雕刻石。有的玉被人珍視,掛在懷裡;而有的人即使在美麗,也被人當洗臉盆,沒有發揮出原有的光芒。

原生家庭,這個永不乾涸的話題,究竟我們要如何習得最好的解脫方式?歡迎您點擊下面的音頻,試聽我們「情感大師集訓營」的「解讀你的原生家庭」課程。

相關焦點

  •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只是哪裡找得回來呢,因為戒指是結婚戒指,當年還是做最好的打算買的,意義不一樣加上價格不菲,老婆又急又氣。老公安慰她說:不就是一枚戒指嘛,人沒丟就行了。怪你幹什麼,又不是你故意弄丟的。老婆捋了捋頭髮繼續準備出發去找:我媽打碎一個碗,都要被我爸罵她不長眼睛,好好的一個碗都拿不好。老公才恍然大悟,原來,在她的世界裡,損失東西是要挨罵的。
  •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在所有感覺自己深受原生家庭影響的人的心裡或許都有一個最無奈的痛點,一開始以為可以改變父母,後來以為至少可以活出不一樣的人生,很久以後才發現,既沒有改變父母也沒有活出想要的人生,在與原生家庭曠日持久的對抗中,為何你始終沒有贏!小妮過去一直覺得在為自己而活,直到40多歲遇上婚姻危機,才開始回顧自己走過的路,一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 原生家庭和童年決定了一生?是你自己選擇了如今的痛苦和不幸
    澎湃新聞記者 尹琳讓「改變」發生,需要的是重新調整看待事情的順序——不是因為童年創傷帶來的痛苦讓我們無法幸福,相反,是因為我們不想追求幸福,才維持著這份痛苦。在許多反思童年、原生家庭的文章裡,常常出現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據說這句話出自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但是,有人真的去翻讀查閱,卻困惑地找不到原話出處。
  •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長大了才發現,我們總是在別人的故事裡,尋找自己的影子。那些以為會隨著時間淡忘的過去,長大了才發現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清晰。打我記事起,父母就已經分開了,那時候只有母親帶著我租著一間十幾平米的小平房,沒有衛生間只有一張床,和一些簡單的擺設。
  • 童年: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我的一個朋友的朋友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我不確定你是否會足夠幸運,但我希望咱們可以是朋友,而朋友的至高境界是了無牽掛的淡水之交。也許是因為從母體內的有水環境到體外的無水環境產生興奮與不知所措,在你剛要出生那會兒,經歷了很長時間地掙扎,將近三十小時的順產都沒落地,這在你往後的生活中提供了經驗。出生後,水對你有天然的吸引,喝水會讓你柔軟得像一條水。
  • 你的童年是幸福的還是需要被治癒?不要過早定義,它需要細品
    阿德勒說的一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我是80後,我一直覺得我的童年是不夠幸福的,這種感覺來源於覺得我媽小時候對我不好!還記得那年大冬天,天氣特別冷,那種冷直到現在我依然記憶猶新。
  • 「媽媽,我好痛」,我們該如何治癒童年?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童年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童年不夠幸福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很不幸,我本人就是一個擁有悲慘童年的人,所以想來說說自己。今天跟母親發生了一些衝突,矛盾點在我的學業上,我想繼續升學提升自己,但她卻覺得我繼續讀書沒什麼用,希望我按照她的想法來走未來的路。
  • 重新認識你自己
    現在的我,越來越覺得有必要按下重啟健,重新認識一下自己。這話說起來似乎很輕鬆,其實不然。重新認識你自己,可絕不是件輕巧的事情。近期,我閱讀了印度作家克裡希那穆提寫的兩本書,先是讀了《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接著又讀了《重新認識你自己》。據說這兩本也是作家克裡希那穆提的作品中最火的兩本。我不喜歡跟風,遇見一本書與遇見一個人一樣,需要緣份,需要時機,順其自然就好。
  • 原生家庭的痛,該如何治癒?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童年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童年不夠幸福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很不幸,我本人就是一個擁有悲慘童年的人,所以想來說說自己。今天跟母親發生了一些衝突,矛盾點在我的學業上,我想繼續升學提升自己,但她卻覺得我繼續讀書沒什麼用,希望我按照她的想法來走未來的路。
  • 走不出童年不幸的陰霾做了別人的小三
    已婚男經常當著她的面和妻子講電話,說一些家庭相關的事情或者說一些溫暖的話,她心裡有些疼,有些酸,但還是聽話的默不作聲。她的初吻初夜都給了他,她把這個男人當做唯一的依靠。這個姑娘有一個非常不幸的原生家庭,有過悲慘的童年。她是家裡的老二,上面有一個姐姐,下面有一個弟弟,屬於爹不疼娘不愛的那種。小時候,為了生弟弟,她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受盡了冷眼和虐待。
  • 35歲還被媽媽打屁股,童年的傷痛如何治癒
    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中提到:懲罰性的威脅可能會暫時奏效,但孩子從中學到的唯一道理就是害怕家長發火,或者捨棄自己的想法而不得不服從。最重要的是,孩子從家長的言行當中學會了暴力。父母對孩子心理上的傷害比身理上的更難治癒,外傷會結疤消腫痊癒,但心理上的傷痛會一直埋在潛意識的最深處。你希望你的孩子長大後變成另一個你,打罵自己的小孩嗎?
  • 成年人不捨得為自己花錢:很多不幸,都來自原生家庭中的不幸福
    幸福的家庭都一樣,而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越長大越發現,成年人的很多不幸,都來自原生家庭中的不幸福。我們的父母一輩,有些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自己從苦日子過來的。剩菜剩飯總是這頓沒有吃完,下一頓熱一下繼續吃,因為不吃就是浪費錢,到這種觀念不管是潛移默化中還是直接教育,到了自己的下一代,也很難享受在金錢上帶給自己的快樂,因為捨不得給自己花錢。
  • 那些被原生家庭拖累的人,往往都有一個不幸的童年
    ,而不幸的人用一生在治癒童年。」原生家庭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有以下幾點:1.三觀,對事物的認識2.工作生活,戀愛婚姻3.性格敏感脆弱,缺乏安全感4.道德修養以及做事說話的方式案例:被原生家庭拖累的人之前有位讀者找到我,訴說過自己的苦,他說自己童年不幸福
  • 童年不用治癒,只需溫暖記憶
    成年人的行為,或多或少有來自童年的影響或陰影,這陰影足夠長,影響足夠大,漫過整個人生。「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這句話源自於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的話,讓我們經常引用,甚至過多的使用。
  • 月華|原生家庭並非是不幸的原因,把自己困在裡面才是
    故事來到這裡,也許很多人會跟她一樣,認為是原生家庭導致了她現在所經歷的一切,重複過往。於是我們怪罪原生家庭,責怪父母為什麼不在自己小的時候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認為自己是受了原生家庭的拖累,才讓人生過得如此坎坷,陷入受害者模式當中。隨著我們對個人成長的關注,不斷進行自我探索,原生家庭不斷被提及。
  • 所有的不幸,都歸結於原生家庭嗎?教你如何破局創建新的人生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用一生在治癒童年。」道出了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我們總說家是避風港,但有時候家卻是暴風雨的源頭。與決定論描述中那個被動地承受痛苦的男子相比,目的論中的男子有了更多的主觀能動性,更能把握自己的人生。而阿德勒想說的,恰恰是現狀由我們創造,改變的鑰匙不在過去,不在他人,恰恰就在我們自己手中。因此,你生活上的不如意,原生家庭確實應該承擔一定的責任,然而成年後,需要負責的,一定是你自己。
  • 遭受著原生家庭不幸的你走出來了嗎?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癒......有人說世間最大的謊言就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都是愛你的為你好。」是的,自私的父母一抓一大把,只是他們被傳統道德隱藏得很好。還有很多人會站在道德制高點說養育之恩就夠孩子報答一輩子了,孩子不應該指責父母的不是。
  • 童年創傷的代價是對愛一輩子的渴求,用童年治癒一生的心理指南
    文|顧子魚  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阿德勒  如果你正準備要做父母,或者是你初為人父人母,我覺得有必要讀一本書《童年之謎》,這本書教會你,從胎兒時期就開始學會如何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以及怎樣陪伴孩子成長。
  • 「好的伴侶能治癒原生家庭嗎?」伊能靜用自身經歷告訴你:能
    很無奈的一點是,生而為人,誰都沒有選擇原生家庭的權利,所以有些傷害,雖不是我們的錯,但必定要承受。03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有了新生家庭後,好的伴侶,能治癒原生家庭的傷嗎?一個原生家庭糟糕的人,還有機會擁有幸福嗎?我告訴她:「能。」楊女士在講完自己的故事後,過了兩天,又在後臺問我,「他那麼好,他說過會好好愛我,好好陪我的,為什麼還是拋棄我走了。」我沒有回覆她,其實是她自己不願意走出來。
  • 蘇明玉和樊勝美同樣是原生家庭不幸,為何2人命運走向卻如此不同
    這幾年網絡上經常展開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而電視劇中也常常播放類似的題材,總是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有一句話說的貼切:"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卻需要用一輩子來治癒",可想而知童年生活對一個人來說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