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同事小敏,地地道道的陝西人,家裡條件不錯,還有一個靠譜的男朋友,但她卻常年漂泊在北京。
和她認識的時候,她剛剛和我入職同一家公司,職位是產品經理,為人處世落落大方。
當時兩個人談及以後的發展,小敏說,雖然自己年近30,但暫時還沒有離開北京的打算,至少還要再奮鬥幾年,攢些錢,也攢些工作經驗。
在她跳槽之後,我們約過幾次飯,也都是聊聊近況。可最近,她突然微信找我借錢,我以為她遇見什麼急事了,趕緊打電話過去。
她說,我在老家買了一套公寓,首付差一萬,想著先借你點,下個月公積金裡面的錢提出來就還你。
我說,厲害啊,小敏,原來這才是你的終極目標。
她說,沒有辦法,現在社會就這樣,靠誰都不如靠自己,趁著自己有點積蓄,趕緊買個小房子,以便自己以後養老!
其實,在前期的接觸中,我隱約能感覺到小敏一直在謀劃著這件事,當時她雖然在生活上不是非常節儉,卻也在有意識地省錢,希望自己在北京打拼的這些年能有一個好的結果,如果哪天離開了北京也能體面地退出。
如今,她的小窩已經有了著落,她說再待個幾年就回老家,這樣才有更多的安全感!
現在的社會很多觀念都在改變,女生也不是唯有結婚才能改變命運,女性甚至可以自由決定什麼時候結婚或者一輩子不結婚。
中國的離婚率近幾年居高不下,也讓很多女生誠惶誠恐,她們不再相信結婚可以改變命運,反而意識到真正想要改變命運,只能靠自己,靠自己,安全感才來得更加踏實!
從大學畢業之後,我一直在工作,很難想像自己哪一天如果不工作了會怎樣,內心的焦慮會與日俱增,所以有時候我不理解那些不工作的女性,也許她們已經從別處尋得了更好更多的「安全感」吧。
雖然沒有太多的存款,可自己一直有意識在認真儲蓄,工資每個月會留出一部分存起來,看著餘額越來越多,心裡的安全感才跟著與日俱增。
毫不誇張地說,我進入社會後所有的底氣,真的都是錢給的。
換工作的底氣是自己有足夠的積蓄夠找到下一份工作;下定決定結婚是攢夠了自己近幾年即便失業也不用向任何人要一分錢的「儲備金」;有時候什麼也不想做就想舒舒服服浪費一天的底氣也是錢給的;父母生病也不會因為第一時間想到借錢而焦慮……雖然沒有別人那麼富有,但自己攢的錢就是莫名地有了底氣讓自己去做一些事。
今年的疫情很多人的收入都有影響,不少人甚至都丟了工作,有的人半年都沒有收入,他們不焦慮嗎?答案肯定是焦慮。
有的人本想著年前辭職年後好好奮鬥一番,可因為疫情打破了計劃,到現在距離2020年結束僅剩兩個月的時間了,怎麼能不焦慮呢,如果沒有錢,該如何向自己交代;但有些人不一樣,他們因為有錢就可以容忍自己放鬆一年,可以趁著這一年好好規劃2021年該如何突破。
這兩種心境導致的就是不一樣的人生,錢,很多時候就是一種底氣!
今年去雲南旅行的時候,碰到的一對年輕夫婦就是如此,2020年之前兩個人一直在日本工作,當時休息少,但工資高,默默奮鬥了幾年,今年因為疫情索性不出去了,就在國內待著,遊山玩水,趁著這個時間好好放鬆。
我的朋友與之恰好相反,她因為之前一直處於放鬆的狀態,生活雖然舒適但錢沒有攢下多少,今年更是「雪上加霜」。不僅自己焦慮,家人也跟著焦慮,她說,早知道這樣,前幾年真該好好賺錢,好歹給自己點「安全感」。
之前有人做過一個調查,問及一個人有多少錢才敢裸辭,很大一部分人的回答是十萬。有了十萬塊錢,很多人才敢裸辭,否則即便工作不如意,也會繼續忍受加班、忍受老闆、忍受不和睦的同事情……
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
記得有句話說,在面對自己喜歡的事情又沒足夠財力支撐時,很多成功者最初都採取了槓鈴策略,一方面,找個穩定的單位「求生」,一方面,利於業餘時間「謀藝」。直到在「謀藝」上取得一定成就後,才會辭去原來的工作,徹底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之上。成功之路往往就是這樣:總得做點不喜歡的事,才有資格做喜歡的事。
沒有錢,連做自己喜歡的事的底氣都沒有。「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錢給的」這不是一句空話,也許很多人現在無法理解,但總有一天,這個道理很多人都終將明白!
趁年輕,好好賺錢,對很多人來說,這就是一件最重要的事!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