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裡。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史蒂夫·賈伯斯
現在大部分人們追逐功名也罷,做官發財也罷,都在和別人比較,想著如何超越別人。正如小時候家長提及鄰居家的孩子對你說:你看人家,學習第一,在家聽話懂事,你就不能超過他?長大後,會有長輩提及某個混的不錯的同齡親戚對你說:你看人家現在都成大老闆了,而你依然在打工,付房貸的錢都沒有……
這種錯誤的理念及教育方式一直誤導著我們,讓我們感覺活著就要超越別人。其實生命不是要超越別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是永不止步的前進,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當你超越自己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已經超過了別人。
你知道大自界誰的力量最大嗎?有人會說是大象,因為它可以把大樹連根拔起;也有人說是鯨魚,它可以頂翻一艘遠洋巨輪。而我認為,力氣最大的是螞蟻,可以舉起是它體重13倍的東西。原因很簡單:其它動物都在想如何超越別人,而螞蟻所超越的卻是自己!
超越別人不算本事,超越自己才是活著的真諦。因為超越自己需要勇氣和自信,而勇氣和自信是成功的前提。
亞里斯多德說:"對自己的了解不僅是最困難的事情,而且也是最殘酷的事情。"檢查自我並不容易,因為敢於並善於審視自我,要求我們消除自卑、自滿、自私、自棄以及憤怒等不良情緒,在自省中認識自我,超越自我,最終養成內在的強者品質。這個世界之所以有人平庸,有人成為強者,原因就在於此!很少有人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大智大勇自然就是一種稀有品質了!
1900年,著名教授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力學假設及普朗克公式。由於他不敢破壞牛頓權威的經典力學理論,最終取消了自己的假設。而25歲的愛因斯坦卻敢於衝破這個權威的聖圈,提出了光量子理論,並推翻了牛頓的絕對時間和空間理論,創立了震驚世界的相對論,一舉成名,成為一個更偉大的權威!
普朗克在權威面前敗下陣來,他並不是沒有足夠的學識,而是由於他不擁有那份超越所需要的勇氣和自信!
成功,就是不斷地超越自己;自信,就是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不足,自我辯解、誇誇其談只能讓自己停滯不前,每天進步一點點,終將達到輝煌的頂峰……
可以說,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之後,我們才能開始對自己有所超越。嘗試著超越自己,努力做一些"分外"的事情。這樣,即使在短暫的時間內仍處在同一位置,機遇沒有光臨,但在為機會的來臨而時時準備的行動中,你的能力已經得到了拓展和強化。實際上,我們已經為未來某一時間創造出了另一個機遇。
我們每天都在塑造著新的自我,每天都從一個新的角度去認識世界,認識自我,設計自我,超越自我。我們內心的電閃雷鳴,不斷放射出新的光芒和聲音。只有懦夫才每天都重複著自己昨天的言行,因循守舊,像一層厚厚的土,深深掩埋著自己的才能,他只是在這土的下面嘆息、抱怨。
人生道路不是直的,就實際走路而言,就應該力求攀登一步,鞏固一步,而不要進一步,退半步,甚至進一步,退一步。學習也好,工作也好,自己的品德修養也好,絕不是說達到一個高度之後,就總能在這個高度上待著了,而是稍一鬆懈,就會從剛攀上的高度上滑下來。這就要求我們把目光儘量放到自己的身上,讓自己獲得真正的升華。
尼採說過:多數人貪圖安逸,少數人超越自己。當今社會,大多數人想改變這個世界,但卻很少人想改變自己。只有超越自己才能鶴立雞群、獨立蒼穹,才能脫穎而出,才能到達'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境界。人生的最大敵人就是自己。立身命運,惟有自己的超越方為正途,其餘當是旁門左道,登不了大雅之堂。一個人要超越自我,是要有很大的決心和韌性,要通過不懈的努力才可以做到。
如何生活各領域的思想上的真正超越呢。
1. 讓自己的工作充滿樂趣。
工作可以是精神寄託,是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可以是謀生的手段,是物質生活的需要。以前者的態度對待工作的,工作能創造奇蹟;兩者兼而有之的,工作能有成績;僅以後者為工作終極目的的,不僅工作少了樂趣,還有可能會陷在錢眼兒裡無法自拔,這樣工作也難出成績。
這是一則數據:一個中國人每天平均點擊手機600次;平均每人每天在非工作需要的情況下使用手機時長達三個小時以上;如果算上手機放枕頭下,或床上的時間,有一半的人24小時機不離身。
放下手機才發現,對手已經超越自己那麼多了。你瞧,比你優秀的人在一點一點擠著生活的時間,而你每天在做什麼呢?而你試著想想,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又有多少人,在偷偷努力超過你呢?
我們不是沒時間,而是我們的時間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都被手機擠用了。九層之臺,起於累土,若你可以放下手機,動起來,努力起來,你就已經在無形中跟他人拉開了距離。
2.辯證地看待榮譽感。
榮譽是動力,也是羈絆;是光環,也是包袱,全看人們怎樣對待它。
3.為自己量身打造計劃。
人要想不背叛自己,就得制定符合實際的計劃,強化檢查措施,加大檢查力度,並不時地檢查和分析自己執行計劃的情況,定期對計劃加以調整,不使任務量過緊或過松。
4.隨時引導自己進行思想的創新。
新奇的思想像流星,能劃破思想沉悶的夜空。對習慣於沉悶守舊的人來說,它無關緊要,也無須捕捉。而對於想要創新、想要戰勝自己的人來說,捕捉思維流星的本領必不可少。
5.閱讀經典好書。
很多人都在提倡讀書,並不是說,書籍本身有多麼了不起,而是讀書這個行為意味著,你沒有完全認同這個現實,你還有追求,還在奮鬥,你還有不滿,你還在尋找另一種可能,另一種生活方式。
蔡康永說過:"讀書,就是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那些看似無用的經歷,正是我們區別於別人的意義。一本好書是一個藝術大師寶貴的靈魂和血液,是超越生命之外的生命,是可以銘記和珍藏的血液。
在我們的習慣中,凡事都要和人比,"比"的情結已經深入人心。對待孩子的學習,決定一個學生的成功與否,已經不是考試分數的高低或努力程度,而是他在同學中的名次排列。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的父母通常是怎樣詢問孩子的考試成績。往往第一句話會問:今天考試得了多少分呀?孩子回答後,接著問:班裡有沒有同學得100分呢?回答有的話,再繼續問:有幾個呢?假如回答沒有得滿分的,問題就變成:有沒有比你分數高的同學呢?你是第幾名呀?
儘管這種做會使成績較低的學生承受巨大的壓力,但是父母的理由也很充分,不比,怎麼知道你和同學的差距,不知道差距,怎麼能進步?
最能支持"把別人比下去就能勝"觀點的例子可能就是田徑比賽,父母、老師或許會這樣對孩子說:"看,他超過了前面的,不超過去,怎麼能得第一!"
實質上,贏在超越,不管是在體育競技中,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無論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不斷地超越自己就是贏。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一直倡導的精神——人生的意義不是與誰搏鬥,而是完善自我。一個人要想成功,不是盯著別人,怕別人超過自己,而是要不斷地自我超越。
參考文獻:羊皮卷(經典解讀版),文廷編譯,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