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經歷的創傷對於我們人生的影響大嗎?
非常大,雖然它並不能決定我們的一生,但它會影響我們的一生,早期的經歷會在成年後的我們身上留下許多刻痕。
精神分析學派奠基人弗洛伊德說:一個人的童年將影響到他的一生,而一個幸福的童年,必將迎來一個幸福的人生!
那麼,那些擁有不幸童年經歷的人長大後都怎麼樣了呢?
要麼Ta很強大,超越自己,最後自愈了或淡化了。
要麼,Ta被創傷反噬,創傷融進血液,融入思維模式,與Ta的生活如影隨形。
確切說來,我童年的創傷並不是原生家庭給的,相反我的原生家庭非常和諧。父親正直善良,母親勤勞持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家庭,父母沒讓我吃過任何苦,他們總是把最好的給我,給足了我安全感,這也促使我在成年之後對人無條件的信任,不爭不搶,願意把最好的給別人。
可原生家庭這樣幸福的我,還是依然沒能逃過童年經歷的創傷。
我始終忘不了我舅媽和舅舅嚴厲批評我、打擊我的樣子,他們給我取難聽的綽號,嘲笑我口音難聽,嫌棄我穿得土裡土氣。
記得那是一個非常炎熱的暑假,因為看電視時說了兩句關於電視裡的情節,舅媽可能不認同,就當場批評了我好幾分鐘。後來不小心聽到她在屋裡一直對舅舅說我的不是,語言有些不堪入耳,對於當時十歲左右的我,那簡直是夢魘,從此看到再精彩的電視電影情節,我都學會了閉嘴。
大學前,每個期末考試拿到成績對我來說都是煎熬,不管考的好與不好,舅媽總是習慣性地和自己娘家的侄女對比,總說,你這麼差勁將來肯定沒出息,能考得上什麼大學…..太多的冷言冷語猶如一把刀扎在我心上,多少次半夜醒來會驚慌失措,多少次發現枕頭已經溼了一片。
以上種種,終於使我變成了一個極度自卑,並有著悲觀認知的人。我待人處事畏手畏腳,有表達恐懼症,無法在公眾場合流暢表達,我的潛意識告訴我這會受到批評;如果不小心被叫上臺公開表達,那簡直就是我的噩夢,手冒汗、腿發抖、腦子一片空白。我確實很差勁,不戰而敗是我的思維模式,我總是給自己找無數的藉口和退路。
但那是多年前的我了...大約八年前,我有幸遇到一位講《原生家庭》的老師,她帶著我一步步去剖析自己。我原生家庭的測試得了95分,非常優異的成績。老師說:所有問題的癥結在於過往的那段經歷,你的人生底色偏灰色,偏悲涼,你是一個並不快樂的人。既然找到癥結,我們就要客觀去看待它,去改善自己,讓自己的人生底色豐富起來。
從這以後,我看了很多書,學了積極心理學,做了許多刻意練習,走上了一條長達8年的自我探索之路,發現自己有那麼閃光點,慢慢的我的人生變得不一樣了。現在的我,成了一名培訓師和個人成長賦能教練,能在講臺侃侃而談,能幫助陷入迷茫當中的人們解決困難,自戀到不行,反倒過往的經歷成了一筆可貴的財富和一個值得被自己銘記的故事。
去年國慶,我帶著老爸老媽自駕去某個地方,去的路上,我鼓起勇氣向他們訴說了這件事,沒錯,過了三十而立的我,硬生生把這件事隱藏了二十幾年。老爸坐在副駕駛表情凝重,一言不發;我在後視鏡裡看到老媽淚光閃動,她說,你為什麼沒有早點告訴我們。
我連忙安慰:能笑著說出來證明這件事情早就已經釋懷了,我現在過得這麼好,內心這麼陽光,還得要感謝他們,他們只是刀子嘴豆腐心而已…
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沒被這段經歷反噬,反倒把它變成了一股強勁的動力,在活出自己的路上越走越遠,有愛,陽光,內心沒有任何糾結和不堪,我很愛現在的自己。
真正能束縛一個人的並不是他的早期的經歷或創傷,而是他自己的思想。我們不能改變風向,但我們可以調整風帆。如果你有類似的早期經歷,不敢對外人說,也不敢正視它,有沒有什麼好方法來補救或調整呢?
1.調整思維模式,創造性地解讀過往經歷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說: 從成年期開始,人除了完成自己本身的成長任務,還肩負著另一個巨大的使命,就是去彌補童年缺失,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加完整的人。所以我們有義務讓自己變得更好,這一切的基礎都源自於思維模式,不管早期受了哪種創傷,責任並不在於我們,改變思維模式,保持全然接納的態度。
依據思維模式模型,思維產生行為,行為再帶來結果,可以嘗試著對自己的經歷進行創造性解讀,經歷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行為,能決定一個人行為的是他對經歷的解讀。比如,年少時的我一直處於舅舅和舅媽語言暴力當中,解讀這段經歷時我無嗔無怒,非常平靜,這段經歷它不正豐富了我的人生體驗嗎?正是遭遇過這樣的經歷,今後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是不是就可以讓他免受這種痛苦了呢?
2.走出固有圈子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生活一成不變,想法單一,沒有結交新的朋友,對生活沒啥期待,很大可能性是你的圈子出了問題,你要讓自己努力出圈。
八年前那個內向膽怯的自己一直想尋求改變但有心無力,也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後來堅持閱讀,通過閱讀了解了一些學習渠道,走到線下學習,結識了許多頻率相當,愛好相當的朋友,生活漸入佳境,人生也開始產生微妙的變化。
有人說焦慮青年三件套:讀書、交友和夜跑,讀書交友雖不是萬能,但它對於你打開自己,融入新圈子真可謂是一種低成本又收益好的方法。
3.設定目標,不斷超越
人天生就有追求目標的本能,也有不斷超越自我的本能,這種本能的推力會促使我們不斷向上,給自己設定清晰的目標就是超越自我的具體做法。
新精英生涯的古典老師說:高能力做低挑戰的事情會產生無聊感,低能力做高挑戰的事情會產生焦慮感,你所設定的目標不能過高或過低,要依據能力量力而行,目標最好能和自己具備的技能相對應。
目標感是我們追尋人生的意義之一,想要活出內在的豐盛就開始沿著目標超越自己吧。
我用以上三種方法走出了童年不愉快經歷造成的創傷,寫出來想鼓舞更多人,雖然我們不能再回到過去去拯救當時的自己,但我們可以主動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彌補缺失,讓自己的人生底色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