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心理創傷怎麼破?巧用復原力打造幸福人生

2021-01-09 兒童心理十一老師

引言:

「媽媽,天上的爸爸星看得見我嗎?」「看得見呀!你想爸爸嗎?」「不想,我一點都不想。」這是三歲多的點點睡前和媽媽的對話。

最近點點變得非常易怒,也特別需要媽媽的關注,一旦媽媽沒有滿足他的要求,他就大喊大叫,甚至踢桌子打媽媽。外公外婆怪媽媽太寵孩子了,媽媽心裡也特別委屈、無奈,找到我求助。通過深入了解,我才知道原來點點爸爸在半年前因病去世了,全家人都非常傷心難過。

點點雖小,但他似乎也明白爸爸已經離開了。媽媽不想讓失去爸爸這個創傷對點點產生太大太久的影響,所以這段時間對點點都是百依百順、有求必應。但媽媽也覺得總這樣也不行,除了自己特別累,對孩子的成長也不好。

於是,問題來了,如果孩子在童年時的心理創傷已經存在,那麼如何才能幫助孩子走出困境,追求幸福的人生呢?

方法總比問題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童年心理創傷怎麼破?

一、傷害本身就只是傷害嗎?

其實有童年心理創傷的孩子還不在少數,只是事情不同,傷害程度也不一樣。有的孩子天生有生理缺陷,不得不承受別人異樣的眼光;有的孩子比較膽小,對一些特定事物容易產生恐懼;有的孩子比較弱小,老被其他孩子欺負......

傷害本身帶來的隱性傷害不管傷害大小,只要不及時發現,及時調整,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有種「我就是不好」,「我就是膽小」,「我就是沒用」的慣性心理狀態。而這種心理狀態,在心理學中被稱為「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提出的,是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比起傷害本身來講,「習得性無助」這種隱性傷害會更傷人!

慣性思維下的可怕後果慣性思維往往會將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困住,他們不是不能改變,而是無法意識到自己可以改變了。對於人類來講,很多時候傷害我們的其實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對待事物的看法。慣性思維對孩子會有以下不良後果:

a.孩子容易自暴自棄。遇到一點挫折就輕易放棄。

b.向外歸因。當孩子失去價值感時,出於對自己本能的保護,他會把責任都推卸給別人,向外找藉口,而不是通過自省來自我提升。

c.喪失學習的動力。當孩子認為結果已註定,一切努力都是白費的,他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一個沒有學習動力的孩子,也就停止了成長的腳步。

二、「復原力」能幫孩子走出困境。

作家莫泊桑曾說過:「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也不會像你想像的那麼糟。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尤其孩子,其實他們的可塑性很強。而童年的創傷並非洪水猛獸,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可怕。只要找對了方法,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走出困境,甚至還能讓他們在面對未來的挫折時,更有力量。這種力量,我們稱之為「復原力」。

什麼是復原力呢?美國心理學會將復原力(Resilience)定義為:「指個人面對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重大壓力的良好適應過程,也就是對困難經歷的反彈能力」。

心理學家卡倫·萊維奇和安德魯·夏特這樣定義復原力:「能夠從挫折中恢復原狀,從失敗中學習經驗,從挑戰中獲得動力,以及相信自己可以克服生活中任何壓力和困難的能力。」

另一位心理學家艾米·沃納花了40年時間追蹤了698名家庭貧困,父母都有問題(失業、酗酒、精神疾病等)的孩子。令人意外的是,這些孩子中有接近1/3的孩子表現良好,似乎成功抵禦了童年家庭環境中的不良幹擾因素。沃納稱這1/3的孩子為resilient children。

在心理學中,復原力包括兩個環節a. 因遭遇創傷而產生憤怒、恐懼或悲傷等情緒;

b. 逐漸放鬆,情緒得到緩解。

「復原力」為什麼要經歷兩個環節,而不是直接復原呢?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玩兒過山車的時候,明明知道是安全的,但心裡還是會緊張害怕。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因為人腦有兩個系統,一個是本能系統,一個是理智系統。本能系統從出生就發育成熟了,而理智系統要到二十幾歲才發育成熟。由於本能系統的強大,信息進入感官後,會第一時間到達本能系統,並且速度非常快,僅有15毫秒,我們的理智系統根本來不及反應。所以,就算理智告訴我們不用害怕,我們還是本能地害怕了。

為什麼受到創傷後,孩子需要的復原時間比成人長呢?因為孩子的理智系統遠遠弱於他的本能系統。也比成人的理智系統要差很多。這也是孩子往往會比我們成人更加敏感,也更難從困境中走出來的原因。

有的父母可能會認為既然孩子的復原力比較弱,那我是不是應該多給他施加一些壓力,來刻意練習他的復原力。這就走入了「虎媽狼爸」的誤區。真正的復原力,不是指能夠承受多大的壓力,而是指遇到壓力後,能夠多塊環節壓力的能力。

那麼如何才能更好地提升孩子的「復原力」呢?

三、提升孩子「復原力」的妙招

讓孩子認識並調節自己的情緒1.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

孩子在小的時候,不太會和自己的情緒「和平共處」。這主要是因為,他們還不能識別自己的情緒,不知道什麼叫作喜悅、悲傷、憤怒、沮喪。

這個時候,父母需要做一下示範,用「情緒命名法」幫孩子做情緒分類。這裡有三個小的Tips:

a.圖像標註法。可以拍下孩子不同情緒狀態下的照片(比如:哭泣的、微笑的、發怒的),然後把照片張貼出來,旁邊標註上對應的情緒名稱(比如:Sad、Happy、Angry),中英文都可以,既認識了情緒,又學習了語言詞彙,一舉兩得。

b.情感帶入法。親子共讀時,多和孩子讀一些和情緒相關的繪本,比如:《菲菲生氣了》、《The way I feel》、《生氣湯》等等,運用讀圖、提問等方式把孩子帶入到繪本中人物的情感中去。在讀完繪本後,還可以把裡面表達情緒的詞語都挑出來,整理成一張情緒詞彙清單。通過詞彙幫助孩子把情緒分門別類。

c.角色扮演法。和孩子一起扮演他喜歡的動畫片或者繪本中的人物,把人物的感情通過肢體語言、表情、語音語調等演出來,讓孩子對所扮演的人物情感能夠感同身受。

2.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

成人需要意識到,孩子沒有情緒表達,並不代表沒有情緒體驗。而父母往往容易忽略孩子的情緒。比如一個孩子沒有抓穩手裡的繩子,氫氣球飛走了,孩子難過地哭了,這時父母通常會有三種常見的反應:

第一種,立即補償。「別哭了,我再給你買一個。」

第二種,轉移注意力。「看,那邊有更好玩兒的!」

第三種,責怪。「哭什麼,哭是沒用的,哭了氣球也不會回來。」

而以上三種做法,要麼選擇逃避,要麼選擇抑制,沒有一種是讓孩子真實地面對自己的情緒。

長此以往,孩子要麼覺得自己的情緒是錯的,不敢表達;要麼忽略自己的情緒體驗,不會表達。

3.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因為情緒來自於人的本能系統,不可能消失掉。所以情緒不可能像開關一樣,要麼開要麼關,收放自如。情緒更應該像一個調節器,有很多檔位,我們可以在0-10檔之間調節,從大到小。開關注重的是結果(有沒有);而調節器注重的是過程(強度變化)。孩子要學會掌握好這個情緒的調節器,調節情緒的強度,直至復原。

可是,孩子太小,經驗還不足,有時把握不好調節的「火候」,這個時候,他們就需要一個外部調節器,這個外部調節器就是我們成人。

充當孩子的「外部調節器」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或者其他長輩,要想做好這個「外部調節器」,也有三點注意事項:

a.要明確調節的目的。

我們說調節孩子的情緒,首先要了解被調節者的需求。

孩子的需求=當前的需求(緩解壓力)+長遠的需求(迎接未來的挑戰)

針對孩子的這兩個需求,我們需要做的是:

第一,當前目的:在孩子產生壓力後,能幫他更快地緩解下來。

第二,長期目的:讓孩子產生壓力後,能更快地意識到自己的狀態,從而更快地自我調節。

b.要明確介入的時機。

並不是所有孩子受到壓力的時候都需要我們介入,適度的壓力也可以鍛鍊孩子自己復原的能力。

我們需要根據對孩子的觀察和了解,事先評估是否需要介入。

c.要明確調節的方法。

方法不對,努力白費。很多成人本著一顆好心,卻辦了壞事,試圖用講道理的辦法來調節孩子的情緒,結果孩子被越說越緊張。

孩子的本能系統比理智系統要發達很多。而語言是靠理智系統來吸收接納的。可是,孩子此時發揮作用的是本能系統,與此對症的「良藥」,應該是讓孩子緊繃的身體能夠得到安撫的撫摸、擁抱和親吻!

用遊戲的方式刻意練習復原力「有些話,孩子不會說給你聽,但是會玩給你看。」——勞倫斯·科恩《遊戲力》

比起一本正經又枯燥乏味的說教,遊戲才是刻意練習復原力的好方法。

a.巧用「形象化」植入遊戲。變無形為有形,幫助孩子更容易表達情緒。比如孩子摔了一跤,痛得哇哇大哭。這時候,你可以用手一邊比劃一邊跟她說:「寶貝,你的痛有多大呀,有西瓜那麼大,還是蘋果那麼大呀?」當他告訴你有「西瓜」那麼大時,你要假裝和他一起抬起「西瓜」說:「來,我們把這個痛給扔掉,扔得越遠越好。「

b.巧用」想像力「植入遊戲。如果孩子害怕某個人。我們可以把這個人想像成非常滑稽的樣子。比如長出了大耳朵長鼻子。走路總是摔跤。或者,把他想像成某個動畫片裡的人物。或是把他畫下來然後撕掉。

c.巧用」身體「植入遊戲。上面兩點都是間接幫助孩子放鬆,而這一點是直接通過放鬆孩子僵硬的身體來進行遊戲。比如,當孩子緊張時,我們可以一起玩」抖動「的遊戲,把」緊張「一起從身上抖掉。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句話近年來非常流行,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童年的創傷。童年的心理創傷真的有那麼可怕嗎?如果我們能夠找到孩子創傷背後的真正需求,並學會使用以上提升孩子復原力的妙招,讓他們走出習得性無助,擺脫慣性思維,擁有從挫折和困難中快速修復的能力,那幸福的人生離他們還遠嗎?

相關焦點

  •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裁縫》:「童年的創傷」,該拿什麼治癒?
    前言你體會過或者經歷過"童年創傷"的困擾嗎?又或許你對這個名詞陌生嗎?通過本文,你將可以收穫到:1、 為什麼會形成"童年創傷"?2、 "童年創傷"的影響3、如何治癒"童年創傷"?正文電影《裁縫》:一位出了名的女性紡織大家在功成名就後決定回歸家鄉,為自己在澳大利亞的某村鎮故鄉建設出一份力。
  • 這幾部電視劇告訴你,不用心理諮詢,童年創傷也可以被治癒
    在和補習老師的對話中,沙耶加的媽媽說出了答案,原來,她小時候遭受了媽媽的各種語言暴力,讓她痛苦難耐,覺得童年失去色彩,所以她從不限制沙耶加,無限寬容,沙耶加的笑容就是治癒她童年創傷的良藥。心理學上一般認為,家庭原因造成的童年創傷多是長期積累的一種創傷,不僅影響一個人的人格,同時也會影響大腦結構功能的發展,目前對此的心理治療有不同的技術方式,比如精神分析、認知療法等,效果因人而異,跟創傷程度和時間長短都有一定相關。
  • 童年創傷的代價是對愛一輩子的渴求,用童年治癒一生的心理指南
    文|顧子魚  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阿德勒  如果你正準備要做父母,或者是你初為人父人母,我覺得有必要讀一本書《童年之謎》,這本書教會你,從胎兒時期就開始學會如何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以及怎樣陪伴孩子成長。
  • 從佛洛依德的童年創傷說,了解來女士案中許國利性格缺陷形成原因
    ,形成了人童年時期的心理。有些人童年生活在缺乏關心與愛的環境中,容易產生仇恨的心理,容易採取極端的方式解決矛盾,可以說是性格扭曲與心理變態!受著童年創傷壓力的人,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童年生活,重新面對童年遭遇的歧視或者承受的創傷,撫平心中遭遇的創傷,也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意義的人。古今中外許多名人,童年時候家境貧窮。
  • 《原生家庭》:如何修復童年創傷
    今天為你分享一本簡單好讀的心理學著作,解答為何原生家庭會傷人的困惑,找到修復童年創傷的方法,治癒你內心受傷的小孩。今日分享:《原生家庭》推薦指數:(4/5)適合人群:渴望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的人1.為什麼家會傷人?問問你自己,有沒有過想對親人施暴的衝動?我想就算有,我們也會立即否認。
  • 二十多年了,我終於擺脫了童年的創傷
    01童年經歷的創傷對於我們人生的影響大嗎?非常大,雖然它並不能決定我們的一生,但它會影響我們的一生,早期的經歷會在成年後的我們身上留下許多刻痕。精神分析學派奠基人弗洛伊德說:一個人的童年將影響到他的一生,而一個幸福的童年,必將迎來一個幸福的人生!
  • 被出軌心理創傷的治療,被出軌怎麼進行心理疏導
    被出軌心理創傷的治療, 方法一定要學會。情緒的低落,對於生活的迷茫,讓整個人看起來對於生活已經沒有了任何期待,一切都是因為婚姻中給予你的打擊。當你認為婚姻很幸福,然而一切卻那麼殘酷的時候,你當然無法面對,所以此時的你就要積極給自己的心理療傷,如果你不重視自己的心理,你會發現自己的生活越來越是一團糟糕。
  • 孫雲曉生活感悟|千萬不可低估童年的創傷,童年的幸福或痛苦都是一生的底色
    不是因為金錢,而是心中有恨,有深深的難以言說的創傷。所以,千萬不可低估童年的創傷,童年的幸福或痛苦都是一生的底色,有些扭曲甚至終身難以改變。生活感悟·265就教育而言,種瓜未必得瓜,種豆未必得豆。幸福是從容的,而從容來自做事有計劃且留有餘地。多年已養成習慣,我每次提前一小時到車站,喝杯咖啡,逛逛書店,氣定神閒地享受旅行。不能享受旅行的人,出門可能變成遭罪之旅。
  • 又有誰的童年沒有創傷?
    提到表哥,我似乎又回到了童年。表哥是我大姨家的兒子,比我也就大5-6歲吧,在縣城裡生活。印象中的表哥長的很帥,白白的,而且能說會道,又是縣城裡的人,那時的我很是喜歡他,那時的我,感覺也就7-8歲吧,表哥青春年少,有一次,他到我家裡來玩,我家在農村。
  • 女人「無理取鬧」背後:有隱藏的童年創傷,與它和解才能幸福
    「你仔細回想,追溯到童年時期,你對喝酒這件事的反感,不僅僅在老公身上,有還有什麼心理陰影?從前壓抑的情緒發洩到了他身上?才會引發情緒如此的激動?」我問楠楠。她想了一會兒,回答道:「是的,以前我爸總喝酒,我媽就是半夜發火,那時候我就覺得,喝酒太討厭了,喝完酒就幹架!」
  • 如何從童年創傷經歷(ACEs)中痊癒?——8個科學方法
    作者/ Donna Jackson Nakazawa譯者/ 燕妮的歌前沿研究告訴我們,經歷童年時期的情感創傷對我們成年後是否會患上身體疾病有很大影響。在本系列的第1部分中,我們探討了童年逆境經歷和成年後身體疾病之間的科學聯繫。這項研究告訴我們,那些殺不死你的,不一定會讓你更強大;更多時候,情況恰恰相反。
  • 親子夫妻關係出現問題,需要療愈童年創傷,才能走進美好生活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德勒說過一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不幸的童年經歷實際上是成長過程中的創傷,這些創傷在童年中就被包裹了起來,形成一個脆弱受傷的內在小孩,無法長大。等到我們成年後,一旦遇到挫折。
  • 九個跡象,表明你有未癒合的心理創傷
    尤其在一些人生重要事件面前。01你排斥積極的改變當好事降臨到你的生活中,你的第一反應是懷疑。你抵制積極的改變,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快樂。05你很難集中注意力如果你的記憶出現缺口,經常記憶空白,發現自己很難保持連貫的思緒,這也許是你的大腦正在呼救,懇求你克服創傷。
  • 老公晚歸,妻子打500個電話:一碰就炸的情緒逆鱗來自童年創傷
    老公醉酒晚歸,妻子拉著兩個女兒坐在客廳哭小燕平時跟老公感情很好,還有一對十歲的雙胞胎女兒,一家四口非常幸福 等不回來爸爸的創傷 轉嫁給了自己的老公「我小時候,沒有媽媽,我爸天天在外面喝酒,那時候沒有手機、電話,他不回家我根本找不到他!我一個人害怕,就在自己屋裡哭。重男輕女的奶奶就在隔壁罵我:小掃把星,天天哭哭唧唧,早晚有一天把你爸哭死!
  • 我們都曾受過傷,卻有可能擁有更好的人生
    在經過大量事例研究過後,梅格·傑伊從那些童年遭受重大創傷的人身上發現了「復原力」現象。之所以把「復原力」稱作一種現象,是因為它並非一種每個經歷創傷的人都必定具備的能力。所謂復原力,指的是一個人面對逆境、創傷、悲劇或者持續不斷的重大壓力時,能夠表現出的強大的自我適應能力。而那些即使歷經創傷卻具備強大復原力、超出預期獲得成功的人即被定義為supernormal(超常者)。
  • 童年創傷如何影響一生的健康
    而是兒童期創傷。那麼,我要說的是哪些傷口呢? 我要說的可不是考試不及格或輸掉籃球比賽。 我要說的是那種如此嚴重而又無處不在的威脅, 以至於它讓我們毛骨胳然,並從生理上改變了我們: 某種,受虐待或被忽略, 又或者,撫養我們的父母,本身就遭受精神疾病之苦, 或者深陷於「物質依賴」疾病。一直以來, 我都按照所教導的方式來看待這些事情。
  • 如果不去面對童年創傷,那些痛苦也許會跟隨一生
    大部分人提及童年,都是充滿了幸福。我們總是喜歡記得美好的回憶,選擇性的忘記一些不好的事情。有些童年經歷過創傷的人,就像被釘入釘子的樹枝一樣,一開始會很痛,時間久了,釘子隨著樹枝的生長,就長成了樹的一部分,麻木的忘了痛,但那裡始終有一顆釘子在。有的人長大後的一些行為,正是小時候經歷的創傷所影響的,自己卻渾然不知。
  • 流金歲月裡的啟示點:不要過度依賴他人來治療自己的心理創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我們的課題有共通性也有獨特性。在面對自己人生困難的時候,我們會渴望能過別人的生活。這就造成很多人都在羨慕別人的生活,沒有發現自己生活獨特的幸福感。沒有哪種生活是完美的,我們都在經歷自己人生的局限,享受著自己人生的便利條件。流金歲月這部劇就將不同人物人生的挫折困難刻畫得淋漓盡致。
  • 那個很「作」的人,經歷了哪些童年創傷?
    任何表面行為的背後,都有深層的心理原因。為什麼得不到回應,會讓她如此憤怒?是擔心嗎?可是男友只遲到了10分鐘,並不是很久。因為無聊?可是一個人刷刷手機,逛逛街,隨便做點什麼都能打發時間。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潛在心理創傷」,指成長過程中,那些看似平常、甚至毫不起眼的事情,卻在無形中帶給你的傷害。這種創傷,不像創傷應激障礙(PTSD)那麼嚴重,卻也更普遍。
  • 自我覺醒,獲取愛和滋養的力量,《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
    「心理創傷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是對人最嚴重的傷害!」我們知道創傷有的是外在的顯性的,有的則是內在的隱性的。外在的創傷,因其看得見往往得以很快療愈;而內在的(精神性)的創傷則看不見摸不著,但其帶來的傷害之深遠,出乎自己的想像。首先要做一個概念上的區分,心理創傷一般分為自然的、人工的、人為的;亦可分為簡單型創傷和複合型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