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媽媽,天上的爸爸星看得見我嗎?」「看得見呀!你想爸爸嗎?」「不想,我一點都不想。」這是三歲多的點點睡前和媽媽的對話。
最近點點變得非常易怒,也特別需要媽媽的關注,一旦媽媽沒有滿足他的要求,他就大喊大叫,甚至踢桌子打媽媽。外公外婆怪媽媽太寵孩子了,媽媽心裡也特別委屈、無奈,找到我求助。通過深入了解,我才知道原來點點爸爸在半年前因病去世了,全家人都非常傷心難過。
點點雖小,但他似乎也明白爸爸已經離開了。媽媽不想讓失去爸爸這個創傷對點點產生太大太久的影響,所以這段時間對點點都是百依百順、有求必應。但媽媽也覺得總這樣也不行,除了自己特別累,對孩子的成長也不好。
於是,問題來了,如果孩子在童年時的心理創傷已經存在,那麼如何才能幫助孩子走出困境,追求幸福的人生呢?
方法總比問題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童年心理創傷怎麼破?
一、傷害本身就只是傷害嗎?
其實有童年心理創傷的孩子還不在少數,只是事情不同,傷害程度也不一樣。有的孩子天生有生理缺陷,不得不承受別人異樣的眼光;有的孩子比較膽小,對一些特定事物容易產生恐懼;有的孩子比較弱小,老被其他孩子欺負......
傷害本身帶來的隱性傷害不管傷害大小,只要不及時發現,及時調整,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有種「我就是不好」,「我就是膽小」,「我就是沒用」的慣性心理狀態。而這種心理狀態,在心理學中被稱為「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提出的,是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比起傷害本身來講,「習得性無助」這種隱性傷害會更傷人!
慣性思維下的可怕後果慣性思維往往會將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困住,他們不是不能改變,而是無法意識到自己可以改變了。對於人類來講,很多時候傷害我們的其實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對待事物的看法。慣性思維對孩子會有以下不良後果:
a.孩子容易自暴自棄。遇到一點挫折就輕易放棄。
b.向外歸因。當孩子失去價值感時,出於對自己本能的保護,他會把責任都推卸給別人,向外找藉口,而不是通過自省來自我提升。
c.喪失學習的動力。當孩子認為結果已註定,一切努力都是白費的,他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一個沒有學習動力的孩子,也就停止了成長的腳步。
二、「復原力」能幫孩子走出困境。
作家莫泊桑曾說過:「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也不會像你想像的那麼糟。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尤其孩子,其實他們的可塑性很強。而童年的創傷並非洪水猛獸,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可怕。只要找對了方法,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走出困境,甚至還能讓他們在面對未來的挫折時,更有力量。這種力量,我們稱之為「復原力」。
什麼是復原力呢?美國心理學會將復原力(Resilience)定義為:「指個人面對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重大壓力的良好適應過程,也就是對困難經歷的反彈能力」。
心理學家卡倫·萊維奇和安德魯·夏特這樣定義復原力:「能夠從挫折中恢復原狀,從失敗中學習經驗,從挑戰中獲得動力,以及相信自己可以克服生活中任何壓力和困難的能力。」
另一位心理學家艾米·沃納花了40年時間追蹤了698名家庭貧困,父母都有問題(失業、酗酒、精神疾病等)的孩子。令人意外的是,這些孩子中有接近1/3的孩子表現良好,似乎成功抵禦了童年家庭環境中的不良幹擾因素。沃納稱這1/3的孩子為resilient children。
在心理學中,復原力包括兩個環節a. 因遭遇創傷而產生憤怒、恐懼或悲傷等情緒;
b. 逐漸放鬆,情緒得到緩解。
「復原力」為什麼要經歷兩個環節,而不是直接復原呢?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玩兒過山車的時候,明明知道是安全的,但心裡還是會緊張害怕。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因為人腦有兩個系統,一個是本能系統,一個是理智系統。本能系統從出生就發育成熟了,而理智系統要到二十幾歲才發育成熟。由於本能系統的強大,信息進入感官後,會第一時間到達本能系統,並且速度非常快,僅有15毫秒,我們的理智系統根本來不及反應。所以,就算理智告訴我們不用害怕,我們還是本能地害怕了。
為什麼受到創傷後,孩子需要的復原時間比成人長呢?因為孩子的理智系統遠遠弱於他的本能系統。也比成人的理智系統要差很多。這也是孩子往往會比我們成人更加敏感,也更難從困境中走出來的原因。
有的父母可能會認為既然孩子的復原力比較弱,那我是不是應該多給他施加一些壓力,來刻意練習他的復原力。這就走入了「虎媽狼爸」的誤區。真正的復原力,不是指能夠承受多大的壓力,而是指遇到壓力後,能夠多塊環節壓力的能力。
那麼如何才能更好地提升孩子的「復原力」呢?
三、提升孩子「復原力」的妙招
讓孩子認識並調節自己的情緒1.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
孩子在小的時候,不太會和自己的情緒「和平共處」。這主要是因為,他們還不能識別自己的情緒,不知道什麼叫作喜悅、悲傷、憤怒、沮喪。
這個時候,父母需要做一下示範,用「情緒命名法」幫孩子做情緒分類。這裡有三個小的Tips:
a.圖像標註法。可以拍下孩子不同情緒狀態下的照片(比如:哭泣的、微笑的、發怒的),然後把照片張貼出來,旁邊標註上對應的情緒名稱(比如:Sad、Happy、Angry),中英文都可以,既認識了情緒,又學習了語言詞彙,一舉兩得。
b.情感帶入法。親子共讀時,多和孩子讀一些和情緒相關的繪本,比如:《菲菲生氣了》、《The way I feel》、《生氣湯》等等,運用讀圖、提問等方式把孩子帶入到繪本中人物的情感中去。在讀完繪本後,還可以把裡面表達情緒的詞語都挑出來,整理成一張情緒詞彙清單。通過詞彙幫助孩子把情緒分門別類。
c.角色扮演法。和孩子一起扮演他喜歡的動畫片或者繪本中的人物,把人物的感情通過肢體語言、表情、語音語調等演出來,讓孩子對所扮演的人物情感能夠感同身受。
2.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
成人需要意識到,孩子沒有情緒表達,並不代表沒有情緒體驗。而父母往往容易忽略孩子的情緒。比如一個孩子沒有抓穩手裡的繩子,氫氣球飛走了,孩子難過地哭了,這時父母通常會有三種常見的反應:
第一種,立即補償。「別哭了,我再給你買一個。」
第二種,轉移注意力。「看,那邊有更好玩兒的!」
第三種,責怪。「哭什麼,哭是沒用的,哭了氣球也不會回來。」
而以上三種做法,要麼選擇逃避,要麼選擇抑制,沒有一種是讓孩子真實地面對自己的情緒。
長此以往,孩子要麼覺得自己的情緒是錯的,不敢表達;要麼忽略自己的情緒體驗,不會表達。
3.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因為情緒來自於人的本能系統,不可能消失掉。所以情緒不可能像開關一樣,要麼開要麼關,收放自如。情緒更應該像一個調節器,有很多檔位,我們可以在0-10檔之間調節,從大到小。開關注重的是結果(有沒有);而調節器注重的是過程(強度變化)。孩子要學會掌握好這個情緒的調節器,調節情緒的強度,直至復原。
可是,孩子太小,經驗還不足,有時把握不好調節的「火候」,這個時候,他們就需要一個外部調節器,這個外部調節器就是我們成人。
充當孩子的「外部調節器」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或者其他長輩,要想做好這個「外部調節器」,也有三點注意事項:
a.要明確調節的目的。
我們說調節孩子的情緒,首先要了解被調節者的需求。
孩子的需求=當前的需求(緩解壓力)+長遠的需求(迎接未來的挑戰)
針對孩子的這兩個需求,我們需要做的是:
第一,當前目的:在孩子產生壓力後,能幫他更快地緩解下來。
第二,長期目的:讓孩子產生壓力後,能更快地意識到自己的狀態,從而更快地自我調節。
b.要明確介入的時機。
並不是所有孩子受到壓力的時候都需要我們介入,適度的壓力也可以鍛鍊孩子自己復原的能力。
我們需要根據對孩子的觀察和了解,事先評估是否需要介入。
c.要明確調節的方法。
方法不對,努力白費。很多成人本著一顆好心,卻辦了壞事,試圖用講道理的辦法來調節孩子的情緒,結果孩子被越說越緊張。
孩子的本能系統比理智系統要發達很多。而語言是靠理智系統來吸收接納的。可是,孩子此時發揮作用的是本能系統,與此對症的「良藥」,應該是讓孩子緊繃的身體能夠得到安撫的撫摸、擁抱和親吻!
用遊戲的方式刻意練習復原力「有些話,孩子不會說給你聽,但是會玩給你看。」——勞倫斯·科恩《遊戲力》
比起一本正經又枯燥乏味的說教,遊戲才是刻意練習復原力的好方法。
a.巧用「形象化」植入遊戲。變無形為有形,幫助孩子更容易表達情緒。比如孩子摔了一跤,痛得哇哇大哭。這時候,你可以用手一邊比劃一邊跟她說:「寶貝,你的痛有多大呀,有西瓜那麼大,還是蘋果那麼大呀?」當他告訴你有「西瓜」那麼大時,你要假裝和他一起抬起「西瓜」說:「來,我們把這個痛給扔掉,扔得越遠越好。「
b.巧用」想像力「植入遊戲。如果孩子害怕某個人。我們可以把這個人想像成非常滑稽的樣子。比如長出了大耳朵長鼻子。走路總是摔跤。或者,把他想像成某個動畫片裡的人物。或是把他畫下來然後撕掉。
c.巧用」身體「植入遊戲。上面兩點都是間接幫助孩子放鬆,而這一點是直接通過放鬆孩子僵硬的身體來進行遊戲。比如,當孩子緊張時,我們可以一起玩」抖動「的遊戲,把」緊張「一起從身上抖掉。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句話近年來非常流行,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童年的創傷。童年的心理創傷真的有那麼可怕嗎?如果我們能夠找到孩子創傷背後的真正需求,並學會使用以上提升孩子復原力的妙招,讓他們走出習得性無助,擺脫慣性思維,擁有從挫折和困難中快速修復的能力,那幸福的人生離他們還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