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情感本不相通,沒有誰能真正的對別人感同身受。
總有人習慣站在高處指指點點,無論好與壞,他們都能找到瑕疵。
在經濟學中有個弗洛斯特法則:
要築一面牆,首先要認知牆的範圍,要把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圈進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圈出去。
實際上,在生活中亦是如此。
在做任何事前,都要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
縱使得不到別人的不喜歡,那也無所謂,做好自己的就是最大的快樂。
我們都不應該太注重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從而輕易改變了自己。
蔡永康說過:「鏡子很髒的時候,我們不會覺得是自己的臉髒。但別人對自己說了很傷人的話,我們就會覺得自己很糟糕。」
實際上,人一旦失去了自我,就很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
我們自己可以質疑自己,但不能因為別人質疑自己。
因為生活、未來終究是自己的。
有人問:
「總是太在意別人的眼光,經常覺得別人討厭我怎麼辦?」
其中一個點讚最高的回答是說:
「別總把別人的事情攬在身上,你這麼在乎別人,誰在乎你呢?」
北大學生李雪琴在脫口秀舞臺爆紅,大眾也對她質疑不斷。
而聰明的李雪琴在舞臺上是這樣說的:
「我想對不喜歡我的人說,謝謝你們的關心,我也不喜歡你們。」
說完,臺下一片喝彩。
人生的意義本來就是自己決定的,哪來的他人指手畫腳?
對於李雪琴來說,她可以在脫口秀舞臺給觀眾帶來歡樂已經是她站在這個舞臺的最大意義,又何必在乎別人說什麼呢?
叔本華說過,人最致命一個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比如到了一定年齡就應該結婚生子。
各種各樣設定好的生活角色,讓人不禁大喊受不了。
既然這樣,為什麼不做自己呢?
我們都是為自己而活,不被他人定義,不要活在別人眼裡。
做好自己,便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不要活在別人的眼裡,要為自己而活。
不喜歡我的人,我也可以不喜歡他。
掃碼關注我們
圖片來源|網絡
排版編輯|盧可儀
校對|吳泳蒸 陳泳再
審核|陸旖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