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戰國的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卻也讓秦朝走向滅亡

2021-01-18 騰訊網

春秋時期各國雖然爭鬥不休,但是總體國力都差不多,雖然也有稱霸的國君出現,但一切都是按照周禮的規範來進行的,直到三家分晉之後周天子的威望衰落到谷底,各國不再滿足於佔領鄰國的城池,想要直接吞併國家來迅速擴充自己的勢力,但是小國很快就被吞併了,大的國家又國力相當,於是各國都開始招募人才想要提升內部凝聚力。

當時還處於邊陲的秦國當然也不甘示弱,在周平王東遷後佔領了鎬京周邊大片土地的秦國已經一躍成為了大國,三家分晉後佔領了原屬於晉國崤函要道的秦國已經有了強大的國力,於是國君秦孝公想要改變舊制,以便整合國力稱霸中原。

商鞅

這時候商鞅出現了,他與秦孝公一拍即合,展開了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秦孝公雖然早就有改革的想法,但是苦於貴族們的阻撓一直不能得以實行,最終由秦孝公讓商鞅制定了具體的實施辦法,將沉痾積習一掃而空,讓秦國的國力迅速增長。

改變戰國格局

商鞅在頒布新的政令之前,考慮到當時秦國朝廷的公信力不足,在秦國都城南門立了一根圓木,表示只要有人能夠把這根木頭搬走就能得到十兩金子的獎勵,一開始百姓都不相信,直到金子真的被人領走,很多人才明白南門立木是真的,在得到百姓的信任之後,商鞅頒布了新的政令。

首先廢除了爵位世襲的制度,將周朝分封制中獲利良多的貴族俸祿和爵位全部收歸中央,用來獎勵有功的將士,改革了戶籍制度,將原先的封地貴族自治改成了朝廷統一管理,設立了嚴苛的律法,用來約束百姓,同時頒布了墾草令,鼓勵耕種。這些措施讓秦國迅速變得強大而統一,秦國也擁有了一支作戰勇猛的鐵軍。

商鞅

商鞅的這場改革影響了整個戰國的格局,在秦國改革成功之後,其他各個國家也紛紛效仿,魏國和楚國經歷了吳起變法,而其他幾個國家也進行了改革,因為各國施行的政令不一樣,所以造成的最終結果也各不相同。

最終雖然商鞅因為得罪了太子而被誣陷謀反,最終死在了逃亡的路上,但是他的變法成果卻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跟其他國家不同的變法內容也造成了秦國的實力增長速度比其他國家迅速,所以在戰國時期雖然秦軍經歷了多次失敗,但最終卻能夠迅速崛起,這跟秦國實施商鞅變法有很大的關係。

秦軍

秦朝滅亡的禍根

雖然商鞅變法的效果顯著,讓秦國能夠迅速得到擴張,但同時他帶來的後果也是慘痛的,給秦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商鞅變法基本上就相當於戰爭動員令,讓全國進入一個高度緊張的戰時戒備狀態,不僅刑罰嚴酷而且牽連甚廣,並不適用於大一統後相對穩定的秦朝。

歷史上爆發的第一場農民起義大澤鄉起義就是因為法令嚴格導致的,陳勝和吳廣本來是應徵去漁陽的戍卒,因為大雨耽擱了路程,但是秦朝法令戍卒不能按時到地點就要斬首,於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戍卒們殺掉秦朝將官自立為王。

秦王

這只是商鞅變法政令嚴苛的一個小的方面,他的很多刑罰在現在看來都是極其不合理的,包括連坐和劓刑都是商鞅發明出來的,在秦朝建立之後秦始皇沒有廣施恩德反而是橫徵暴斂,繼續推行嚴酷的法令,最終讓秦朝走上了末路,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一個王朝。

劉邦

雖然秦朝滅亡了,但是後世王朝的很多法令也都借鑑了商鞅變法中的一些內容,而鼓吹輕罪重罰的商鞅,在自己人生的最後一段歲月,也被自己施行的政令給坑了,「內行刀鋸,外用甲兵」這樣輕視教化的行為,是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的。

相關焦點

  • 《大秦帝國》給觀眾的錯覺,商鞅變法前的秦國很弱!
    《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四部完結,雖說儘可能還原了部分戰國時代的歷史,但總體上差強人意,與歷史的真相相去甚遠。第一部《裂變》開場就很離譜,秦獻公親徵魏國,結果中毒箭去世。秦國在商鞅變法以前幾近亡國,因為六國會盟準備瓜分秦國,可事實上秦國從佔領西周故土開始就很強勢!
  • 商鞅變法有一條內容:父子兄弟禁止同居,解決了秦國幾道頑疾?
    秦國的崛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非要找到一個分水嶺,那麼在秦孝公時期進行的商鞅變法,便是秦國由弱變強的分水嶺。在秦孝公時期,秦國在經歷了幾代秦王的折騰之下,便的危如累卵,老秦人能夠繼續走下去,能否實現東出的夢想,讓秦孝公打上了一個問號。既然發現了問題,就要解決問題。
  • 戰國時期「四公子」名聲顯赫,只因秦國沒有,才統一了天下?
    大家都在彈幕上、或者是社交網絡上發表著自己的看法與觀點,通過一個個具體而又貼切的例子,來表達自己對於當時秦朝統一天下後的感受與看法。其實這種電視劇成功的點也就在此,能夠引發很多有趣的話題,也能夠讓大家看得津津有味。在這其中就包括了當時赫赫有名的「戰國四位公子」,他們不僅出身都是很高貴,而且還立下了不少的功勞,那個時代下擁有著非常多的門客,可謂是風光無限。
  • 郭開:戰國時期秦國第一名將,葬送了趙國,坑害了趙國兩員大將
    其次難對付的便是趙國,郭開一度程度改變此局面。第一:戰國後期秦國一枝獨大局面不可逆轉,嬴政繼位前夕國力超強1:秦國曆盡幾代祖先發展,秦昭襄王后期空前強大,周天子為其所滅秦國作為西戎之地崛起的國家,從第一代祖先秦非子開始算起,大約有六百多年的歷史。這段大的歷史長河當中,秦國幾乎沒有出現過一位昏君。
  • 從「商鞅變法」到一統天下,細說秦國六代國君的奮鬥歷程
    戰國中後期,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開始迅速崛起,然而未曾出過昏君的秦國,為何仍然用了足足七世一百二十餘年才完成統一呢?原因便在於,秦國崛起的同時,山東六國中魏國、齊國、趙國也曾先後強盛,再加上山東六國合縱抵禦秦國東出,導致以一隅敵天下的秦國始終無法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 為什麼說秦國統一天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統一都難?
    但是,他的封地無論是面積還是人口,都無法和其他諸侯國相提並論,後來有了歷代秦人的不懈努力,才一路開疆擴土將秦國推上了強大之路。 尤其是秦孝公繼位以後,為了改變秦國弱勢地位,他任用商鞅在秦國變法,廢井田開阡陌,觸及奴隸社會政治體制中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從而極大的激發了底層勞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夯實了秦國的經濟基礎。
  • 商鞅、張儀、魏冉、範雎、呂不韋、李斯,誰對秦國的貢獻最大呢?
    為秦國打下統一根基的變法強臣-商鞅 商鞅是秦國極為重要的一個人物,可以說秦國能在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成為最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商鞅是居功至偉的。 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秦國的變法工作,商鞅整合了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的經驗,在秦國推行「商鞅變法」。
  • 戰國七雄從建國到滅亡,各存在了多少年?
    秦國雖然統一了六國,建立了秦朝,但是並不是存在時間最長的。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並遂為諸侯。這個時候秦國才開始正式建國。公元前221年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秦朝。公元前207年被劉邦滅亡。楚國:892年楚國是戰國七雄裡面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共892年。楚國的祖先在商朝的時候就開始崛起了,不過一直受到商朝壓迫,所以不斷地南遷。周文王、周武王時期,楚國的祖先幫助周朝滅商。
  • 戰國七雄,除了秦國還有哪個國家有機會完成統一天下的壯舉?
    戰國時期諸侯並列,進入了慘烈的滅國時代,這期間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家並立,成為了堅持到最後的戰國七雄。最終秦國吞二周而亡諸侯,建立起了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我們站在歷史後人的角度,可以有後見之明,知道秦國是有商鞅變法、遠交近攻等內外政策加持,殽函之固、巴蜀糧倉的地理優勢,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 秦國律法嚴明,嫪毐對秦國並無重大功績,為何還會被封長信侯?
    秦國自秦孝公開始,律法嚴明,秦孝公繼位後,重用衛國人商鞅,推行變法圖強,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秦國的律法開始嚴明,商鞅是先秦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變法也是以法家思想為主,秦國國內開展的變法改革使是以
  • 秦國有什麼樣的實力呢?為何能滅六國一統天下呢?
    秦國為何能滅六國呢?我們必須從秦的歷史和政治、軍事等方面來綜合分析,才能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都知道,在春秋戰國初期,秦國只是一個小國,它因為一些機緣巧合得到了天子的冊封,成為一個諸侯國。首先在對人民的統治上,商鞅採取了弱民,辱民等手段,讓人民的生活極其困苦,從而唯一的上升通道就是取得軍工。人民盼著打仗,只有打仗他們才有機會改變他們窮苦的命運。在工業上,採取了完全標準化的生產,把對武器的生產嚴格流水線化,一個蘿蔔一個坑,把對青銅的使用達到了極致,從而使得即使有些國家已經使用了鐵製兵器,仍然打不過青銅的秦國。秦朝統一六國,既是一種榮耀,又是全天下的不幸。
  • 春秋戰國先後延續了近550年,為何最後統一六國的是秦國?
    春秋戰國先後延續了近550年,不斷地上演著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悲劇,我們知道,大秦帝國在採用商鞅的變法策略後,迅速強大了起來,最後在秦始皇時期統一了六國,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結束了各國之間常年的頻繁的戰爭。無論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都有秦人的影子,所以說秦國在小範圍之內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但是很多人不解的是為什麼最後統一六國的是秦國而不是其他諸侯國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就是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一代人如果出現銜接不上的話都難以在這個時代存在下去,並且隨時都有被其他國家吞併的危機。
  • 此國曾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帝,為什麼走向衰落?
    秦國與齊國在戰國中期成為東西兩大強國。前288年,秦昭襄王為了提升自己,也為了打擊鄰國,與東邊的國家分庭抗禮,魏冉前往齊國勸說齊閔王稱帝。又如,秦國的君主為西帝,齊國的君主為東帝。齊閔王採納了這個建議,在一段時期內,秦國和齊國相繼稱帝。
  • 戰國七雄並立,最終秦國能吞併六國,這個人功不可沒
    戰國時期,七雄各自擁地為王,為了避免自己被其他強國吞併的的危險,各國對於自身的軍事力量極為看中,訓練出很多戰鬥力強大的部隊,比較有名的有趙邊騎、齊技擊、韓勁弩、魏武卒、楚申息、燕遼東等,他們個個都是自己國家的軍事精英。
  • 商鞅幫助秦國崛起,為什麼秦國的人還是對他施以車裂之刑呢?
    大家都知道,秦國為了能夠統一天下,進行了五百多年的準備,除了強大的軍事力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前期商鞅的一些列變法,奠定了秦國強大的基礎,對秦國的崛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是,就是這樣一位改革的功臣,最終卻被以酷刑處死了,而且,秦國上下都對他沒有一點同情,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和他的變法有很大的關係。
  • 很多人說在秦國生活的百姓如同機器,但在其他六國呢?還遠不如秦
    當我們熟讀商鞅變法的內容,以及根據商鞅的思想所書寫的《商君書》之後,我們會清晰地發現,除了秦國的貴族,在秦國生活的老百姓幾乎是和奴隸差不多的。 更加令現代人感到恐懼的是,商鞅不僅僅按著嚴格的法家思想在秦國搞了集體懲罰的連坐制,還幾乎把每個秦朝的老百姓都變成了戰爭的機器。在後來儒家的史學家眼裡,秦朝正是因為太過暴虐才導致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短短的不到20年時間就亡國了的。 但當我們研究歷史後會發現,相比秦朝,其他六國的百姓生活更慘。
  • 《大秦賦》呂不韋不死,秦國會這麼快滅亡嗎?
    賈誼認為秦國的失敗是出於暴政——是殘酷的法律、沉重的勞役逼得百姓走投無路,不得不反。秦國在統一之前,一直沿用的是法家思想,以嚴刑峻法而聞名。在戰爭年代,商鞅變法流傳下來的制度的的確確使秦國強大了不少,最終實現統一。而統一之後的秦國,國情發生了變化,繼續使用法家思想治國,一定會出現問題,百姓痛苦不堪。
  • 秦國殘酷壓榨其老百姓,為什麼老百姓卻願意為秦國拼死打仗
    秦國對國內的老百姓實行殘酷的統治,這不是從秦朝統一以後才開始的,而是從商鞅變法的時候就開始了。 商鞅採用法家的學說,制定了非常嚴酷的政策,對國內老百姓進行殘暴的統治。這一點,甚至後來在商鞅自己的身上都得到了體現,同時他也嘗到了自己制定的嚴酷統治的苦果。
  • 戰國七雄,最牛不是秦國,而是不起眼的魏國!
    魏國很強大,強大的概念是戰國七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比擬的,因為在戰國時代,魏國強盛了百年之久,秦國雖然一統天下但卻二世而亡!如果不拿出點數據來可能會令人不服,說點宏觀得吧,戰國一共多少年?自三家分晉開始進入戰國時代,到秦嬴政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封建皇朝,戰國時間並不長,一共才255年,也就是一個正常朝代的更迭而已啊。
  • 戰國時期,趙國兩次「臨陣換將」,最終走向滅亡!
    正是因為這兩次臨陣換將,導致趙國走向了衰落,乃至於被秦國消滅。一、長平之戰,用趙括替換廉頗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大軍發生的戰爭。長平之戰發生時間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至於這場戰役的導火索,則是因為韓國上黨郡的歸屬問題。對於秦國來說,多次進攻韓國,切斷了上黨郡和韓國本土之間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