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各國雖然爭鬥不休,但是總體國力都差不多,雖然也有稱霸的國君出現,但一切都是按照周禮的規範來進行的,直到三家分晉之後周天子的威望衰落到谷底,各國不再滿足於佔領鄰國的城池,想要直接吞併國家來迅速擴充自己的勢力,但是小國很快就被吞併了,大的國家又國力相當,於是各國都開始招募人才想要提升內部凝聚力。
當時還處於邊陲的秦國當然也不甘示弱,在周平王東遷後佔領了鎬京周邊大片土地的秦國已經一躍成為了大國,三家分晉後佔領了原屬於晉國崤函要道的秦國已經有了強大的國力,於是國君秦孝公想要改變舊制,以便整合國力稱霸中原。
商鞅
這時候商鞅出現了,他與秦孝公一拍即合,展開了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秦孝公雖然早就有改革的想法,但是苦於貴族們的阻撓一直不能得以實行,最終由秦孝公讓商鞅制定了具體的實施辦法,將沉痾積習一掃而空,讓秦國的國力迅速增長。
改變戰國格局
商鞅在頒布新的政令之前,考慮到當時秦國朝廷的公信力不足,在秦國都城南門立了一根圓木,表示只要有人能夠把這根木頭搬走就能得到十兩金子的獎勵,一開始百姓都不相信,直到金子真的被人領走,很多人才明白南門立木是真的,在得到百姓的信任之後,商鞅頒布了新的政令。
首先廢除了爵位世襲的制度,將周朝分封制中獲利良多的貴族俸祿和爵位全部收歸中央,用來獎勵有功的將士,改革了戶籍制度,將原先的封地貴族自治改成了朝廷統一管理,設立了嚴苛的律法,用來約束百姓,同時頒布了墾草令,鼓勵耕種。這些措施讓秦國迅速變得強大而統一,秦國也擁有了一支作戰勇猛的鐵軍。
商鞅
商鞅的這場改革影響了整個戰國的格局,在秦國改革成功之後,其他各個國家也紛紛效仿,魏國和楚國經歷了吳起變法,而其他幾個國家也進行了改革,因為各國施行的政令不一樣,所以造成的最終結果也各不相同。
最終雖然商鞅因為得罪了太子而被誣陷謀反,最終死在了逃亡的路上,但是他的變法成果卻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跟其他國家不同的變法內容也造成了秦國的實力增長速度比其他國家迅速,所以在戰國時期雖然秦軍經歷了多次失敗,但最終卻能夠迅速崛起,這跟秦國實施商鞅變法有很大的關係。
秦軍
秦朝滅亡的禍根
雖然商鞅變法的效果顯著,讓秦國能夠迅速得到擴張,但同時他帶來的後果也是慘痛的,給秦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商鞅變法基本上就相當於戰爭動員令,讓全國進入一個高度緊張的戰時戒備狀態,不僅刑罰嚴酷而且牽連甚廣,並不適用於大一統後相對穩定的秦朝。
歷史上爆發的第一場農民起義大澤鄉起義就是因為法令嚴格導致的,陳勝和吳廣本來是應徵去漁陽的戍卒,因為大雨耽擱了路程,但是秦朝法令戍卒不能按時到地點就要斬首,於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戍卒們殺掉秦朝將官自立為王。
秦王
這只是商鞅變法政令嚴苛的一個小的方面,他的很多刑罰在現在看來都是極其不合理的,包括連坐和劓刑都是商鞅發明出來的,在秦朝建立之後秦始皇沒有廣施恩德反而是橫徵暴斂,繼續推行嚴酷的法令,最終讓秦朝走上了末路,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一個王朝。
劉邦
雖然秦朝滅亡了,但是後世王朝的很多法令也都借鑑了商鞅變法中的一些內容,而鼓吹輕罪重罰的商鞅,在自己人生的最後一段歲月,也被自己施行的政令給坑了,「內行刀鋸,外用甲兵」這樣輕視教化的行為,是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