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因果一詞存在於每個人身上,存在於所有人的人生中,沒有人逃得過因果,即便是那些口口聲聲說自己不相信因果的人,也早已經處在了因果循環當中。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沒有任何一種結果是無緣無故的,我們做的所有事,所有選擇和決定都是一種「因」,不同的因會對應不同的果。
我們只有早點明白這些道理,才能在做人做事的時候多一些謹慎,才能在做選擇做決定的時候考慮下後果,才能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一錯再錯。
因果問題,你不在意,不等於說別人也不在意,你不關注因果,有人會替你關注。尤其是你身邊跟你關係很親密的人,你的所作所為他們都看在眼裡,你做什麼決定會導致什麼結果,你釀成了悲劇是什麼原因,他們都會很清楚。
比如昨天網上曝出的具荷拉的生前日記,她對母親的控訴:「從我小時候帶著我,出去跟別人……」「如果要丟下我,幹嘛生我」等句子,講的就是因果。母親的所作所為都是一種「因」,給她帶來的不好的感受,讓她對母親心存不滿就是一種「果」。
02
下面這位讀者對父親的控訴講的也是因果,她母親去世後,她父親沒有管她的死活,只關注到了自己的生活,給她帶來的感受也很糟糕,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怎麼回事:
『我媽突然去世,對我的打擊很大。當時年紀還小的我,需要的是關心和陪伴,但是我爸卻絲毫不在乎我的感受,在我媽剛去世沒多長時間就頻繁跟人約會,之後很快就再婚了。
他再婚的妻子是個離婚女人,帶著一個兒子,明明是重組家庭,但是我爸為了討好那個女人,直接把我丟到外婆家,從此跟那個女人母子倆一起生活去了,再也不管我的死活了。
被自己的親生父親如此對待,我怎能不恨他?忽視了我那麼多年,我怎麼可能還跟他有來往?可他倒好,在我需要陪伴和關心的時候不管我,等到他再婚妻子的兒子結婚需要買房子了才想到我。
他之所以想到我,是因為我名下有一套房子。當初我媽還在世的時候,我們家那邊拆遷,我們總共分到了兩套房子,一套歸我爸媽,一套歸我,他們那套在我媽去世後被我爸當成他再婚的婚房用了,我並不欠他什麼,他卻妄想把我的房子也一併奪走。
他最開始假裝很無奈地跟我說:「女兒,你媽想讓你把房子過戶給你弟!」
被我用「她是你老婆,不是我媽」這句話怒懟之後,他開始翻臉,命令我必須把我的那套拆遷房送給異父異母的弟弟,還說什麼:「你是我生的,你的一切都是我的,由不得你討價還價!」
我已經長大了,不再是以前那個逆來順受的小孩子了,我不可能讓他的詭計得逞。他竟然還好意思說我是他生的,有對自己親生女兒那麼殘忍的父親嗎?我不知道那個女人給他灌了什麼迷魂湯,反正我不可能任由他再一次攪亂我的生活。』
03
雖然每個人內心都有自私的成分,但自私和自私之間也是有區別的:
大多數人的自私是合理的自私,是為自己著想,對自己負責,不會對別人提出無理要求,更不會算計別人或者通過犧牲別人成全自己。
而有些人的自私則令人髮指,總是為了成全自己而讓別人做出犧牲。
比如上面那位讀者的父親,就是個自私透頂的人,不管自己親生女兒的死活,只顧著再婚替別人養兒子,他是得到了婚姻妻子和家庭,但女兒呢?
他在女兒年紀小的時候不管女兒的死活也就罷了,居然還想為了成全非親生兒子的婚姻而再一次傷害女兒,妄想把女兒唯一的房子奪走,說到底還不是因為自私,因為他怕拿不到女兒的房子會被再婚妻子趕出家門。
從我們前面提到的「因果」的角度來說,他自己可能意識不到自己在種什麼因,但是女兒心知肚明。正是因為他一直在傷害女兒,所以才會有後來的父女反目,這就是因果。
希望其他人不要像她的父親一樣無視因果,否則你一直種惡因卻不自知,等到有一天你把身邊的人都得罪了之後,等到惡果結出的時候,你再想補救,可就沒那麼容易了。就像上面那位讀者的父親,如果他最後被再婚妻子利用完了之後一腳踢開,落得個老無所依的下場,只能說是他咎由自取,那時候再想挽回女兒的心,就太晚了。
你是個相信因果的人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