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個智者,沒有先知先覺的特殊本領,勉強算得上是個後知後覺者吧,即便如此,也只能排列在後知後覺者隊伍的尾部環節,偶爾有了一點點體會,也總會珍藏起來,不敢有絲毫的沾沾自喜,唯恐被智者大家說笑取樂。
最近,以我拙笨的腦袋,和著我五十多年滄桑的歲月,悟出了一個淺顯的道理——成功的人生,應該適時的依次步入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追求之境。天地造人,絕非逍遙自樂,一定寄大任於斯人。所以,人之青春年少時期,必須以追求為己任,磨練自己,奮勇拼搏,跟自然也跟社會做一番艱苦卓絕的鬥爭,用自己汗水的結晶回饋給造化的青睞。同時,頑強地追求也為自己贏得了榮耀與尊重。
這是追求之境的本來面目。
但是,追求要把握一定的度。太緩則難達目的,太過則與緩無異。而且要學會適可而止,見好就收。抓住時機,進入下一重境界。
第二重境界,捨得之境。一味地追求是年輕人的性格,但是太過了,就會生貪。貪可不是一種好現象,就如同缺乏潤滑油的機器,再繼續運轉是會耗損壽命的了!
因此,「舍」就該伴著青春的尾聲悄然進入角色。人生的不惑之年正是應該學會「捨得」——不是不追求了,而是減少了追求了頻率,提高了追求的質量。舍是因,得是果;舍是條件,得才是目的。
追求之境很累人,但那時畢竟青春年少,爭爭鬥鬥坎坎坷坷都無所畏懼,甚至以此為樂。而捨得之境看似減少了追的數量減輕了求的程度,實際上一點兒都不輕鬆,因為舍什麼怎麼舍是需要絞盡腦汁費盡心思的。所以,進入了捨得境的人們,儘管已經有了不惑之年的經驗積累,甚至有了天命之年的歷練所得,仍然很難輕鬆自如地把握舍的對象,在取捨猶豫中煎熬了思想耗損了肌體。所以,儘管已懂捨得也學會怎樣捨得,還是有很多人痴迷其中,無法自拔,戕害了自己也累及了他人,這是十分令人遺憾的。
要想不傷害自己更別累及他人,就應該適時地走進「放下」之境。我認為這應該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也應該是最高的最好的最後的一重境界了。
人們常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可是,真正能看透的人可能真的不多。因為看不透,所以就痴迷,痴迷便糾結,糾結則矛盾生。內部矛盾,外部矛盾,各種矛盾層出不窮,整天被各種矛盾撕扯著,不身心疲憊不病魔纏身那才怪了呢!
怎樣才能得到解脫呢?唯有放下!一個身體老邁思想落後了的你我,如何能載得動沉重無比的矛盾啊?!只有放下,才能得輕鬆獲自由,才能真正感知快樂享受幸福!
請大家仔細想想看,還有比這更好更高的境界了嗎?肯定是不會再有了吧?
「放下」不但是最高最好之境界,更是人生最後的境界了。人這一輩子,無論窮富,也無論貴賤,加之於身的物質與精神都是外在的東西,若是想不開,反而被名利所拖累了,到頭來還不是得被動放棄?!
主動放下贏得一身輕鬆,何樂而不為呢?被動放棄輸掉幸福人生,豈不悔之晚矣!
由是觀之,人生有三重境界,該是不會有錯了吧?
願所有的人都能親歷這三重境界。
於2019.2.18.
作者簡介:周雲吉,筆名:鴻運。原籍黑龍江省雙城區蘭稜鎮立志村。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業餘時間喜歡寫點兒東西,偶有文字在報刊雜誌以及網絡平臺發表。不追求筆墨驚人,只期盼有幾杆修竹陪伴,一池碧水環繞,一群禽鳥歌舞,一片藍天相鑑,三兩好友品茗,一對知音手談……